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公眾號

樂山尋禪:大佛凌雲守山水,仙山峨眉聽禪音 | 國寶大家説·第二季

2024-02-27 10:59:5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公眾號

 

這是一片美麗的土地

千萬年間

這裡孕育了無數的生命

擁有着無與倫比的景色

産生了很多瑰麗的文化遺産

其中,峨眉山與樂山大佛遙相呼應

成為建築與景觀“雙絕”的傑出範例

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全票通過 批准列為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

禪意古寺與靈秀山巒共生

凌雲大佛與碧綠江水相伴

山、水、城、佛的和諧共生

沉澱出獨特的佛禪文化和巋然氣韻

巍巍大佛起自唐朝

千年仍未老,靜坐看暮朝

坐落於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

三江匯流處的樂山大佛通高71米

依凌雲山開鑿而成

俯視滾滾東流的江水,鎮定自若

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於

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

在此修行的海通禪師不忍蒼生受難

為減弱三江匯聚水勢

遂發起建造這座彌勒大佛

修建大佛時山體開鑿,落石填江

山腳下湍急的江流得到緩解

後歷經章仇兼琼、韋皋共三代人的修建

經過長達90年漫長工期

至公元803年才最終建成

樂山大佛是中華文化的自信表達

也是工程技術的古代典範

為使佛像免受雨水及山體鹽水侵蝕

在修建時便設計了巧妙的排水系統

“泉從古佛髻中流”

大佛共有發髻1051個

在大佛發髻的第4、9、18層

各有一條排水道

與大佛衣服上的褶皺相連接

兩耳後與胸部背側兩端

也均有洞穴以做通風排濕之用

風化嚴重,病害纏身

樂山大佛所在的凌雲山山體

為紅砂岩,這種岩石結構疏鬆

便於開鑿的同時,也容易風化

也會加速它的風化

還有它本體會滋生一些微生物

微生物在腐敗後析出的有機酸

也會加速它的風化

現代技術人員正嘗試以先進的技術

和科學系統的保護理念

讓大佛以更好的狀態長存人間

讓我們的後代更好地看到它

針對病害、水害、風化、生物病害等

技術人員開展勘察研究

通過試驗以及監測

結合數據制定了科學的保護方案

大佛右側石壁棧道奇陡無比

最窄處僅0.6米

對文保的實地勘測增加了難度

技術人員就通過計算機

將大佛及棧道生成三維模型

對文物裂隙等進行

電子可視化的觀察與計量

樂山大佛

不僅是宗教信仰的産物

也是人們智慧的結晶

從古至今曆朝歷代對大佛的修繕和維護

才使得大佛歷經千年依舊如我們

現在所看到這樣的神采奕奕

山是一尊佛

佛是一座山

千年樂山大佛法相莊嚴

如同一位守護神

靜靜屹立在江畔

看著腳下江水

奔流不息 四季輪迴

看著遠處峨眉山上

另一座聞名遐邇的佛像

峨眉山位於北緯30°附近

是佛教中普賢菩薩的道場

在海拔3077米的峨眉山金頂主峰

坐落着世界上最高的金佛——

十方普賢菩薩聖像

銅鑄鎦金的聖像高48米

佔地1256平方米,重約600噸

以身騎六牙聖象、手持如意的造型

迎接着來者的膜拜

不僅是佛像

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峨眉山在過去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積累了

佛教文物、寺廟建築、書畫碑刻等

大量歷史遺存

山麓中林立的古建築群中

萬年寺磚殿是現存最早的一座建築

最特別的是整座建築無一木一柱一瓦

全部以磚塊砌就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館員李林東介紹説:

“萬年寺磚殿完美的半球形穹頂技術,

代表了明代高超的磚結構建築技術水平。

它的營造過程也是先進技術、地方傳統

和當時流行的佛教文化之間的融合

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目前,保護萬年寺磚殿

核心問題是防水

今人在方案制定的過程中

嘗試了很多新的科學技術

盡可能地提升修繕的水平和效果

萬年寺磚殿不僅注入了

古人的汗水與虔誠

更是凝聚了

新峨眉人的智慧與堅守

千百年的文化傳承

成就了峨眉山的鐘靈毓秀

這裡不僅是佛教文化的巍巍道場

也是峨眉武術的發軔之地

峨眉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

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剛柔並濟,瀟灑飄逸

一拳一式中

蘊含着古老、精深、豐厚的巴蜀文化

峨眉武術源起春秋

成於南宋,盛於明清

至今已有3000年歷史

春秋時期,司徒玄空深居峨眉山

模仿山中猿猴的動作創編了通臂拳術

峨眉武術非遺傳承人

峨眉山中峰武術研究院院長

喬正權講解道:

“峨眉武術講的是剛柔頓挫、

動靜虛離、飄逸自然。

比如通臂拳,

臂通、背通、身通、心通、靈通,

達到靈動透體的意境,

才能在身體上達到靈動的效應。”

峨眉劍也是峨眉武術的精髓

“玉女素心妙入神,殘虹一式定乾坤,

身若驚鴻鶯穿柳,劍似追魂不離人。”

一招一式一武林

一山一人一世界

傳承千年的峨眉功夫

正通過多元化的傳播

興於當代 享譽國際

如果説8億年的造化

讓峨眉山“仙氣”十足

凝視人間1200年

樂山大佛法相莊嚴

那麼近幾十年持續不斷的

遺産地科學創新保護實踐

更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功績

將人類的記憶留在大地

讓世界的瑰寶更加光彩

 

《國寶大家説》第二季

世界雙遺産系列紀錄片第6集

樂山尋禪

2月22日(星期四)18:00全網上線

峨眉山-樂山大佛

實現了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

人文與自然相得益彰

成為世界遺産保護的一個中國樣本

千年茅&也跨越今古

致力於傳承中尋找創新

讓傳承益傳統 讓創新亦現代

一如既往向全球展現東方哲學智慧

共創今日美好生活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5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