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祁連青山當如是

2024-01-29 18:05:2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這是在山丹馬場一場有限責任公司拍攝的馬群。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可任攝

  ▲這是在金昌市永昌縣境內的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焦家莊夾道二溝拍攝的螢石礦礦點生態修復情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智敏攝

  ▲這是武威市古浪縣南部山區景色。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睿攝

  ▲這是位於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東南部的鹽池灣濕地風光。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斌攝

  ▲這是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拍攝的祁連山北麓冬日景象。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范培珅攝

  ▲在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西水自然保護站觀台資源管護站,工作人員通過監控查看管護區域內實時動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范培珅攝

  ▲這是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拍攝的祁連山景色。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范培珅攝

  讓我們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沒有祁連山,會是什麼樣?黃河以西的廣大乾旱區,黃沙漫漫,鮮見綠洲;古絲路的繁盛景象可能只是海市蜃樓,東西方文明的發展格局或許不是今天這樣。

  祁連山,護佑河西走廊、促進文明交流的“幕後英雄”。她的皚皚雪山和冰川,哺育了綠洲裏的城鎮和農田,滋養了大片草場,吸引了眾多民族在此定居。從此,浩瀚無垠的荒漠戈壁和無人區邊緣,就有了一條綿延近千公里、狹長卻牢靠的通道。伴隨金戈鐵馬、商旅駝鈴,中原和西域乃至歐洲,在整個歐亞大陸的版圖上,不同文明的交匯、茶馬絲綢的互市、各個民族的交流,有了穩固的紐帶。

  幸好,歷史無法假設。這同樣也值得警惕,歷史沒有如果。

  曾經的過度索取讓祁連山發出低沉的悲音。一段時期裏,祁連山,既是偉大的祁連山,也是羸弱和危機並存的祁連山。

  新時代,沿線歷經陣痛,實現美麗嬗變。青山常綠,還要細心呵護。

嬗 變

  車行牧道,兩旁蒿草夾擊,足有一人高。穿過密草,峽谷山巒豁然開朗。甘肅省永昌縣焦家莊鎮夾道二溝螢石礦舊址,金昌市生態環境局永昌分局局長楊遠程展開地圖,嘗試給記者找出曾經的礦口,也不由感慨“快分不出來了”。

  透過無人機視角俯瞰,昔日斑駁的山體披綠,礦井邊坡、堆渣處皆被草木覆蓋。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六年有餘,修復區域正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沿連霍高速西進河西走廊,延綿的祁連山相伴而行。遠望祁連,寧靜安詳。但那只是外圍。只有走進祁連山深處,才能看到無與倫比的壯美草原、森林、雪山、冰川,也才能發現過去無序無度發展留下的、鮮為人知的印記。

  祁連山是哺育生命的“母親山”。河西走廊的水林田湖草沙冰,全繫於此山。自祁連山中流淌出的冰雪融水,形成了澤被走廊綠洲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點點綠洲又和祁連山“聯手”,阻擋巴丹吉林、騰格裏兩大沙漠南侵,千百年來默默維繫着區域生態安全。

  祁連山也是資源富集的“萬寶山”。鐵、銅、鉛、鋅、金、鎢、錳、石棉、煤炭等豐厚礦藏深蘊山中,吸引資本不斷挺進深林。

  自半個世紀前第一宗大型煤礦設立,砍伐林木、大肆開礦、密集建設小水電……多輪開發,累積出局部受損嚴重的祁連山。2017年,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自此,祁連山經歷了一場猛藥去疴的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

  144宗礦業權分類退出、42座水電站分類處置、25個旅游設施項目完成整治……保護區受損的生態系統得以休養生息,修復區域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以自然之力恢復本來面目。

