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絲路古塔”的塵封往事
▲這是新疆吐魯番蘇公塔風景區(資料照片)。 新華社
王平 熊聰茹
早春,吐魯番村莊的桑樹醒了,萌發點點綠意。人們已經開始想象,不久以後,開車走在鄉間林蔭道上,隨時停車,吃上幾口路邊清甜的桑葚。也許,數百年前,絲路古道上趕着駝隊、駕着馬車往來的商賈,也是這樣停下腳步,期待春天的味道。
越過桑樹的枝丫,可以看到一座灰黃色灰磚結構的柱形古塔。塔高逾十數層樓,塔身線條優美流暢,飽經風霜卻依然氣勢恢宏。
這座矗立於吐魯番東郊木納爾村的“蘇公塔”,建成於1777年,至今已有240多年歷史,是目前新疆伊斯蘭教古建築中保存最完整、體積最大的古塔。初建時,古塔名為“報恩塔”,塔下立有“報恩碑”,是清代名將額敏為恭報清王朝恩遇而修建。古塔塵封的是一段傾盡一生維護祖國統一的動人故事,是一顆從未卸責、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愛國心。
深明大義 率先歸順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我國疆域基本奠定、統一多民族國家獲得空前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這一時期,清王朝繼承歷代經略新疆、維護絲綢之路通暢的歷史傳統,在滿、漢、維吾爾等諸多民族的共同奮鬥下,再度完成了統一新疆大業,實施直接有效治理。
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一批風雨同舟、犧牲奉獻、共克時艱的英雄,他們是將新疆多元的政治、經濟、民族和文化逐步納入國家體系的重要歷史人物,深刻影響了新疆的社會歷史進程,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額敏就是其中一位。
清代前期,準噶爾部割據新疆,稱雄西北。康熙年間,叛軍侵入喀爾喀三部牧地,致使三部殘破。康熙親統六師,歷經八年,始將噶爾丹平定。但是接替汗位的策妄阿拉布坦即位後極力擴大勢力,“盡效噶爾丹所為,思吞併四部為一”。康熙朝末年,準噶爾部大舉進犯哈密,戰火再燃。1720年夏天,清大臣阿喇衲率軍首次進入吐魯番,在齊克塔木地方擊敗準軍,宣諭招撫。
吐魯番為控制西域的鎖鑰之地。當時,吐魯番有大小綠洲城堡29個,大多處於準噶爾勢力控制之下,“各回民多受其陵奪,切齒日久”。清王朝招撫政策取得重大成果,皮禪城(今鄯善縣)阿奇木伯克額敏深明大義,“因準噶爾侵凌殘暴,倡率回眾投誠內附”,出迎清軍,至此開始了其功滿天山的一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額敏影響下,他的兩個兄長也同時舉魯克沁城投順。其後,清軍撤離吐魯番,“魯克沁有眾萬,不盡行,以額敏和卓轄之”。
清軍剛一撤退,準軍返回吐魯番報復,額敏的兩個兄長被殺害。策妄阿拉布坦強迫吐魯番民眾遷徙到喀喇沙爾。但在遷徙過程中,“眾回人相率逃回,有準噶爾之人來追,眾回人並力殺退”。他們聚集於魯克沁,一面抗擊準軍,一面遣使赴巴裏坤向清軍求援。康熙六十年(1721年)七月,清軍二千分三批趕赴吐魯番救援,隨後,駐軍吐魯番。清政府調運大批農具籽種,就地使額敏率眾屯田供給清軍。清軍萬里出關,軍糧供應自然是十分重要而又頗為棘手的問題。吐魯番地方天氣暖和,土質肥沃,額敏率所屬維吾爾人“屯田種地,恭順效力”,以解決清兵糧秣為己任。為此雍正帝特賞額敏緞二十匹,賞其屬下維吾爾人銀二千兩。至雍正元年,吐魯番屯田收穫屯糧九千三百餘石,在西路各屯區中僅次於巴裏坤。吐魯番成為清王朝西北前方的重要軍事基地。
雍正九年(1731年),準噶爾三次圍攻魯克沁等城,吐魯番駐防清軍分駐魯谷慶、哈喇火州等七城,兵力分散,聲勢不能聯絡。西路清軍大本營在巴裏坤,與吐魯番有戈壁相隔,不能及時援助。額敏及其部眾奮勇堅守城池四十余天,“殺死逆賊二百餘人,帶傷之賊甚多”。當清王朝援軍進攻魯克沁城下時:“回目額敏和卓及回民老幼男婦出城迎接,歡聲震地。”隨後與清廷援軍共同出擊,將敵軍殺得大敗而逃。
雍正帝對額敏在抗擊準噶爾中的忠勇之氣頗為嘉悅:“額敏和卓與回眾等誠心歸向我朝,努力奮勇,抗拒賊兵,上年賊眾三次圍攻,回眾與官兵並力抵禦,不但全城無恙,且出其不意,乘間擊刺,屢挫賊鋒,忠勇之氣,甚屬可嘉。”額敏在帶領當地人抗擊準噶爾的過程中,逐漸擔當起吐魯番地區保衛者和政治領導者的角色。
率部東歸 開闢家園
吐魯番歸順清王朝不久後,康熙帝駕崩,新繼位的雍正帝忙於鞏固國內統治無暇西顧,策妄阿拉布坦趁機遣使請和。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清軍放棄巴裏坤、吐魯番等基地,向東撤走。然而數年後,策妄阿拉布坦暴斃,其子噶爾丹策零繼承大位,再次叛亂。
