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船政文化遺産見證中法文明交流“天涯若比鄰”

2024-05-07 14:33:1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二月十二日,游客在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船政建築為主體打造的中國船政文化城核心區游玩。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中國近代歷史中的船政精英人物,居然有法國人。”5月6日上午,位於福建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迎來一批外國友人,他們來自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當看到博物館裏一尊法國面孔塑像,他們無不感到驚奇。

  一位法國人,何以被銘記在中國船政歷史中?

  船政,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磨滅的篇章,在福州馬江之畔留下珍貴的工業和文化遺産。馬尾被稱為近代中國海軍的搖籃,也是近代工業、教育的發祥地之一,見證着近代中國探索自強之計、復興之路的奮進歷程。

  立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裏的唯一一尊外國人塑像,是10年前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由法國駐華大使館贈送給福州市政府的普羅斯佩·日意格塑像,以紀念這位對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法國人。

  日意格1835年出生在法國西北部小城洛里昂,1857年作為法國海軍軍官來華。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急需壯大海防力量。身負軍務要職的左宗棠邀請日意格促成中法兩國合作,幫助中國建設一所海軍兵工廠。

  1866年,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獲准在馬尾設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聘請日意格擔任正監督,轟轟烈烈地開展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從船政創辦伊始至1874年,日意格履行合約,共督造兵、商輪船15艘,其中包括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蒸汽動力輪船“萬年清”。

  “船政‘師夷長技’突破諸多技術壁壘,就是通過日意格牽線,將西方的軍事科技、工業科技,從萬里之外的歐洲帶到了馬尾。”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認為,現代意義上的中法兩國交往,可以説始於馬尾船政。

  彼時,中法之間的文明交流互鑒不止於技術,對近現代中國的政治、軍事、教育、科技、外交、思想文化等領域都産生了重要影響。

  福建船政創辦的同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海軍學校——福建船政學堂成立。船政史研究專家林櫻堯在修訂船政史料時,看到日意格筆下的船政印象,以較大篇幅記述了船政學堂的辦學情況。

  日意格以授課語種分類,將專業分為“法語學校”和“英語學校”。前者又細分為造船學校、設計學校和學徒學校。船政文獻中則以“前學堂”“繪事院”和“藝圃”為相對應校名。

  “從專業設置、科目分類、教與學的環節過程,到對學生考核、對學業及能力點評,日意格都事無巨細地指導。”林櫻堯説,船政學堂還有一批來自法國、英國的外籍教員,為中國近代化人才培養作出積極貢獻。

  日意格在一份1873年呈送給船政大臣沈葆楨的報告中提到:如果中國海軍當局並不馬上需要這批年輕人服役,應當可以派遣其中一部分去歐洲深造,不但對他們個人,而且對國家都很有益處。

  1877年,福建船政學堂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赴法國、英國學習,由日意格擔任留學生“洋監督”。其中,被派往法國的18名留學生,都是船政學堂製造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他們在巴黎礦務學校及自由政治學院等學習深造。

  “在法國得到的訓練,不僅在造船技術,也在工業的方方面面。”法國漢學家巴斯蒂研究發現,這些留學生完成學業後,日意格還將他們中的幾位又送到歐洲其他國家的船廠和兵工廠,學習考察全新的生産方式。

  “這些留法學生後來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批艦船設計的總工程師,是近代中國工業化建設中的一批精英力量。”陳悅説,這批人當中也出現了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如陳季同先生,他們赴法探索科技救國路的同時,也意識到中國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走向世界。

  1884年,福建船政留法學人陳季同將自己的多次講座結集為《中國人自畫像》在巴黎出版,一時間轟動法國。此後,他又繼續創作出版《中國人的戲劇》《中國人的快樂》《吾國》等,並被譯成英、德、意、丹麥等多種文字,多次再版。陳季同竭力推介和讚美中華文化,被譽為“中學西漸第一人”。

  在日意格的日記裏可以看到,他和這些留法學生建立了超越國界的師生情誼。在與船政的合同期滿後,日意格曾計劃再赴中國,並夢想著再次為中國打造一支全新的海上艦隊,但不幸的是,1886年他在法國戛納與世長辭。

  這段中法友誼的佳話在100年之後,又續寫出新的篇章。

  20世紀80年代,法國學者魏延年在“老鄉”日意格所著的《自〈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以來的法國對華政策》中了解到船政學堂,打開了一段塵封在法國的船政文化史,從此也與船政結下不解之緣。

  “我很好奇大洋彼岸的船政學堂是什麼模樣,為什麼法國人會在中國教書?”魏延年開始搜尋和研究船政文化在法國的蹤跡,並完成了日意格日記全文的梳理。2006年,魏延年如願來到福州,被位於福州馬尾的百年船廠所震撼。

  2016年,《一個法國人的中國夢》展覽在船政學堂內展出。這是魏延年歷時10年在全世界蒐集的福建船政資料,他希望為人們講述:在遙遠的19世紀,一位高明遠識的法國人在中國為了夢想和事業付諸一生的故事。

  近20年來,魏延年十幾次來中國探訪船政舊址。他和日意格後人策劃,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在日意格的故鄉法國洛里昂舉辦展覽,向法國人講述日意格的生平以及他與船政的故事。

  年屆八旬的魏延年延續着日意格的“中國夢”,也繼續為中法友誼長存接力奔走。

  “船政的故事沒有停留在歷史,在當代仍然熠熠生輝,還有很多人在傳承和弘揚它,通過展覽和交流互鑒,讓船政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讓中法兩國的友誼更加深遠。”福建船政文化管委會主任劉江遠説。

  回看歷史,船政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下,誕生了很多個“第一”:第一個現代化新式學堂、第一所用西語授課的學校、第一部法國小説中譯本《茶花女》在這裡完成……船政成為中法關係的重要紐帶,也承載着中國聯通世界的故事。

  如今,聯結中西的船政文化仍在進行着跨越時空的對話。

  遠在法國的漢學家從歷史文獻中,找到一批中國船政學子寄送日意格的個人照片和信件,向世人講述100多年前這段情真意切的中法師生情誼。

  福州馬尾的船政舊址經過數年修復後,讓塵封的歷史重煥光彩,在最新推出的歷史舞&劇《最憶船政》中,日意格為船政學堂嘔心瀝血的場景,也得以再現。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鄧倩倩)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