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劇出海之風,如何吹得更久?
40多款短劇應用試水海外市場、累計下載量近5500萬次、內購收入達1.7億美元……美國數字分析&&Sensor Tower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中國短劇出海市場日漸火爆。中國網文“底層逆襲”“穿越復仇”等元素正與狼人、吸血鬼等海外熱門題材相結合,在海外掀起一股“霸總短劇”熱潮。
短劇出海市場如火如荼,“霸總短劇”風靡海外。與此同時,部分行業亂象也隨之顯現。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研了解到,高昂的投流成本、低質量的劇集內容和日趨理性的市場預期等問題正逐漸引發業內人士思考:這股短劇出海之風,如何才能吹得更久?
多款中國短劇應用登頂海外下載榜單
在美國留學的劉天奇發現,中國網文中的“霸道總裁”等元素和歐美市場喜愛的狼人、吸血鬼等題材結合拍攝製作的網絡短劇日漸火爆,成了當地部分大學生們課餘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
“我以為只有國內的觀眾愛看‘霸總甜虐’,沒想到這類短劇在歐美市場也這麼受歡迎。”劉天奇介紹,當前多款應用仍排在當地應用商店下載排行榜前列,除此之外在海外社交媒體&&上也有很多關於這類短劇的討論話題,部分帖子轉評讚已超過10萬。
記者梳理發現,中國短劇應用曾登頂海外下載榜單。3月中旬,九州文化旗下應用ShortTV登上了美國App Store下載榜單第一名,去年11月,中文在線旗下應用Reelshort也曾多次登頂Google Play應用商店和App Store應用商店榜單。不僅如此,還有多款中國短劇應用保持在美國、泰國、英國等地下載排名前十位。
劉天奇向記者展示了一款在北美應用商店排名靠前的短劇應用,該應用可免費觀看劇集但需觀看廣告,如想跳過廣告需在應用內購買名為 “硬幣”的應用內代幣。“如果想免廣告觀看全部劇集,平均每部作品的花費在20美元左右。”劉天奇説。
“目前中國短劇應用的海外市場規模約在1.5億美元左右,且仍處於迅速增長的‘爆發期’,預計2024年將達到15億美元的市場規模。”ShortTV負責人劉金龍介紹,當前大部分應用主要的盈利模式是廣告變現和內容訂閱。
短劇在海外傳播熱度攀升,也推動了短篇網絡文學小説的創作新風口。2023年9月,中國作協公開發布“網絡文學IP創作扶持計劃”,扶持50部網絡文學IP短劇作品出海;相關數據顯示,閱文旗下海外門戶“起點國際”已經吸引了約40萬名海外網絡作家,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文在線首席運營官楊銳志在第二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上&&,海外音頻市場、短劇市場為網文出海帶來新的機遇,“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短劇都會是IP的衍生方式,而這個市場才剛剛開始”。
“很多人找到我們問有沒有興趣一起做出海,可見越來越多人正在探索海外短劇賽道。”長期從事影視作品海外發行和製作的藝鼎傳媒(泰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亮説,中國的網文小説在國際市場已經有了一定的長期讀者群,這讓許多投資人對網文改編短劇出海這一賽道充滿期待。
“一些發行商還會購買國內網文改編的短視頻劇作品,經過AI等技術翻譯配音後放到海外市場進行二次傳播。”張亮介紹,因拍攝地不同,當前在海外製作一部豎屏短劇的成本在2萬多到20多萬美元之間,最短的拍攝周期大約4到5天。而購買中國已經首輪發行過的成熟作品的海外非獨家使用版權成本遠低於當地拍攝成本。這讓很多短劇出海&&比較容易建立一個基礎片庫。
“以一部100分鐘的劇集為例,使用AI技術進行翻譯配音甚至修改口型可以在1天之內全部完成,AI等技術應用正讓短劇出海變得更加簡單。”張亮説。
想“分一杯羹”不容易
“剛開始時我們嘗試將中國的網絡短劇配上英語配音和字幕在國外發行,但傳播效果並不好。”劉金龍説,海外觀眾更喜歡歐美面孔的演員和歐美文化背景相關的故事,這類劇集更能引起海外觀眾共鳴。
去年下半年,Reelshort&&推出的《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在海外爆火。短劇將逆襲復仇、甜愛等“爽點”與狼人題材相結合,講述了一位流落在外的普通女孩的逆襲故事。
“這部劇爆火之後,狼人題材成了歐美短劇市場的主要潮流,很多劇本做本土化改編時把主角設定為狼人。”張亮説,雖然短劇出海市場前景廣闊,但也並非一帆風順。中外有文化差異、認知差異、審美差異。在本土化困難、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時間和資金投入不足讓製作方很難創作出好的本土作品。
