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越劇“嵊”開

2024-03-29 12:48:0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2023年7月31日,“富樂嵊州村村有星”嵊州市首屆“村越”好聲音(村DA)總決賽在嵊州中學體育館舉行。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受訪者供圖

▲嵊州越劇博物館新館內陳列的戲服(2月21日攝)。本報記者翁忻旸攝

嵊州越劇藝術學校全景。

▲越劇十姐妹(資料照片)。

▲嵊州施家岙村“娘家戲班”的演員在古戲&排練(2月21日攝)。本報記者翁忻旸攝

▲1月10日,嵊州越劇團演員倪錦錦在嵊州市 剡湖街道沙園村《金殿認子》演出後&化粧。

▲2015年11月6日,嵊州越劇藝校學校顧問、 著名崑曲大師汪世瑜在學校指導教學。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鄔煥慶 張樂

  春去春又回,剡溪脈脈,東王村村頭的老樟樹綠嫩新增,芳華盎然。

  花落花又開,蒼岩翠綠,施家岙村的古戲&上群芳爭艷,風采依舊。

  1906年,幾位唱書藝人在嵊州甘霖鎮東王村老樟樹的見證下,以稻桶搭&,亮出了新劇種的第一聲音韻;17年後的1923年,幾個女子登上甘霖鎮施家岙村的古戲&,清麗婉轉中,吟唱出女子越劇的錦繡時代。

  越山剡水,柔曲回腸。百年越劇,從嵊州的山水田園出發,傾其芳華,一路搖曳,逐漸成長為中國第二大劇種。

  百年傳奇,何以經典?又以何擁抱時代、唱響未來?讓我們回到夢開始的地方,在初心處,踏訪嵊州追尋芳華,端詳越劇在這個春天“嵊”開的模樣。

戲到濃處越是人間煙火

  越劇是什麼?

  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中國歌劇”,關於越劇的表述林林總總,勾勒出她基本的模樣: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無論何種談論和闡釋,都跳脫不了一個起點——嵊州,就如徽班對於京劇,甲骨對於漢字。

  在嵊州,似乎任何的人文風情,都流淌着越劇或與越劇相關的東西。

  嵊州城往西約10公里,便來到一個典型的江南小村。清澈透亮的小溪環繞着小村,溪旁樹木蔥鬱。村口處,一株百餘歲的老樟樹茂盛如蓋,樹旁立有一塊青石碑——“越劇誕生地東王村”。

  據記載,自古以來,嵊州一帶農民中就流傳着一種樸素的鄉間娛樂方式:農夫們幹完農活坐在田埂上休息時,經常指物説事即興哼唱,這就是最早的“田頭歌唱”。因為其哼唱內容和形式十分接地氣,無論忙閒皆受百姓歡迎,在清代便有人以此為生,稱為“落地唱書”。

  1906年的清明時節,東王村的四位落地唱書藝人,用四隻粗大的稻桶墊底,上鋪條板,在東王村香火祠堂前搭起簡易草&,身着簡陋的戲服,第一次登&演出了《十件頭》等曲目。這次簡陋演出,因為具備了戲曲元素而作為中國越劇第一台正式演出被載入史冊。有固定班底、編劇和伴奏的落地唱書正式進入“小歌班”時代,越劇作為一個劇種由此誕生。

  以東王村為起點,越劇傳世百年。

  “你穿上鳳冠霞衣,我將眉目掩去,大紅的幔布扯開了,一出摺子戲……”百年間,畫在濃粧重彩的臉龐上、縫在雍容華麗的戲服裏,生活裏有的、故事中講的,聚散離合、酸甜苦辣、榮辱沉浮,統統被搬上越劇的舞&,流淌成有聲有色的歷史,滿足了多少平凡而不甘平庸的心。

  東王村裏,香火祠堂猶在,無聲講述着這塊土地的歷史。

  由一身謀生之技而誕生的越劇,邊走邊唱,百年的婉轉,戲到濃時越是人間煙火,已在嵊州的生活日常中堆砌出一座愛“越”之城。

  如今的嵊州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能輕鬆哼唱出幾句有腔有調的越劇唱詞,這是滲透進基因裏的天賦。於是有人説,嵊州,就是一座沒有圍墻的越劇博物館,活化在每個嵊州人的生活之中。