雍正十年(1732年),清王朝決定再次棄守吐魯番。鋻於吐魯番民眾曾拼死抵禦準噶爾叛軍,“吐魯番屢拒賊兵,賊人啣恨”“將來賊夷切齒於吐魯番,必思報復,以大力侵凌之”“竭誠內向,遂成不得不救濟之勢”。雍正因之諭令額敏:“吐魯番部落,遠在邊境之外,去巴爾庫爾軍營,尚有七八&&,易為賊人之所窺伺,我師難於庇護。”因此,清王朝建議額敏及其部屬隨清軍撤離吐魯番。
不堪忍受準軍侵擾搶掠的維吾爾人接受清王朝的建議,他們填塞坎兒井,偕老帶幼,在清軍護送之下,東渡戈壁,先來到哈密軍屯區塔勒納沁,次年再從塔勒納沁啟程東行,越過沙漠戈壁,戰勝嚴寒酷暑、疫病等艱難險阻,人員死亡散失近三分之一,萬餘人口抵瓜州時減至“男婦大小八千一十三名口”,牲畜幾乎死傷殆盡,付出了巨大代價。額敏顧大局、識大體,順應吐魯番維吾爾人要求歸附祖國的民心,毅然率領部眾抗擊準噶爾騷擾,又果斷率眾東遷,為此,額敏受封為札薩克輔國公。
額敏及其部屬到瓜州後最初給予的耕地中,九分之八由官方無償提供,其中部分是由官府出帑雇工修渠開成的熟地,農業生産所必備的其他生産資料亦由官方無償提供,額敏及大小頭目按等級從優授給,一般人口則根據家中人口劃分戶等,按戶等分授,各項均由官帑支付,其花費頗為可觀。為了幫助額敏及其部屬安居樂業,清王朝政府命令其“自耕自食,免納糧草及一應差徭”。清王朝還多次下令蠲免借項。二十年後,吐魯番百姓重歸故土時,據清政府統計,瓜州五堡等地留下了吐魯番百姓的土房四千八百間,成熟地兩萬四百五十畝;肅州吐魯番人返鄉時遺留熟地一萬零二十一畝,即移居瓜州與肅州的吐魯番人共計開墾土地三萬零四百七十一畝。吐魯番人在瓜州肅州開墾土地,經歷了艱苦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促進了河西地區農業開發與經濟繁榮,也加強了與當地及其他地區民眾的交往交流。
維吾爾移民留居河西西部期間,清王朝除對他們採取諸多優遇政策,為其正常生活與生産活動提供保障外,還不斷強化與完善對他們的行政與司法管理。吐魯番維吾爾人東遷河西西部,對清王朝統一新疆及其後鞏固新疆統一局面有着深遠影響,是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傳統的重要體現。
長鎮西陲 為國守邊
乾隆十九年(1754年),額敏隨清軍西征準噶爾叛軍。乾隆二十年(1755年),達瓦齊之亂平定,吐魯番地區已無準噶爾擾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閏九月起,額敏帶領部眾2452戶、8578口人,開始返回吐魯番,安置在其舊居魯克沁地區,使其為維護和鞏固統一、治理和開發邊疆效力奔波。
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王朝在額敏部眾設立札薩克旗制,正式對額敏所轄屬眾實行札薩克旗制管理。之所以在吐魯番實行札薩克旗制,是因為額敏作為最早歸順清廷的吐魯番貴族,將其作為旗長,既是對其貢獻的表彰,也表現清廷希望培養出一支忠於王廷、維護統一、把守南疆門戶的重要力量。
吐魯番維吾爾人編設旗制後,不負眾望,在統一及建設新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統一北疆時,設旗當年額敏即主動請纓,率三百兵丁隨軍作戰,直至伊犁;後又自告奮勇到阿克蘇勸諭當地人民,協助擒拿歸而復叛的準噶爾大&吉阿睦爾撒納,得到清王朝賞識,被加封為鎮國公。此後吐魯番頭目莽噶裏克叛變,額敏又拒絕從賊,向清廷告發其陰謀,為鼓勵額敏,清王朝封其為貝子。額敏的堅定立場,使清王朝對其愈加信任。後額敏又因軍功晉爵貝勒品級,廩給視參讚大臣。
北疆統一後,南疆發生大小和卓之亂。額敏被授予領隊大臣,參讚軍務。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發兵征討大小和卓,額敏與雅爾哈善共同平定南疆。在攻打庫車的戰鬥中,額敏以64歲高齡身先士卒,被炮傷右顴,但他毫不退縮,“我受聖恩厚,必捨身力戰”。乾隆隨即在上諭中&&:“額敏和卓老成諳練,熟習回部情形,故命參讚軍務,並非欲伊身在行間,親當矢石也。今聞奮勇得傷,深為軫念。著加恩賞賜御用荷包,仍賞銀一千兩。”對他逢戰身先士卒,乾隆十分擔憂,下諭讓他“惟盡心協力,相機辦理,不可冒險攻戰,致有疏虞”。
