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爾多斯力量
▲2023年10月10日拍攝的建設中的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全部建成後,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送電約400億千瓦時。
新華社記者達日罕攝
▲2023年6月20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拍攝的黃河大峽谷。
新華社記者貝赫攝
▲2023年7月29日,游客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境內庫布其沙漠中的銀肯塔拉景區體驗騎駱駝。
新華社記者彭源攝
▲4月22日,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實驗小學學生在研學課程中觀看有關非洲的全景電影。
新華社發(王正攝)
▲2023年8月11日,工人在達拉特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中拉線,準備栽植沙障。
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偉 安路蒙 恩浩 張麗娜
曾有人説,想了解過去40年中國的變遷,要去深圳看看;如果想看最近20年中國的變化,那一定要去鄂爾多斯。
為什麼是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蒙古語意為“眾多的宮殿”,歷史上這裡曾是成吉思汗留戀的地方,他的陵墓就留在這裡,由八個宮殿式蒙古包組成,鄂爾多斯的名字便由此而來。但誰也沒想到,日後這裡會因為煤炭而被世人所知。
進入21世紀,國際能源價格不斷攀升。億萬年埋在鄂爾多斯盆地之下的煤炭,為這裡帶來了經濟效益,憑藉煤炭開採,鄂爾多斯經濟在短短幾年內實現“狂飆”,被稱為“東方小迪拜”,一時風光無兩;但2012年之後,煤炭消費增速放緩、煤價大跌,鄂爾多斯經濟隨之遭受重創,正值瘋狂擴張的房地産幾乎一夜崩盤,被外媒打上“中國鬼城”的標籤;而今,“雙碳”戰略背景下,鄂爾多斯正搶抓新一輪發展周期,以自我革命實現自我重塑,努力跳出“資源詛咒陷阱”,大力推進産業結構轉型,培育新質生産力,向萬億俱樂部城市發起衝刺。
這是一座歷經大起大落、嘗遍沉浮滋味的西北資源型城市,卻始終充滿溫暖向上的無窮力量,跌倒後又爬起,還要當先行者,無疑是國內資源型城市綠色發展轉型的代表,折射着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和無限潛力。近日,本報調研組走進鄂爾多斯,從能源保供、産業轉型、低碳發展、生態治理、民生福祉等多角度感受鄂爾多斯力量。
大能量,一座城溫暖大半個中國
在位於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上灣煤礦綜採一隊作業現場,距地面180米的井下,直徑3.5米的兩隻滾筒式採煤刀,一前一後、一上一下,在兩層樓房高的煤壁上垂直飛旋。金剛刀頭所過之處,一層80厘米厚的煤塊如泥般應聲而落,一刀下去能割煤兩三千噸。
這就是“煤都”鄂爾多斯的地下世界,全市含煤面積佔比達70%、擁有320座煤礦,每天都有海量煤炭從地下開採出來,經過洗選加工、裝車等環節,裝滿成千上萬列運煤專列、大貨車,運往全國各地。
據統計,鄂爾多斯已探明煤炭儲量達2535億噸,2023年煤炭産量達8.1億噸,約佔全國總産量的1/6。在前兩年全國煤電供應緊張期,鄂爾多斯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責任,全面釋放産能,每天産煤200多萬噸,每天發電3.7億度。鄂爾多斯還坐擁全國1/3的天然氣,每天輸出6300多萬立方米的天然氣,向京津冀40多個城市輸送近200億立方米天然氣。此外,鄂爾多斯還坐擁全國1/5的羊絨以及全區超過1/8的高嶺土。
資源稟賦優異至此,鄂爾多斯的金字招牌也一直被概括為——“羊煤土氣”(羊絨、煤炭、高嶺土、天然氣)。其中,“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的廣告語,便是由羊絨産業叫響。
形象而言,在北京,每5盞燈裏有1盞由鄂爾多斯點亮;在京津冀,有一半家庭用的天然氣來自鄂爾多斯;以一市之力保障了包括長三角地區在內的全國25個省區市的能源使用需求,溫暖了大半個中國。這則是鄂爾多斯“暖城”的另一層含義。
“鄂爾多斯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持續推進能源産供儲銷體系建設,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是國家能源基地的‘溫暖擔當’。”鄂爾多斯市委書記李理説。