  比如,無處不在的越劇演出。2023年以來,嵊州市推出“富樂嵊州·村村有戲”大展演活動,各個村莊每年上演300余場。同一年,嵊州市首屆“村越”好聲音(村DA)火爆“出圈”,“村越”舞&上,從小孩子到“老戲骨”,都亮嗓引吭,唱不完“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人生初見,道不盡梁山伯與祝英&的化蝶絕戀……

  又或浸潤進嵊州各個角落的越劇元素。多年來,當地持續推進越劇文化進社區、進禮堂,給予具有越劇藝術天賦和對藝術感興趣的學生和市民更高的藝術發展&&。有的小學還把越劇與古詩詞相結合,讓孩子們從小接觸越劇文化。還有遍佈城鄉的戲迷角。據嵊州市非遺中心統計,嵊州目前擁有各種戲迷組織近130個,建成越劇文化示範村近30個、城市社區戲迷角20多個。

  如果這些都不夠,那就去“越劇小鎮”過一日越劇慢生活,觸摸歷史裏的越劇、感受生活裏的越劇、刻錄記憶中的越劇。徜徉在這座市郊的小鎮,一座座越劇曲牌牌坊、越劇元素雕像,被譽為“越劇界的金色大廳”的古戲樓、可以親密接觸的非遺體驗館、循環播放着越劇樂曲的茶館,隨處可見的帶有越劇元素的文旅産品……越劇的身影無處不在。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一城一味,一城一曲,一城一故事。有游客偶遇嵊州的人間煙火,曾這樣述説:無論是歇腳在古戲樓的舞&前,還是穿行過小巷里弄的青石板路面,都能聽到越音嫋嫋,看見水袖飄蕩。在白墻黛瓦的農莊裏,田園風光中,天天有好戲,周周有大戲,還有數不盡的戲劇藝術主題活動,都讓我們沉浸於“夢裏桃源”的烏托邦,不捨離去……

  嵊州,滿城就是越劇之味、越劇之曲、越劇之故事。

  這是嵊州山水人文的魅力,更是越劇之美的纏綿。

愛之深時劇乃家國文脈

  距離東王村約十幾分鐘車程,便是施家岙村。

  這個坐落於山岙裏的小村莊,蒼岩山三面環抱,和東王村一樣有溪水穿村而過,村口巨石上的紅漆大字“中國女子越劇誕生地”提醒人們,這也是一座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同樣燦爛的古村。

  潺潺溪水讓整座村莊生生不息,一聲聲婉約清麗、夾雜着嵊州氣息的女子越音,正是從這裡傳播開去,化蛹為蝶。

  1923年,家住施家岙村的商人王金水在村裏創辦了第一個女子科班,彼時略帶青澀的施銀花、屠杏花、趙瑞花首次登&表演劇目《雙鳳珠》。清一色的妙齡女子登&,自此拉開了女子越劇時代的帷幕。1925年,上海《申報》的演出廣告上,首次出現了“越劇”的稱呼。

  從施家岙村一個古老的&門進去,一座百年歷史的古戲&赫然眼前。古戲&是一座兩層的石木建築,房頂飛檐翹角,古樸森然。戲&正面一株大梅樹修剪如傘,朵朵梅花開成一片,如彩雲浮托着大戲&。

  村裏的“娘家戲班”每週都會在古戲&上演出經典越劇曲目。戲班裏的演員並非出身科班,全由本村的村姑村婦等勞動婦女組成。把她們緊緊連在一起的,是一份不可辜負的熱愛。

  這份熱愛,以及背後一群群熱愛的人,是越劇不斷開枝散葉、乘風破浪的密碼。

  2023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嵊州越劇博物館新館在施家岙村開館。在通往一樓展館的長廊裏,挂着許多越劇名家的照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20世紀40年代風靡整個上海灘的“越劇十姐妹”。她們嘗試不同的唱腔風格、各異的演繹風格,乃至在當時時髦的上海灘都堪稱新銳的劇目和劇情,不斷推動越劇的改革和發展,仿佛就是為越劇而生。而袁雪芬,就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

  灌制女子越劇第一張唱片、主演改良越劇《恒娘》、改編魯迅小説《祝福》並搬上舞&,發起“越劇十姐妹”義演……終其一生,袁雪芬始終高擎改革大旗,堅守為國為民情懷,從而賦予了當代越劇強大的生命力。

  新中國成立以後,以上海為核心,越劇迎來了自己的黃金發展時期。主演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影片,創制新的唱腔,以袁雪芬為代表的中國越劇人創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藝術精品,如《梁山伯與祝英&》《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等,在國內外都獲得了巨大聲譽。

