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江蘇啟東:盤活閒置“村小”,低成本改建養老院

2024-03-25 18:40:1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啟東市慈光頤養院護工蘇維衝指着第一排“教室”説:“六十多年前我小學畢業,就在那個教室。”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朱旭東攝

  曾經,村辦小學在農村非常普遍,幾乎每個行政村(大隊)都有自己的小學。一排平房的教室,水泥柱的籃球架,沙土的球場是村校的標配,一所學校幾十名學生,七八位老師。

  隨着農村城鎮化提速,很多村小合併,不少校舍場地閒置。江蘇省啟東市近年來助力盤活閒置“村小”,低成本改造成養老院,硬體合格且活動空間大,有效提升了農村養老服務供給能力。

閒置村小變身老人“幸福島”

  1957年,22歲的張浴宇從江蘇省如皋師範學校畢業後,到啟東市寅陽鎮志榮小學教數學。

  2024年1月,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寅陽鎮臨海橋村幸福島托老院見到他時,他已89歲高齡,身體還算健朗,但耳朵有點背,説話很大聲。“這裡就是原來的志榮小學,曾經我在這教書,現在又在這裡養老。”

  兜兜轉轉幾十年,張浴宇又回到最初教書的地方。只不過,原來的學校,現在成了托老院。

  幸福島托老院院長周標曾在志榮小學讀書,這所小學存在了40年左右。

  1996年底,學校停止招生,村裏的孩子到附近的守彬小學就讀。1997年,村裏與周標籤訂協議,將志榮小學校舍折價6000元出售給他,學校所在的地塊,成為周標的責任田。

  周標説,剛開始接手志榮小學地塊,用來發展養殖業。後來,周標去上海做生意,養殖場因此空置了七八年。

  周標的外婆一直由他照顧。“那時外婆90多歲了,換了好幾個保姆,外婆都不滿意。”周標想,與其請別人照顧外婆,不如自己來照顧。於是,他決定回家辦養老機構。

  幸福島托老院2010年投入運營後,周標的外婆也住了進來,一直活到104歲。目前,這裡收住150多位老人,已經是一家二星級養老機構。

閒置資源完整再利用

  志榮小學停止招生後,村裏的孩子到附近的守彬小學就讀,兩地相距不到一公里。

  “這裡曾經是一所希望小學,閒置後被皮革廠老闆李守彬買下,準備辦個菜市場。”寅陽中心敬老院院長施賽傑三十來歲,沒見過李守彬,“聽説菜市場沒辦成,李守彬又改建了‘守彬小學’,但2006年底開始閒置。2008年,政府把這裡改建成寅陽中心敬老院。”

  守彬小學地塊的“復活”,得益於啟東市民政系統因地制宜的決策。

  2006年,啟東市意識到傳統模式下,敬老院存在供養能力弱、管理和服務不到位等突出問題,決定將全市原有的24家敬老院撤並,並陸續改造、新建8家區域性中心敬老院,面向全社會開放。敬老院建成後仍然採取公建公營,員工重新招聘,目的是改善並提升敬老院的服務能力。

  在這8家區域性中心敬老院中,有兩家敬老院由小學校舍改建而來:寅陽中心敬老院的主樓,依然是校捨得模樣;晁汀村老年關愛之家,則幾乎完整保留了同康小學的所有建築,連教室過道裏的黑板墻,至今還在使用。

  陳洪平是晁汀村老年關愛之家的創辦人。2009年,他發現農村老人越來越多,而他們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養老負擔很重。於是,他特地參觀了幾家養老院,發現運行都不錯,認為是個創業的好項目。

  “同康小學南靠336國道,交通便利;東邊不到一公里就是啟東市第四人民醫院,就醫方便;學校佔地面積也很大……沒有哪個地方比這裡更適合辦養老院了。”陳洪平決定,接手廢棄的同康小學,改造成他的老年關愛之家。

  把校舍改造成養老院,成本相對較低,因為這些學校都是平房,布局很適合養老,活動空間大,操場也可以改造利用,有的學校還有食堂,接手就可使用。更關鍵的是,土地性質不用變更,申辦手續很方便。

  陳洪平只需要拆掉校捨得屋頂,重新用鋼筋加固,達到二級防火標準。他把每間教室隔成兩個房間。學校過道裏的黑板,則用來宣傳養老知識。

  當時有朋友勸他“別犯傻、別冒風險”,陳洪平很堅決。“在很多人沒有意識的時候,才是機會。”陳洪平對他的選擇很滿意,因為當時的材料費、人工費都很便宜,而且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

  陳洪平所指的政府支持,主要是床位補貼。每建成一張養老床位,政府一次性補貼5000元。晁汀村老年關愛之家核定床位105張,就是52.5萬元。這筆錢,實實在在補貼給了陳洪平。

啟東養老機構近1/4由小學改建而來

  81歲的黃亞香,退休前一直在南陽鎮合豐中心小學教書。

  1998年,合豐鄉合併到南陽鎮,合豐中心小學也搬到南陽鎮,改名為三分社小學,資産屬於南陽鎮。2004年,三分社小學停辦,曾經被出租用作庫房,後續空置過七八年。2013年改建成慈光頤養院前,學校裏的野草長到一人多高。

  “學校改成養老院,村民還是很歡迎的,因為將來很多人都會在這裡養老。”原合豐村黨總支書記顧聖平説。

  慈光頤養院仍能看出原來就是一所小學。護工蘇維衝指着第一排“教室”説,“60多年前我小學畢業,就在那間教室。”“校園”內還有兩棵粗壯的雪松,估計是建校初期所植。安全起見,雖被修剪了枝條,依然挺拔。

  接手並改造慈光頤養院的張敏,最初並沒有改變學校的建築框架,連屋頂都沒換,只換了門窗,完善消防設施。“今年準備大幅度改造裝修,做成青磚白墻的四合院,進一步提升服務,讓頤養院更有特色。”

  張敏説,小學的平房最適合改造成養老用房,而且,學校的教室房間大,改造成兩個房間綽綽有餘,校內空間也大,方便老人活動。但那兩棵雪松一直是個隱患。“只要一刮大風,我就擔心雪松倒伏壓到房屋。所以,我考慮移植出去。”

  大幅度改造裝修頤養院,投入需要數百萬元,地處偏遠的農村,值得嗎?

  “你別小看農村的養老需求。”張敏對此很自信,“我不走低價競爭的老路,主要做服務,老人可以試住一段時間再決定去留。”張敏認為,即使在農村,也有一部分老人更看重服務,而不是價格。

  目前,慈光頤養院收住48位老人,其中享受照護險的18人。

  用閒置村小辦養老院的人不在少數,北新鎮永安村的高冬梅和匯龍鎮光榮村的費冬敏,在最初創辦各自的老年關愛之家時,都是看中了村裏唯一適合辦養老機構的“寶地”——閒置多年的小學。

  在江蘇啟東,目前有44家養老機構,其中10家是由小學改建而來。

  啟東市民政局局長趙雨玉説,隨着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有很多校舍尤其是小學校舍被閒置。“建設養老機構,如果選址另建,不僅投入大,還是一種浪費。這些閒置的校舍,硬體條件比現在的很多養老機構都好,也都通過消防安全驗收,土地性質就是建設用地或劃撥用地。改造成養老機構既盤活了存量資源,又增加了養老設施的供給,增強了農村老年群體的幸福感。”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朱旭東)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8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