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秦巴深處“荔枝道”

2024-03-29 12:48:2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陜西鎮巴縣復建的荔枝古道上的驛站。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鄭昕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鄭昕 林勝概

  在中國雄壯的版圖上,如果説東西橫亙的秦嶺與大巴山是撐起國土的骨骼,那麼通達南北,連接秦、巴、蜀等地的一條條古道,則是促進交流的血管。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米倉道……開闢逾千年,至今仍發揮作用的道路,讓關中和川渝兩個富庶之地實現“握手”。

  相比於留下過“石牛糞金”“五丁開山”等壯懷激烈的傳説,或者留下過青橋驛、劍門關等厚重遺跡的古道,最靠東側的洋巴道則有些許“小清新”,因為她的別名“荔枝道”,正是出自“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典故。

一次悠遠古道的提升改造

  最是一年春好處,陜西漢中的110萬畝油菜花次第綻放。漢中最南端的鎮巴縣由於海拔較高,油菜花在3月底至4月初才迎來盛花期,與遠山的深綠交映,描繪出秦巴山區壯美畫卷。

  大巴山上,參天的杉樹、松樹夾出了一條蜿蜒的公路。車行至楊家河鎮的道路開闊處,一座復建的古驛站亭&遙遙可見,山坡上“荔枝古道”的四個大字也映入眼簾。

  談及這條古道,明代《蜀中廣記》有個基本路線的記載:從今天的行政區劃來看,是從重慶的涪陵、墊江到四川的達州、萬源,再進入陜西的鎮巴、洋縣、西鄉,在西鄉縣子午鎮與子午道相接,最終抵達西安。洋巴道與子午道相加,全長1000多公里。

  在洋縣的古稱“洋州”和重慶的古稱“巴”中各取一字,洋巴道因此得名。鎮巴雖只是道路上一個節點,卻佔據着重要地位。古人經四川前往陜西,鎮巴段最為艱難,一俟衝出巴山,則進入平坦的漢中盆地,足以躍馬馳騁不停歇。

  “在鎮巴縣赤南鎮姚家壩沿河邊,有十多個邊長25厘米左右的方孔,就是古棧道的遺存。”鎮巴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龔興富告訴記者,當地民間至今流傳着“一條黃龍(火紙)出川去,一條白龍(棉花)入川來”的説法,“這些足以證明洋巴道在很早以前就是連接陜川渝的重要通道”。

  從沿途的人類活動遺址遺跡看出,洋巴道一些路段的開通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西周和戰國不斷拓展。史書中較早記載洋巴道的是《晉書》,提到司馬懿率部從西城(在今陜西安康境內)溯漢水至西鄉,走的是子午道南段,其後再由西鄉繼續南下,則是取洋巴道越過大巴山進攻。

  如果説洋巴道早先還是條民間或軍用的小道、密道,那麼到了唐代,這條貫通南北的要道終於迎來了歷史性的提升。

  彼時,大西南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物資及稅賦來源。官員們向唐玄宗李隆基請示,此道一旦貫通,則將形成從長安到南平郡(今重慶)的最短通道,無論是皇命宣達還是人員往來,時間都將明顯縮短。

  同時,這條道路連接起漢江上游的洋州和長江上游的涪州(今重慶涪陵區),讓水運轉陸運更為便捷,屆時區域內盛産的食鹽、胭脂、茶葉、大米等土産,將源源不斷運往京畿之地。

  唐玄宗在了解後準奏,洋巴道的提升改造工程遂納入“國家計劃”。平整路面、鋪設棧道、建設驛站,洋巴道和儻駱道一起,成為唐代中期主要打造的兩條官辦秦蜀通道。

  龔興富介紹,南宋地理圖書《輿地紀勝》記載當時的行政單位“梁山軍”(今重慶市梁平區)有梁山驛和唐玄宗禦制碑。20世紀90年代,有專家在萬源、鎮巴一線考察時也依據山勢判斷,古代應有多條棧道在此設置。

一場千里迢迢的荔枝快運

  緊接着洋巴道的提升改造,就該談到那一顆令楊貴妃魂牽夢縈,卻帶來巨大人力物力損耗的貢品——荔枝。

  將荔枝道的這個小名加在洋巴道這一官方名稱頭上,最早見於清代吳燾著《川中雜識》,文中稱“今子午谷上有荔枝道”。出版過《深度旅行:巴山荔枝道田野敘事》的旅行作家李延風告訴記者,就像絲綢之路在開通兩千多年後才由李希霍芬提出,荔枝道也是在晚近才得名。

  “荔枝道就像古代文人給自己起的號一樣,精妙且雅致,後來知名度就遠遠超過了本名。”李延風説。

  頗為流行的歷史小説《長安的荔枝》中,描寫了唐代一位下級官員李德善絞盡腦汁、排除萬難從嶺南採擷新鮮荔枝運往長安的精彩故事。作者馬伯庸在文後説明中提到了靈感的來源,即《甘繹謠》中所稱:“天寶十四載六月一日,貴妃誕辰,駕幸驪山,命小部音聲,奏樂長生殿,進新曲,未有名。會南海獻荔枝,因名《荔枝香》。”

