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大同,探秘古建
風鐸聲聲,一聲一聲奏響和鳴之韻;
鬥拱朵朵,一朵一朵架起千年時光。
“五一”假期,千年古都山西大同迎來一撥又一撥游客。漫步大同,春風拂面,掩映在花海中的古建,穿越千年光塵,展現出令人驚嘆的藝術之美。
1933年,梁思成帶領營造學社成員來到大同,以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為基礎,對這座古城進行全方位的測繪與研究,借助翔實的調研筆記與生動的測繪手稿,將諸多藏於時光深處無人知的古建瑰寶記於紙上,《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由此問世。
如今,越來越多的古建愛好者探訪大同,在社交媒體&&上圖文並茂地展示我國古建魅力,織就數字時代的大同圖景。
有着2000多年歷史的山西大同,歷史上是兩漢名郡、北魏都城、遼金陪都、明清重鎮,也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殿面闊九間,巍然壓&上。”漫步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梁思成當年的驚嘆猶在耳邊。時光流轉,古建之美在歲月的沉澱中更顯璀璨。
“華嚴寺大雄寶殿是典型的廡殿頂,也就是單檐五脊頂,當時的建造方式盛行減柱、移柱法,通過減少柱子,拓寬殿內面積,通過移動柱子,將內槽柱子略往外推進,既減少殿內柱子密度、拓展殿內面積,又能合理承重、節省材料。”大同市古建築保護研究院研究員白志宇介紹説。
“殿內又有庋藏經典之壁藏,與天宮樓閣,係海內孤品,為治營造法式小木作最重要之證物”,91年前,梁思成在《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中,這樣評價華嚴寺下寺內的小木作藏經櫃。
白志宇指着這座小型木作建築物向記者介紹道,“這是遼代壁藏,總共有38間,後壁正中5間的位置是天宮樓閣。”跨越千年,小木作藏經櫃依舊完好如初。
“余輩遽窺全豹,不期同聲驚訝,嘆為巨構。”這句被梁思成寫於《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中的驚嘆之詞,跨越時間長河,再度擊中每一位慕名而來的游客。
自大同市區驅車70公里,便來到了恒山懸空寺。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後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據統計,懸空寺2023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六接待游客19183人,2024年同期則達到57521人,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感受這座古建的雄奇險峻。“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這處古建築,我們實行預約限流制,避免因載客量過大而造成對古建築的破壞”,懸空寺景區工作人員介紹説。
行走在恒山懸空寺陡峭&階上,總有游客感嘆:千百年前,古人究竟如何“憑空”造出一座懸於峭壁處的木質古建,是何等的智慧才能讓這座古建築歷經千年而不衰、不倒、不塌、不朽?
近5公里外的渾源縣內,圓覺寺塔聳立雲中,頂部翔鳳挺立,兩足微向後弓,棲立圓盤之上,鳳首指明風向,千年不停,千年不止。翔鳳“飛越”千年,日復一日,飛向風起的地方。
兩位青年游客將頭朝向翔鳳鳳首指引的方向,做出起飛的樣子,與圓覺寺塔合影留念。
漫步大同,領略木構建築的雄渾開闊;登高恒山懸空寺,丈量如臨深淵的險峻壯觀;仰望圓覺寺塔,思索翔鳳指引風向的精巧靈敏。
一位對中國古建築情有獨鍾的游客説,古建給我們提供了駐足歷史的空間,又給我們帶來藝術的享受。
古建之旅就像穿越華美的“時光隧道”,在千年時光流轉中,感受中國建築之美、之巧,感悟歷經千年的中國智慧、中華根脈。
踏跺級級,一級一級鐫刻漫長歲月;
游人簇簇,一簇一簇傳承綿延文化。
(記者李子怡)新華社太原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