  越劇代有人才出。上世紀80年代,浙江從全省2000多名戲曲院團青年演員中選拔出200多名越劇新秀,集中到一起進行嚴格訓練。經過嚴格調教的越劇小花們學成後組建浙江小百花越劇演出團,在浙江各地巡迴演出,所到之處皆盛況空前。

  在茅威濤、何賽飛、董柯娣等小百花的推動下,越劇之花香飄全中國,愛越之風席捲海內外。鼎盛時期,越劇專業劇團遍佈了除西藏、廣東、廣西等極少數地區以外的全國幾乎所有省份,初步統計高達280多個,業餘劇團更有成千上萬。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越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的一張靚麗文化名片。

  不過,和許多傳統戲劇一樣,越劇在新世紀之初也受到了文化市場的巨大衝擊,市場萎縮、生存窘迫,大量越劇人才流失。成立於1951年的嵊州越劇團,最困難的時候一年幾乎演不來幾場戲,生存和發展不容樂觀。

  正當人們迷惘於越劇的出路時,一場及時雨的到來,改變了嵊州越劇的命運和發展之路。

  “嵊州文化底蘊深厚,首先是越劇之鄉,聲名遠播,無論在哪都知道,知道越劇就知道嵊州。”2004年12月,時任浙江省委主要領導來到嵊州調研。在那次調研中,他還走進嵊州越劇博物館,饒有興致地看完了40分鐘的摺子戲,並與演員、工作人員等一一握手。

  “這是對嵊州越劇發展和傳承最有力的鼓勵和支持。”許多嵊州越劇人至今難以忘懷。

  也就是從那次調研後開始,嵊州大力推進越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率先成立越劇文化發展專項基金,從基礎設施入手,修復了一批古戲&,新建改建了100多個越劇戲迷角。隨後,一系列的標本兼治的舉措依次展開,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指向後備人才的培養。

  又是一個春日,在嵊州市越承路的一座丘陵小山上,綠柳扶風,粉墻黛瓦,越音嫋嫋,一所學校掩映於此。這座佔地200多畝的園林式校園,就是被稱為“中國最美的藝術學校”的嵊州越劇藝術學校。從2010年建成之日起,隨着黨和國家以及全社會對傳統戲劇發展的日益重視,這所學校桃李芬芳,培育出的大批越劇人才已成長為中國越劇藝術傳承和發展的中堅力量。

  一間教室裏,兩名學生正向來訪的客人匯報她們的學習成果。唇紅齒白的女孩清清爽爽、落落大方,雖然是清唱,舉手投足間卻已頗見功力,年紀輕輕,一招一式卻一絲不茍。

  “學好越劇、傳承好越劇,學校、學生和家長不傾注十萬分的真感情是實現不了的。”學校負責人説,學校的前身是越劇大師袁雪芬創立的“越劇之家”。每一個來到這裡學習、執教的人,都是熱愛越劇之人。“正因為此,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寒來暑往、壓腿練功毫不懈怠,對待專業都能做到如老師傅般細緻嚴謹。”

  “越劇對我們來説,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份必須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的責任。”走在施家岙村青石板路上,嵊州市委宣傳部一位負責同志説,“喜愛越劇,就要想方設法讓越劇在任何一個時代都青春撲面、生生不息,這應是嵊州人當仁不讓的家國情懷。”

  越劇的薪火相傳,正是來自於戲迷源源不斷的熱愛。從2016年起,全國各地陸續建起了210多個“愛越小站”,吸引着各地的越劇迷,不斷傳播越劇文化。

  作為越劇的發源地,嵊州還當仁不讓地推出了“中國越劇戲迷網”,為廣大戲迷搭建了一個交流互動的&&。而隨着文化走出去,越劇的星星之火也燃燒到了美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

  越劇藝術學校、越劇博物館、越劇小鎮、越劇戲迷俱樂部……如今,越劇不僅活躍在嵊州人日常生活的一個個角落,也深深烙印在嵊州人的精神血脈之中,更在不斷創新傳續着屬於中國人的家國文脈,並蔓生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

越唱越“嵊”開

  目光再回東王村,一座10米多高的倣古戲&,雕梁畫棟,醒目而傲然。它毀於火災、卻在2016年因眾多愛越之人而煥然新生,如今的它,穿越200多年的歷史,儼然成為這個越劇誕生地的地標之王和年輕人瘋狂追捧的網紅打卡地。

