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先賢揮公精神,具備現實意義
4月26日,中國郵政正式出版發行了“第二屆揮公文化國際論壇”首日封。當日,由華夏文化促進會主辦的“第二屆揮公文化國際論壇”在京舉行。
據介紹,揮公是黃帝之孫,《世本》(秦嘉謨輯補本)記載:“張氏,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生在原始社會的揮公發明弓箭後,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家統一。論壇承辦方北京張揮文化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揮公是我國三大姓氏張姓的得姓始祖,其同時倡議大眾攜手張姓後裔,致力於民族復興。
揮公是上古先賢,因發明弓箭而聞名於世,“創新、擔當、協作、忠孝”被概括為“揮公精神”。本次活動就傳統美德、根祖文化、歷史文脈、家風族譜等方面進行研討,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探討了傳承“揮公精神”的現實意義等。
本次論壇從24日到26日,會期三天。在24日舉行的“揮公文化之夜”上,來自英國、迪拜、澳洲、莫桑比克、哈薩克斯坦、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的120位華人僑領及全國各省市包括港澳&揮公後人等參會。晚會有張華敏、張建國、張夢心等演出的《天地一家親》《華夏之張》等,有國家級非遺大師節目京劇、武術、舞蹈、書法、剪紙演示,有東方神駿歌舞團的馬頭琴、呼麥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節目表演。
25日,120多位華人僑領集體參觀了北京豐台區“新發地集貿市場”“中華文化園”和位於通州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就豐富北京市民的菜籃子和果盤子進行了實地考察;就投資打造中華文化園,展示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和民族復興藍圖達成了合作意向;並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國際化、數字化建設提出了建議。
在26日的“第二屆揮公文化國際論壇”上,與會代表提出,百家姓的歷史,是中國區別於世界各國的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歷史,中國的百家姓傳人都應該傳承好各自的祖德、祖訓,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蘊涵中華民族元素與國族精神的“根祖信仰”體系,這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方式之一。
事實上, “中華姓氏一家親,攜手共圓中國夢 ”,傳承"揮公精神",弘揚"根祖文化",以積極的態度,研究、挖掘中國百家姓的歷史文化精髓,建立信仰,凝聚民心,服務國家,影響世界,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26日,作為本次論壇的平行會議,“世界張氏總會第八屆三次理事會”也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83歲的張海先生題寫了“第二屆揮公文化國際論壇”和“揮公文化之夜”、“世張之夜”三個會標。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也同時&&,民族的才是永恒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