導演郭彤對此感受頗深。他舉例,在歐美市場上線了大量以吸血鬼題材的短劇作品,但由於對當地文化不夠了解,一些低級錯誤頻頻出現,甚至出現了“紐約市第一醫院”等讓人啼笑皆非的場景。“大量低質量的短劇正在影響出海網劇行業形象,一些外國製作人現在聽到狼人題材就頭疼。”他説。
一位泰國觀眾&&,一些中國編劇心中的“爽點”並不契合當地的文化習慣,當地導演的改編又無法完全表現原劇本的特色,讓一些出海網劇看起來“很奇怪”。“有的中文短劇是英文字幕,有的則是泰語配音,感覺很難進入劇情。我曾付費看過一部中國古裝劇改編的短劇,看完感覺很多劇情無法理解,覺得‘被騙了’。”他説。
讓許多投資人頭疼的另一個問題,是宣發成本的不斷提升。
“這個行業的投資是沒有盡頭的。”劉金龍説,和大銀幕不同,短劇成本中大部分是投流成本。“拍攝成本只需十幾萬美元,推廣成本甚至可能達到上千萬美元。”
“在國內市場,短劇製作往往通過在短視頻&&、社交媒體軟體等應用內嵌入小程序等方式進行投流,但在海外市場這種方式行不通。”劉金龍説,海外市場尚未形成類似的推廣機制,&&推廣大多需要依賴自己製作的應用,這一方面降低了推廣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推廣成本。
在這種模式下,相關行業的利潤遠非看上去那樣豐厚。一段時間以來,“爆款編劇月入10萬”“夫妻製作短視頻月入4億”頻頻引發輿論熱議,多位業內人士&&,在海外市場,極少數爆款産品的確能帶來不菲收入,但收入中的大部分需要覆蓋宣發成本。現實中,仍有大量的作品無法實現收支平衡。“雖然&&尚處於推廣階段,對相關數據有一定影響,但目前80%左右的劇集無法盈利也從側面説明,想在這個賽道上活下去並不容易。”劉金龍説。
網劇出海助力傳播中國故事
“好的故事價值觀全球基本一致。”這是許多出海網劇從業者的共識。多位受訪者認為,中國網文已經出海多年,網絡短劇的本質是網絡小説的視頻化,網劇和網文海外傳播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
也正因如此,想要短劇出海行業健康發展,除了要堅持複製已有的成功模式,仍需把握網劇傳播的文化內核,不斷探索新的精品內容。
多位業內人士&&,如何更好實現本土化傳播是網劇出海面臨的最大挑戰。文化娛樂産品出海要想實現長久發展,簡單複製國內的成功做法是行不通的,付費能力最強的歐美市場不會始終沉溺於“霸總敘事”,海外短劇的精品化、本土化需求更為迫切,製作方需要對當地的人文風俗、生活習慣等有較深的理解。
以近期爆火的網飛版《三體》為例,相較於原著在劇情上有較大的改動,這一做法引發了很多國內觀眾的不滿。但不得不承認,如果生搬硬套原著情節,歐美觀眾很可能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修改過後的敘事更符合歐美觀眾的收看習慣,也更有利於熱門IP的海外傳播。
“除了本土化,我們也要堅持‘投喂’。”張亮説,受眾的喜好是可以改變的,小批量的測試可能並不準確。例如許多非洲觀眾如今已經比較喜愛收看中國式的家庭劇,這與長久以來中國電視劇在非洲大量播出是分不開的。郭彤也&&,網劇出海更需要堅持模式出海,內容則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逐漸去除“劣幣”。“要想長遠發展需要引領觀眾而不能一味迎合觀眾。”他説。
東陽歡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認為,“投喂”的方式能讓網劇出海在文化傳播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她介紹,歡娛影視在網劇製作過程中注重深挖中華傳統文化,採用“影視+非遺”等方式讓全球觀眾看到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文化輸出國的文化認同與喜愛、熱愛既包含了文化傳統因素,也有國際關係因素。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走出去”的文化消費産品不能只顧短期掙錢。微短劇同樣需要潤物細無聲地讓海外消費者感受“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讓海外觀眾從內心理解和親近中華文明需要久久為功,逐漸樹立我國的大國文化形象,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戴清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尹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