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貓見證中法友誼長青
▲在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法國總統夫人布麗吉特·馬克龍(左一)為大熊貓“圓夢”送行(2023 年 7 月 25 日攝)。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在位於中國西南的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融合了川西民居和哥特式建築風格的鄧池溝天主教堂矗立在深山中。1869年,一位法國博物學家在這裡揭開大熊貓科學發現的序幕,讓世界知曉這一“神奇”動物。
2024年1月27日是中法建交60周年紀念日。大熊貓——這位毛茸茸的“大使”早已在中法之間架起了一座獨特的友誼之橋。
特別的緣分
155年前的初春,出生在法國艾斯佩萊特市的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從成都來到雅安。戴維入住鄧池溝天主教堂,在這裡生活了8個多月,並在寶興首次見到被當地人稱為“黑白熊”的動物。
在這座教堂裏,他飼養過“黑白熊”,也將病死的“黑白熊”製成標本。收到戴維寄自大洋彼岸的“黑白熊”皮毛、骨架以及報告後,時任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茲作出結論——這是世界罕有的動物新種。
自此,一股“大熊貓熱”從巴黎開始,迅速席捲全球。動物學家、探險家從世界各地趕赴中國西南的深山中,爭相捕捉這種珍奇動物。
那是大熊貓命運的至暗時刻。據統計,1936年至1946年間,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就有16隻,另外至少還有70具大熊貓標本進入外國博物館。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大熊貓告別了被獵殺和被偷運出國的命運,開始以“親善大使”的身份前往友好國家。
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1973年9月中旬,時任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訪華,是西歐國家中首位訪華的在任國家元首。互贈禮品時,中國送給法國一對大熊貓“黎黎”和“燕燕”。
割不斷的牽掛
2000年,戴維逝世100周年之際,寶興縣來了一群特殊客人。戴維的家鄉——艾斯佩萊特市前市長安德烈·戴海杜帶着“戴維親友團”踏上了尋找戴維足跡的旅程。
兩年後,時任雅安市副市長的孫前帶隊赴法國訪問戴維故鄉。這一年,寶興縣與艾斯佩萊特市締結為友好城市。此後,兩個城市互動頻繁。戴海杜多次帶隊來寶興走訪,並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峽基地與大熊貓親密接觸,認養大熊貓。
2009年2月,大熊貓科學發現140周年之際,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將當年由戴維撰寫的《大熊貓發現報告》和時任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的鑒定報告影印件捐贈給鄧池溝天主教堂。
2014年,來自雅安的退休工人羅維孝從寶興鄧池溝出發,騎單車前往法國。歷時115天,騎行15000公里,他終於抵達戴維的家鄉。“來而不往非禮也,這趟旅程是為了讓人們知道,大熊貓故鄉的人民一直牽掛着法國的朋友。”他説。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來自艾斯佩萊特市的20余名友人再次來到雅安。雖然安德烈·戴海杜已不在人世,他的兒子奧古斯特·戴海杜依然追尋着他的腳步。“這座城市到處都是綠色,我非常驕傲來到大熊貓的故鄉,跟隨父親的腳步見證我們的友誼,我將繼續沿着他的腳步前行。”他説。
共同的珍寶
“圓夢,過來吃飯了!”隨着飼養員段利鴻的一聲呼喚,圓滾滾的大熊貓“圓夢”一路小跑着過來。從法國歸來半年,它已完全適應了家鄉的生活,活潑好動,飯量很大。
1985年,中國政府根據大熊貓資源情況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精神,停止對外贈送大熊貓(包括交換),改以合作研究的形式對外提供大熊貓,大熊貓自此變身成“科研代表”。
2012年,出生在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的“歡歡”和“園子”(圓仔)遠赴法國博瓦勒動物園,開展中法大熊貓國際繁育合作。
2017年,它們的孩子“圓夢”出生,成為首只在法國出生的大熊貓。2021年,“歡歡”又誕下一對雙胞胎“歡黎黎”和“圓嘟嘟”。在博瓦勒動物園,“圓夢”一家是超級人氣王,每逢有成員過生日,數以千計的法國人會來慶生。
根據協議,在中國境外出生的大熊貓幼崽必須在4歲之前送回中國,以避免近親繁殖。2023年7月,在法國民眾的依依不捨中,“圓夢”踏上回家旅程。
“我確定它在祖國會過得十分幸福,也同樣確定它不會忘記法國。”臨行前,法國總統夫人布麗吉特説,“圓夢”這個名字寄寓着對法中“兩國友誼牢不可破的期許”。
據最新統計數據,目前中國有50多只大熊貓生活在世界各地。其中“圓夢”的父母和雙胞胎妹妹仍生活在法國。
如今,戴維曾經居住的天主教堂的大部分房屋已用作自然科普教育,並擁有了新名字——大熊貓起源館。它見證着中國政府為保護大熊貓作出的努力,也見證着大熊貓牽起的中法友誼。
2021年,中國正式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市近四成面積被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寶興縣則關停了20多座小水電站,全面關停國家公園內的礦山,大熊貓到村裏“串門”的事時有發生。
為了守護大熊貓和人類的共同家園,中法持續開展一系列務實合作:兩國都是《生物多樣性公約》最早的一批簽字國;2019年11月,兩國元首通過了《中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2023年11月,中法碳中和中心正式啟動……保護地球家園,服務人類共同利益,中法仍在攜手同行。
(記者吳光於 餘里)
新華社成都1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