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尋找周原,感知中華文明之賡續

2024-02-17 23:05:2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新華社西安2月16日電(記者沈虹冰 張京品 張博文)畫筆靈動,龍躍紙上。孩子們精心涂畫的一幅幅別具風格的青銅器畫作,讓人感嘆綿延的力量。

  “春節逛博物館,恰好碰上這樣的活動,很開心。不僅玩了,還對青銅器上的龍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來自西安的小學生王坤鵬説。

  甲辰龍年春節,陜西寶雞周原博物院推出“博物館裏過大年”系列活動,其中的青銅器龍元素線性圖塗色活動受到孩子們的歡迎。

  寶雞周原博物院院長付博説:“中華民族的龍文化源遠流長,龍紋是青銅器上的代表性紋飾。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互動式活動,讓游客增加對中華文明的認識。”

  周原,中華民族文化、文明和文脈的重要原點。三千年前,古公亶父率領族人踏上周原,聚邑成都,開創“赫赫宗周”,建立了開放包容的文化體系,使周原迅速成為早期中國、甚至東亞地區的文明中心之一。

  《詩經·大雅》記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大意是,周原土地廣袤肥沃,連苦菜都能長得像糖那樣甘甜。

  新春伊始,記者前往周文化發祥地陜西寶雞,尋找周原。

  繞過一道道綿延崎嶇的公路,來到寶雞市岐山縣京當鎮賀家村,岐山縣周原博物館就坐落於此。展廳陳列着周原出土的陶水管、板瓦、筒瓦,陶鬲、陶甑、陶器蓋,馬車與車馬器……

  岐山縣周原博物館館長徐建軍介紹,北依岐山,南臨渭水,關中西部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便是地理概念下的廣義周原,而考古發現所説的周原遺址是狹義的周原,指的是岐山、扶風兩縣接壤處的周原核心區。

  出岐山縣周原博物館,沿村道前行不遠,就能看到路邊的周原遺址碑。碑刻背後的鳳雛遺址,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的西周時期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築遺存。

  行走在圍墻內的遺址上,聆聽考古工作者介紹西周時期的建築技術和工藝水平,不禁對周人肅然起敬。“周原這片土地上,埋藏着我們的千古文明。周文明深刻影響着中華文明的發展,對於我們研究中華文明的演進歷程有着重要意義。”徐建軍説。

  路邊的麥田中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何樂君正在清理出土的殘片。據介紹,自公元前58年周原出土青銅器開始,2000多年來,周原地區出土的器物數量驚人,包括大盂鼎、毛公鼎、大克鼎等國寶級文物,且出土的青銅器上很多刻有銘文,成為研究西周歷史乃至中華文明的重要資料。

  岐山之下,3000年前周人的城宮樓閣早已湮沒於黃土,但寶雞周原博物院裏一件件展陳的文物,講述着先人的高超智慧,見證着中華的燦爛文明:國寶折觥在展櫃中靜靜矗立,西周“青銅輪牙馬車”盡顯豪氣……

  “看了才知道‘爐火純青’、‘觥籌交錯’這些成語都來自我國古老的青銅器。”游客劉欣説。

  為了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寶雞深入挖掘周文化,重點打造“周原”IP,推出文創新産品,塑造文旅新業態,讓游客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感受中華文明的生機和活力。

  今年春節期間,以“鳳鳴岐山·龍騰周原”為主題的新春民俗文化活動,在岐山縣周原景區開展。“周天子”巡游送福游園會、二郎神國風機甲秀等展演活動,吸引四方游客來到周原過大年。

  周原景區負責人説:“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年春節,我們着力創新旅游活動,讓人們在新春游中感悟中華文明之美。”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行走周原,讓人感慨中華文明的深厚、延續與包容,感受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強大基因。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