  每到重要的日子或節假日,古戲&上便是越劇的狂歡。

  各個劇團、戲迷紛紛粉墨登&,盡情揮灑着百般變幻的唱腔,才子佳人、家國天下,於戲詞裏在舞&上燦爛盛開,而戲台下每每都是人頭濟濟,聽眾們豎耳聆聽、眼睛緊盯,生怕錯過那一回眸的萬種風情。

  與此同時,在幾位網紅越劇發燒友的操持下,東王村越劇、嵊州越劇的線上傳播也有聲有色,有的在社交&&上的粉絲量甚至達到了百萬級。

  從古老到現代,從線下到線上——從東王看嵊州,這個浙東小城,似乎用她所有的激情和熱情,永不停歇地在青山綠水間演繹越劇風華、傳播中國越劇文化。

  事實上,嵊州人早已自覺承擔起了應有的使命。許多從事嵊州越劇管理、創作、演出的人士不約而同地談道:越劇要發展、要更好地傳承,就必須更多地去研究越劇基因。只有與時代同步,讓傳統根基與現代需求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符合時代精神、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提出,“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而這就是嵊州人自覺堅持和執行的繁榮和發展越劇事業最明確的方向。

  事實上,早就有學者指出,在嵊州,優良的自然環境提供了越劇文化産生、發展的最初生態,綿長的歷史文化培育了越劇文化的深厚土壤,豐富的非遺資源孕育了越劇文化的內在基因,勇敢的實踐創造涵養了越劇文化的源頭活水。可以説,嵊州具備創建越劇文化(嵊州)生態保護區的許多優勢和條件。

  以東王村為代表的許多村落古戲&等的保護、重建,為越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演出場所,成為嵊州越劇文化展示的重要文化空間。初步調查,目前嵊州越劇文化遺存有300多處。其中尚存古戲&210處,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保單位3處、紹興市級文保單位13處、嵊州市級文保點33處。這些,都在全國首屈一指。

  恢復基礎設施、培養後備人才,只是新時代振興越劇的第一步。為了打破人才瓶頸,嵊州藝校重點打造流派傳承人班,由各大越劇流派嫡傳弟子或傳承人“一對一”授課。為邀請到這些大家名家,學校不辭辛苦一次次上門拜訪,最終越劇13大流派傳承人盡數答應來校執教。學校還和浙江音樂學院合作培養本科生,向全國各地輸送高端人才。

  當地政府的許多扶持政策,也在持續催動着越劇的光榮“嵊”開。比如積極響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的《加快推進越劇繁榮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從人、財、物多方面籌措全力推進,着力實現出人才、出作品、留觀眾。

  “篤鼓聲聲百年風雨,越音嫋嫋梨園璀璨。”走過百年滄桑,越劇的根依舊深深紮在嵊州。

  越劇芳華,嵊州盛開,已是共識。

  無論是女子越劇早期的優秀演員“三花一娟”——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還是後來以袁雪芬為代表的‘越劇十姐妹’,絕大多數都是嵊州人。在越劇大發展時期,嵊州更成為越劇演職人員的輸出地,形成了“越劇團團團都有嵊州人”的現象。無論是名宿還是新秀,嵊州在廣大越劇演員的心目中,都是“娘家”。

  如今的嵊州市越劇團陣容整齊、青春靚麗、行當齊全、流派紛呈。以《梁祝》《五女拜壽》《碧玉簪》等16個經典傳統劇目作為演齣劇目,每年在省內外巡演130場以上,近80人演職人員的越劇故鄉劇團以特有的藝術底蘊、人才優勢、表演技藝在演出市場中享有盛譽。

  嵊州民營劇團更是遍地開花,僅登記在冊的就有100多家,從業人員近8000人,高峰時年均演出三四萬場,年産值兩三億元。

  有評論者指出,越劇經過百年發展,已不僅是一門樂劇技藝,還是一種勞動人民的精神傳承,更是中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代相傳的越劇藝術匠人們,將日常的生活場景、民間故事融入到越劇之中,他們的熱愛、堅持與創新,為當地人民樹立了榜樣,傳承了一種勤勞、樸實、務實的精神。

  透過嵊州這塊土地上越劇發展的時代場景,多少人的共鳴,自然匯成對越劇美好前景的堅信。

  越劇誕生百年之時,曾有戲迷在網絡上寫下這樣一句對越劇的深情告白——

  “我希望你一直髮光,而我永遠為你熱淚盈眶。”

  發光吧,盛開吧,越劇!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