煤炭也給鄂爾多斯市創造了實打實的財富,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從2002年的200余億元飆升至2023年的5849.9億元,排位從全自治區第四躍升至全自治區第一,如今內蒙古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靠鄂爾多斯貢獻。
更驚艷的是,資源如此富集,全市常住人口卻僅有222萬人,人口基數不足上海等超大城市常住人口的零頭,因此,2023年鄂爾多斯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高達26.47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超越北上廣一線城市,位居全國榜首。
高質量,自我倒逼産業轉型
經濟學上有個“資源詛咒”的説法,指的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因過分依賴資源開發、忽略對人才和其他産業的投入,長此以往會喪失發展的可持續性,最終陷入停滯甚至倒退。
過去一個時期,鄂爾多斯就是“資源詛咒”的“受害者”,吃過“一煤獨大”單一型經濟結構的苦果。不過,鄂爾多斯很快便意識到這一問題,特別是近些年,主動轉型擺脫對能源開採的過度依賴,興於煤但不困於煤,開啟産業多元化轉型。
首先,鄂爾多斯在“挖煤賣煤”這條路上及時“剎車”:在煤炭産業高峰期,市委、市政府頂住各方壓力,以犧牲短期利益來換取長期利益的決心和信念,全面推進“綠色轉型”,跳出“資源詛咒”,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併重組,關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並淘汰落後産能,改變挖煤賣煤粗放型開發模式。
與此同時,鄂爾多斯煤炭産業的步伐並未放緩,而是朝着高效清潔利用的方向先行先試。去年3月,年産300萬噸、全國單廠規模最大的“綠氫+”煤制烯烴産業基地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開工建設。該項目採用綠氫與現代煤化工協同生産工藝,是目前全國單廠規模最大的煤制烯烴項目,也是全球唯一一個規模化用綠氫替代化石能源生産烯烴的項目。而這,只是鄂爾多斯煤炭産業轉型的一個縮影。
記者梳理發現,國內首條煤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示範項目、國內首個煤制石墨烯等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現代煤化工項目,都是在鄂爾多斯落地。目前,全市已形成煤化工産能2400多萬噸,構築了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甲醇和烯烴、煤基新材料等多條産業鏈,煤基可降解材料、煤基特種纖維材料等終端應用産品不斷“變現”。作為國家四大現代煤化工産業示範區之一,鄂爾多斯為全球煤炭資源豐富地區在資源轉化上提供了經驗做法。
如今在鄂爾多斯,煤炭被“吃幹榨盡”,從黑到綠、由粗變細,不斷上演“一克煤一束絲,一噸煤一匹布”的産業蛻變奇蹟。走進鄂爾多斯大路工業園區,一家煤化工公司的展&直觀呈現了煤炭“由黑變白”的魔法轉身:在科技的“催化”下,一塊塊黑色的煤炭,變成一堆白色塑料顆粒、一瓶透明液體、一卷保鮮膜,最後變成了汽車輪胎、箱包服飾、航天航空材料。
此外,綠色智能礦山建設也走在了全國前列。近年來,鄂爾多斯市大力推進煤礦智能化、綠色化、安全化融合發展,其中智能化建設總投資規模近150億元,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智能化先進煤礦。今年,鄂爾多斯市將實現所有生産煤礦的智能化改造。
無人機在邊坡盤旋,無人駕駛卡車在礦坑行駛,復墾區上草木蔥蘢、瓜果飄香,礦山生態旅游區成為打卡勝地……這一幕幕在準格爾旗的黑岱溝煤礦已變成現實。
李理&&,在能源産業做減法的同時,鄂爾多斯也在積極發展非能源産業,提前謀劃超算産業、大科學裝置、新能源革命示範工程等未來産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力爭打造西部最強工業城市,五年內邁入萬億GDP城市,進入全國地級市30強。
有膽量,為世界貢獻綠色低碳樣板
2020年,我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勢在必行,煤炭消費比重將持續降低。外界一時對鄂爾多斯的未來感到擔憂,在新一輪能源革命中,煤炭大市還有明天嗎?