  高聳的原生密林旁,低矮雲杉靜靜生長。幾隻藍馬雞列隊踱過冰河,留下深深淺淺的爪印。

  “不稀奇啦。”蘭建榮是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張掖分局的一名生態管護員。在他眼裏,這幾年藍馬雞、岩羊、馬鹿皆屬“常客”,他還曾與雪豹正面遭遇。

  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的整改整治,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次深刻調整。

  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張掖分局野生動植物管理科科長馬堆芳告訴記者,隨着人為擾動減少,包括“旗艦物種”雪豹在內的野生動物頻頻現身。200多只大種群白唇鹿、800隻左右特大種群岩羊、50隻以上大種群藍馬雞……曾被認為幾近絕跡的馬麝也重新出現在祁連山裏。保護區還新發現了鳳頭蜂鷹、紅腳隼、藏狐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專家認為,這揭示了生態環境的向好趨勢。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評估結果顯示: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明顯改善區域佔保護區總面積的比例增加37.5%;植被指數增幅10.88%。

轉 型

  2023年8月,張掖市巨龍鐵合金有限公司投資5800余萬元的煙氣餘熱節能發電系統正式投用。董事長聞斌説,新設備將環保除塵煙氣的廢熱回收用於發電,截至2023年11月底,公司已節約標煤約3559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9800噸。

  這家企業曾因環保欠賬“挨過板子”,又靠環保改造“嘗到甜頭”。2017年,企業因污染問題關停。此後,公司拆煙囪、布監控、上設備,咬緊牙關先後投入近億元用於環保設施改造升級。改造完成時,恰逢同類企業因環保問題紛紛關停,市場貨源緊俏,公司不僅收迴環保投入,還扭虧為盈。2022年,巨龍鐵合金公司工業總産值首次突破10億元,比改造前翻了一番。

  企業重生,聞斌深有感觸:“生態安全同生産安全一樣,必須高度重視。絕不能搞經濟建設時忽視環保投入、生態整改時再惡補生態欠賬!”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一批曾被問責的幹部在接受採訪時真誠反思:過去來自民生改善的壓力和加快發展的衝動,共同構成了慣性思維,形成了僥倖心態,阻礙了向綠色發展方式的真正轉型。問責“重拳”落下,上上下下“挨了板子記住疼”:生態紅線不可逾越!

  走訪中,沿線幹部群眾都説,要把祁連山這道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真正築牢守好,就必須既忍得住“陣痛”,及時整改“療傷”,又必須厚植綠色理念,在行動上實現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

  行走在祁連山下的木棧道上,雲海籠罩下的雪山冰川依稀可見。途中偶爾要停下腳步,等候過路的牦牛。

  春賞百花秋觀葉,夏納涼風冬聽雪。在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冰溝河景區,游人四季皆可親近廣袤自然,領略祁連壯美。景區總經理聶福照説,景區依照環保要求整改後,最大限度保持了自然生態原真性、完整性,2023年游客人數創歷史新高。“已有20多個生態研學項目陸續落地,這裡今後也會是祁連山自然科普教育基地。”他説。

  不僅是整改,如今整個區域的發展謀劃都以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為要。致力構建生態産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已成為祁連山沿線市縣的重要目標。

  張掖市致力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成立西部碳匯交易&&,在全省率先完成35.1萬畝林業碳匯和400萬畝草原碳匯交易,凈收益7450萬元。

  武威市聚焦奶業、特色農産品、新能源等特色優勢培育綠色生態産業,2022年全市生態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38.8%。

  金昌市加快建設新能源千萬千瓦級基地、新能源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新能源就地消納示範區和河西走廊新能源電力調峰中心,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新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達474.47萬千瓦。

  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沿線群眾也正循綠色發展之道,形成新的生産、生活方式。

  2023年末,趕上300余只攜帶“健康證明”的羊,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西嶺村牧民顧偉東再度轉場。與傳統意義上的轉場不同,他的目的地是酒泉市肅州區三墩鎮的農田。直至今年3月,他都會在更溫暖的農區放牧、接羔。