由於雅爾哈善指揮失當,清政府以定邊將軍兆惠代之,進剿葉爾羌、喀什噶爾。額敏以參讚大臣名義隨軍征討,與兆惠軍四千人進抵葉爾羌,在黑水河與兩萬多名叛軍激戰,對峙三月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軍徹底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統一新疆,額敏以功績封多羅郡王,准予世代承襲。額敏本是貝勒品級,不久又實封貝勒爵。後額敏與兆惠有黑水營之圍。為鼓舞士氣,清王朝賜額敏郡王品級,紅寶石頂,四團龍服。次年春,黑水營解圍。不久大小和卓兄弟亂平,以額敏功績卓著,晉封郡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詔額敏郡王將其畫像挂紫光閣,並給予很高評價:“吐魯番族早年歸正,命讚軍務,以識回性,知無不言,言無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轉移。”
在統一新疆過程中,額敏率其屬下偵探、從軍、進剿、宣諭,莫不積極奮勉。特別是在大亂的情況下,額敏認清歷史潮流,堅定與分裂祖國勢力作鬥爭,取得清王朝進一步的信任與賞識,短短幾年內爵位由輔國公晉至鎮國公、貝子、貝勒,直至郡王。
忠肝義膽 精忠報國
在統一戰爭中做出的卓越貢獻,使得額敏家族在之後清王朝對新疆的統治中長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清王朝多次派額敏擔任南疆重要地區如喀什噶爾、葉爾羌諸城維吾爾中的最高職務——阿奇木伯克,與清朝大臣共同管理這些地區。因“熟悉回俗……效力軍營,頗著勞績,深悉機宜”,1764年、1767年,額敏兩次奉詔入京,乾隆頻頻向他諮詢新疆風俗習慣及施政措施,讓清廷了解新疆,也為清政府治理新疆提供諮詢。額敏家族成員也長期擔任南疆以及伊犁地區的伯克,在其感召下,額敏家族九代郡王多數為國家統一作出了貢獻。特別是清朝後期,國力衰微,大小和卓後裔聯合中亞浩汗國多次犯邊,妄圖分裂祖國。額敏家族深明大義,維護清王朝的主權與領土完整,額敏的兩位兄長、一位兒子、三位孫子、一位重孫先後為國舍生成仁。額敏家族世代忠心為清王朝統一新疆服務,有效貫徹實施了清王朝的邊疆政策,為新疆地區的安定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經歷率先歸順、率部東遷、重歸故土,推行旗制、長鎮西陲,為國守邊,額敏“歸化向誠”,“其心匪石,不可轉移”。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因年事已高,為清王朝“宣力多年”的額敏被批准返回家鄉休養。後來,聽聞他身患重病,乾隆派人慰問,並賞寄物品,勸其“加意調養,速就痊癒”。額敏時時緬懷朝廷的恩德。他深知自己一生高官厚祿、主政一方,都有賴於清朝皇帝的恩賜和祖國的統一,於是出白銀7000兩建造“報恩塔”。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月,報恩塔建成,額敏還在塔下立了一塊石碑,稱“報恩碑”。不久,額敏不幸病故,享年83歲。乾隆聞訊,深感悲慟,“額敏和卓,效力有年,今聞溘逝,深為軫念,著加恩賞銀五百兩治喪,並派伯忠往奠茶酒。”
額敏所建“報恩塔”,至今仍靜靜矗立於吐魯番東郊葡萄鄉木納爾村。古塔門外立有“報恩碑”,碑文為漢文和維吾爾文兩種文字,漢文碑記所述:“大清乾隆皇帝舊仆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率□札薩克蘇賚滿等,念額敏和卓自受命以來,壽享八旬三歲。□□上天福庇,並無纖息災難,保祐群生,因此報答天恩,虔修塔一座,費銀七千兩整。爰立碑記,以垂永遠,可為名教,恭報天恩於萬一矣。”(編者注:□處為無法辨認的字)
蘭州大學、新疆師範大學、新疆大學歷史文化研究團隊考證《欽定續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回疆通志·額敏和卓列傳》等史料後認為,額敏率吐魯番部眾歸附清王朝,通過做嚮導、屯田、守城等方式支持清政府統一新疆,乾隆年間協助清軍征戰伊犁、出兵南疆、並以郡王身份坐鎮管理喀什。額敏家族百餘年中為清王朝統一新疆、治理一方做出了貢獻,“報恩塔”即是這段歷史的文物遺存和實體標識。
一座古塔,一段往事,一種精神。如今,當我們再將目光鎖定這座古塔,當我們的手撫摸上滄桑的磚石,我們就能觸摸到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精神長城,就能真切感受到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為維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民族魂、愛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