好在大自然再一次“眷顧”了鄂爾多斯。不僅腳下有煤炭,頭上的風光資源同樣富集,作為一類風能資源豐富區和二類太陽能資源豐富區,當地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00小時以上,風能、太陽能可開發潛力達1.4億千瓦以上,約等於6.2個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更難得的是,鄂爾多斯地廣人稀,新能源開發空間十分廣闊。
“從化石能源到非化石能源轉型,再到新能源發展與生態治理相結合,鄂爾多斯的發展路徑可以作為一個實踐範本,不但對全中國,對全世界也具有典型意義。”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金之鈞説。
實際上,資源富集的鄂爾多斯並沒打算“躺贏”,而是一直努力跳脫天賦的“舒適區”,變挑戰為機遇,以非凡膽量“馭風而上、逐光前行”,力圖打造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典範。
陽春三月,在達拉特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地帶,鄂爾多斯市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項目投産後,一道長達400公里的“光伏長城”將在庫布其沙漠北緣崛起。
國家首批首個千萬千瓦級大型風光基地項目、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大光伏電站圖形的“駿馬”光伏電站……行駛在鄂爾多斯大地,記者一次次被如此大手筆的新能源開發項目所震撼。
目前該市獲批新能源裝機規模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建成並網新能源裝機突破1000萬千瓦,預計2025年將達到5000萬千瓦,佔電力總裝機一半以上。也就是説,鄂爾多斯很快將實現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結構轉型。
不過,風光新能源發電具有波動性、隨機性和間歇性,電力消納是個大問題。鄂爾多斯的解決之道是構建“風光氫儲車”一體化發展的新型綠色鏈條。
風能、太陽能做綠色能源,制氫、儲能來消納綠電,綠電、綠氫再由新能源重卡消耗使用……記者發現,風、光、氫、儲、車的産業生態閉環正在這裡加速形成。鄂爾多斯市市長杜匯良&&,到“十四五”末,“風光氫儲車”産業總産值超過5000億元,相當於在如今鄂爾多斯經濟總量的基礎上,再造一個工業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的雄心不止於此,打造全球“零碳”模式典範是其另一個目標。
灰白色的方形車間一字排開,園區遍佈綠地和光伏板,卻不見煙囪和鍋爐,鳥瞰猶如一個科幻基地,在當地眾多傳統工業園區中顯得格外特別。這裡便是全球首個零碳産業園——鄂爾多斯零碳産業園,2022年3月正式批復建設,落戶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該園區通過智能數字管理&&實現風電、光伏、儲能多能互補,推動配售電網與蒙西電網多網融合,從而實現80%綠電直供+20%智能綠電交易,實現100%零碳能源供給。
在打造零碳産業園的同時,鄂爾多斯的“零碳”觸角延伸到了更廣的空間。零碳機場、零碳社區、零碳小鎮、零碳發電廠煤化工廠……金之鈞告訴記者,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與鄂爾多斯市合作,正在開展一系列零碳實踐項目建設,其中鄂爾多斯機場的零碳改造設計方案、技術方案已全部完成,力爭通過綠電替代、製冷制熱工質創新和能源高效利用技術開發,構建我國首個機場零碳能源供給體系。
“我們將建設一批零碳低碳産業示範項目,推動零碳標準體系盡快上升為國家標準,努力將鄂爾多斯建成新能源技術創新重要策源地,將零碳産業園打造成‘中國典範、世界標杆’的新名片。”杜匯良説。
敢較量,久久為功重塑脆弱生態
良好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對於這句話,生態脆弱的鄂爾多斯有過切膚之痛。