  這種新的生産方式,這幾年在祁連山牧區興起,牧民稱作“借牧”。2023年10月中旬開始,大批牧民都將自己的牛羊趕到鄰近鄉鎮的玉米、苜蓿地裏,依靠秸稈、苜蓿育肥過冬。這一來自農牧民的創意,既讓農田免去秸稈焚燒的污染,又減輕了草原承載壓力。2023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全縣共有30.2萬個羊單位前往農區“借牧”。

挑 戰

  寒露之後,祁連山中段迎來多場降雪。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張掖分局西水保護站站長張永稱懸着的心才暫時放下。

  這幾年關停退出、植被恢復,牧草枯落物堆積疊加,易燃物載量逐年增多,林區防火壓力顯著增加。張永稱説,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的防火期,自己都睡不了一個囫圇覺。“2023年旱情重,夏季起防火壓力就比以往更大。”

  守護者們另一個“甜蜜的負擔”是“家族”日漸龐大的野生動物。隨着祁連山野生動物資源恢復,它們的分佈範圍和活動區域,漸與周邊農牧民生産生活“接壤”“重合”。有護林員就曾在巡護途中遭豺圍攻。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今,僅肅南一縣就發生野生動物傷害牧民家畜事件234起,傷害家畜共計1314頭(只)。肅南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安玉鋒説,野生動物經常到放牧草原搶食,與家畜長時間混牧甚至混居,易給彼此帶來疫病威脅。

  從更大尺度時空變化來看,祁連山沿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態環境本底脆弱,由“大治”到“長治”挑戰仍存。

  作為祁連山“由亂到治”的記錄者,記者在過去六年間十余次踏入祁連山,奔走中見證了沿線幹部群眾在生態治理陣痛之後,改善生態、轉型發展的極大決心。但一種擔憂也同時在腦海縈繞:這裡仍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樣本,支持地方保障民生、保護生態等發展的積累尚未完成,破壞會不會捲土重來?

  祁連山生態問題問責激發的震蕩給固有發展模式帶來巨大裂痕。新時代,祁連山沿線矗立在轉型關口,一旦突圍,不但生態轉危為安,沿線地方的發展理念、發展秩序也將實現變革和重構。受訪者期望,一方面,地方應在生態産業化和産業生態化方面加強探索,為綠色農牧業、高端旅游業等新業態注入“強心針”,培育出競爭力和生命力兼具的接續替代産業;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生態産品的全面市場化步伐,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讓更多綠水青山化為金山銀山,為以祁連山地區為代表的生態消費品産出區提供更多發展可能性。

  從全球範圍看,氣候變化正在導致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在河西走廊,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在去年表現為局地嚴重旱情。

  記者2023年8月在張掖市山丹縣、金昌市永昌縣走訪看到多個水庫“見底”,永昌縣西大河水庫偌大的庫區超四分之三裸露。相關負責人稱,與往年同期相比,蓄水量明顯減少,持續幾個月死庫容運行。途中記者還遇到了當地政府的運水車。等水的村民告訴記者,今年人畜飲水保障艱難,部分村民家中自來水斷供,“現在吃水都得靠車拉,更別提灌溉了。”

  在祁連山腹地的七一冰川,記者就在三年時間裏連續目擊了冰舌退縮的明顯變化。2023年7月30日衛星資料顯示,祁連山東、中、西段積雪面積較歷年同期減小,總面積減少26.8%,其中東段減少達69.1%。

  根據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長期連續監測,從1996年至2020年的24年間,祁連山北麓中段排露溝監測區氣溫升高0.6攝氏度;2002年至2016年,凍土最大凍結深度呈下降趨勢,從175厘米減少到154厘米,完全解凍深度和凍土最大深度均有減小趨勢。專家稱,這一趨勢仍在持續。

  未來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今天的選擇。青山常綠,需要共同守護。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馬維坤 王博 宋佳 張智敏)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