  楊貴妃吃的荔枝究竟從何而來,歷來有三種説法:嶺南、福建以及涪州。如果説不惜傾國家之力,常態化地從嶺南運來“(脫離樹枝後)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的鮮荔枝,難免有些戲劇化,那麼産自巴蜀的荔枝送至長安,相對來説更符合當時的運輸和儲存條件。

  荔枝是否能在古代巴蜀地區種植的探討,已基本有了定論。《扶南記》記載:“荔枝始傳於漢世,初惟出嶺南,後出蜀中。”這句話説明荔枝雖屬於熱帶、亞熱帶水果,但自漢代起就從嶺南向巴蜀地區傳播。

  魏晉以後,區域內的巴郡、江陽等地普遍種植荔枝,現如今的瀘州合江荔枝和宜賓大塔荔枝,依舊是國人得以實現“荔枝自由”的重要品類。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譚亮成告訴記者,中國氣候變遷史上有“隋唐暖期”的説法,當時總體氣候偏暖,甚至長安城外都有“茂林修竹”景象。“結合史書的記載,原産於嶺南的荔枝在巴蜀地區生長,在氣候條件上是符合的。”他説。

  既然有了産品,那麼談及線路,還是從《輿地紀勝》中尋找答案。其中曾引舊志雲:“貴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

  上文提過,洋巴道加上子午道全長1000多公里,依唐代急驛日行五&&的極限,三至七日間到長安尚不至於荒謬。由此也能得知,唐代主要的荔枝供應還是來自巴蜀地區。

  《天寶遺事》則給出了更有畫面感的描述——

  “貴妃嗜荔枝,當時涪州致貢,以馬遞載馳,七日七夜至京。人馬多斃於路,百姓苦之。”

  這段平實但力透紙背的記敘,正如同杜牧那流傳千年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既是楊貴妃與唐玄宗的“長恨歌”,也是大唐由盛轉衰朝政廢弛的縮影。

一條惠及後世的發展之路

  春日裏的漢中洋縣,正迎來繁育季的“東方寶石”朱鹮不時落在田間覓食。縣城巍然聳立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明寺塔始建於唐開元年間,31.2米的塔高一度居陜南地區宗教建築之冠,得到過明代文人李文芳“擎空一望齊嵩嶽,天柱西南亦壯哉”的讚嘆。

  回想天寶年間那些奔馳在洋巴道、子午道上的飛騎或商隊,不知可曾在路途中遙遙望見這座漢江之濱的佛塔。

  唐代後期政局動蕩,對荔枝道的維護陷於中斷。再加上其後數百年多次出現南北對峙的局勢,使跨越秦巴山區的人員、商貿交流大為減少。失去了官方地位,洋巴道在後世雖有小規模整修,但再難見到唐代盛況。

  “荔枝道也是隨着時間而變化的。本來有路,後來走的人少了就變成了無路,成了迷宮,讓游客來找、來猜。”李延風説。

  不過,當地的百姓卻早對路況心知肚明,舊時官道上衍生出更多小徑,成為他們日常出行和貿易的道路。

  “背架一背就上坡,一上就上了二里多,撐起搭杵子歇口氣,擦把汗水唱支歌……”

  洋巴道上不乏民歌之鄉,鎮巴民歌早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那些行走在古道上從事貨物運輸的“背二哥”,更是民間藝人口中傳唱讚頌千年的“主角”。

  “洋巴道一路真正的山路相比其他古道並不那麼長、那麼險,深山段主要就集中在鎮巴一帶。”龔興富説,“背二哥”們背起背簍、背架,將山貨放到集市售賣,作為川陜鄂鹽商交易集散地的鹽場壩、漁渡壩等,直到現在都還是區域商貿中心。

  元代之後,川、鄂移民沿着洋巴道進入鎮巴乃至陜南地區,帶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也促進了古道沿線的文化大融合。

  安康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楊湘濤告訴記者,洋巴道沿線區域積澱下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遺跡,同時得益於秦巴山區的生態多樣性以及自然環境,為高品質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游客在感受自然的美景外,還能夠領略古人投射在這些故事、詩詞、遺跡等上面的人文之美,讓眼前的歷史遺存‘活’起來,突出洋巴道區別於其他古道的特質,從而吸引更多人來此觀光、懷古。”楊湘濤説。

  往事越千年,洋巴道在陜南、川北的部分路徑和主體功能已被如今的210國道所覆蓋,物資運輸與人員往來更加便捷,更是當地群眾走出秦巴的一條重要通道。

  漢中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姜家紅告訴記者,在不斷提升道路品質、完善服務設施功能的同時,交通部門也在積極同文旅部門對接,加強沿線歷史文化的挖掘,培育民宿、房車露營等新的休閒業態,發展路衍經濟、促進交旅深度融合,努力描繪“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圖景。

  “秦蜀古道在現代化交通條件下越來越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成為群眾的增收之路和鄉村的振興之路。”姜家紅説。

  古詩裏荔枝的味道或許難覓其蹤,但火紅鮮甜的生活卻早已攀上枝頭盛放。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