當我們從太空審視中國,便會發現黃河在衝出甘肅、寧夏之後,直接北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彎,鄂爾多斯便處在黃河的臂彎中。正是鄂爾多斯高原的存在,讓黃河曲折改道。也正因為高海拔地表遠超黃河水面,這片土地註定了缺水乾旱。
一方面,水患多,黃河水害每年都會出現;另一方面,風沙大,防風治沙任務艱巨。雖然工業在發展、城市在建設,但是自古以來的土地沙漠化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最嚴重的時期,庫布其沙漠每年向黃河輸入泥沙約1.6億噸;鄂爾多斯濕地更是水面萎縮、湖心島消失,在此築巢的遺鷗近乎絕跡。
整改與治理迫在眉睫,鄂爾多斯幾乎舉全市之力遏制沙漠的蔓延,並憑藉新興的技術手段,開啟了治水和治沙的征程。
鄂爾多斯境內分佈着十條黃河支流,當地人稱“十大孔兌”(孔兌,蒙古語意為山洪溝)。“十大孔兌”猶如十條利箭,由南向北穿透丘陵、沙漠、平原,直通黃河。20世紀50年代以來,十大孔兌攜帶的泥沙曾8次堵塞黃河,是黃河內蒙古段“地上懸河”的直接製造者之一。
“以前黃河十大孔兌下游到處是流動沙丘,經常蓋住河道。”鄂爾多斯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蘇雅拉圖介紹,為協調好水沙關係,鄂爾多斯市開展“十大孔兌”全流域綜合治理,形成了“十大孔兌”一河一策和近中期治理方略,通過自然恢復+人工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治理保護+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模式,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治理的標杆。
治沙戰役開展得更加轟轟烈烈,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場全民參與的防風固沙戰役就在鄂爾多斯大地打響。當地百姓幾十年如一日,一到春天就開始設置沙障、種植樹苗,涌現出殷玉珍、吳向東、曹扎娃等一大批治沙勞模。現在,沙漠大數據分析技術、種質資源技術、無人機飛播技術等現代治沙科技大大提高了生態治理水平,更進一步賦能綠色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鄂爾多斯市累計投入荒漠化治理資金約136億元,完成林業建設1735萬畝、草原建設4260萬畝、防沙治沙1831萬畝、義務植樹1.36億株,植被覆蓋率穩定在70%以上,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被聯合國確立為全球第一個生態經濟示範區。
如今,光伏治沙大規模推進,當地生態治理迎來新模式。舉例來説,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項目,將光伏板架設在4米多高的支架上,板下陰涼可以種植沙柳、楊柴等沙生植物,還能養殖牛羊、雞鴨等畜禽,實現“光伏+”多重效益。
經過不懈努力,曾經蕭索的毛烏素沙地開墾出成片的良田,庫布其沙漠中的響沙灣被開發為旅游景區,大批遺鷗重歸鄂爾多斯濕地。
近幾年,記者多次走訪鄂爾多斯發現,這座西北“煤都”正愈發地像一座“綠城”。在康巴什區,烏蘭木倫河穿城而過,乘船向下游緩緩前行,兩岸綠樹蔥蔥、花繁葉茂;在杭錦旗庫布其沙漠,穿沙公路兩側綠意盎然,猶如一條“綠色動脈”在沙漠中流淌;在準格爾旗,黃河大峽谷中的黃河仿佛一條翠鏈,岸邊游客集聚、熱鬧非凡……灰頭土臉的城市面貌、滿目瘡痍的礦區生態、險象叢生的作業環境等刻板印象,正化作縷縷煙雲,消散在城市發展的記憶中。
拼流量,讓每個人愛上暖城魅力
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衞生城市、平安中國建設示範市、中國投資熱點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023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鄂爾多斯擁有眾多全國性的榮譽稱號,它似乎已經低調看淡,但去年開始卻高喊出一個名號——“暖城”。
“暖城”,是鄂爾多斯日漸叫響的城市品牌,背後蘊藏的是這座城市的品格內核與發展核心。對於鄂爾多斯這樣一座經濟強市而言,高質量發展不僅在於做大經濟體量,更在於將發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暖城”,首先暖在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競賽中,營商環境正成為核心競爭力。通過一件小事,可以一窺鄂爾多斯為何能脫穎而出。
一個微信群。去年1月,一對外地父子在鄂爾多斯市一家飯館吃飯,菜單寫的燴菜45元一份,收錢時老闆卻要收90元,每人45元。第二天一早,消息被轉發到鄂爾多斯“全國一流營商環境城市建設工作微信群”裏,市紀檢部門負責人看後立即在群裏進行調度。當天發布情況通報:商家沒有提前告知,責令飯店限期整改。這個微信群的成員,有鄂爾多斯的市委書記、市長等市領導,各部門的主要領導,還有旗區的主要領導。在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下,大量實際問題通過這個微信群得以高效解決。
這樣的創舉還有很多。比如,從2019年至今,鄂爾多斯優化營商環境方案已經升級到5.0版,制定的舉措任務超1000項,任務指標之細、標準之高在全國也很罕見;2022年&&的鄂爾多斯對標先進“500條”中有168處是自主創新、前所未有;2023年專門&&營商環境創新舉措20條,其中全國首創3條、全區首創17條;全面打造政策最貼心、辦事最省心、投資最安心、服務最暖心、生活最舒心的“五心”營商環境品牌等。
行業頭部企業紛紛用腳投票。去年以來,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個億元以上的項目落地鄂爾多斯,包括隆基綠能、遠景集團、中國中車、上汽紅岩等一大批光伏、綠色科技、汽車等行業頭部企業,將重點項目布局在這裡。
“暖城”,還在於對人才的百般呵護和萬分渴望。人才服務,最見一座城市的態度、力度和溫度。鄂爾多斯用最大力度的真金白銀和無微不至的服務關懷,讓每個人才來了都不想走。
去年6月,康巴什區青年教師公寓正式啟用,首批41名教師入住“新家”。“公寓裏洗衣機、電視、冰箱、床、衣櫃等一應俱全,可以直接拎包入住。”通過搖號拿到46平方米公寓鑰匙的康巴什區第三小學教師賀苗説,鄂爾多斯便捷的服務和優厚的待遇,是她選擇來到這裡的重要原因。
金之鈞是鄂爾多斯引進的院士專家,他曾在公開演講中説,自己當初放棄東南沿海城市,包括與自己家鄉合作的機會,決心扎根鄂爾多斯成立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這是我人生中做出的第二次重要選擇。”金之鈞説,鄂爾多斯人的淳樸,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對未來的遠見、對人才的尊重,深深打動了他。
“暖城”,更在於發展成果能否真正惠及最廣大的普通百姓。有人會説,有錢任性,啥事都能辦成;有的地方不差錢,卻不一定舍得花在老百姓身上。鄂爾多斯則是一座肯在老百姓身上投入真金白銀的城市,不僅有錢,更加有心,給出了一座幸福城市的標準答案,甚至是超綱答案。
在伊金霍洛旗的農牧民工之家,民工住一晚只要5元,有全天熱水淋浴,有公共食堂,有免費Wi-Fi和給電動車、三輪車充電的地方,不定期免費理髮、體檢,還舉辦技能培訓、成立工會等等。“來伊旗打工,這裡就是一個保證,不用擔心沒個住的地方。”一位住在這裡打零工的大哥説得自然,聽來卻很讓人感動。這大概是人們所能想象到的最貼心的人文關懷。
教育是當下每個家庭最關心的事,鄂爾多斯尤其重視提升全市教育質量。近年來,鄂爾多斯各旗縣不惜花重金招聘名牌大學畢業生擔任中小學教師,旗縣中學建有幾乎國內最好的實驗室,還曾頻繁因“康巴什區教育質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五”的消息而登上網絡熱搜。
鄂爾多斯還是全國第一個免費為適齡女性接種宮頸癌疫苗的城市,是將過敏性鼻炎治療納入醫保門診報銷範圍的國內唯一城市,是生孩子給孕檢補貼、育兒補貼的城市,是連續蟬聯四屆的全國文明城市,是來了就不想走的網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