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爾濱,“山嶺上的人”和“使鹿部落”走過來

2024-01-19 15:37:4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鄂溫克族群眾牽着馴鹿在哈爾濱與游客互動拍照。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孫曉宇 賀書琛

  1月7日晚,在哈爾濱中央大街,過往游客將一位身着民族傳統服飾的鄂倫春族小夥和一位小女孩團團圍住,紛紛舉起手機拍攝。

  “你可以再唱一遍那首歌嗎?”鄂倫春族小夥杜金手拿珍貴的狍角帽,望向小女孩。“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裏住着勇敢的鄂倫春……”清澈的童聲如銀鈴般動聽,聽着小女孩唱出自己民族的歌曲,杜金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一邊偷偷抹淚,一邊將狍角帽送給小女孩。

  “我會好好保護它的,但是我想把它送到博物館,讓別的小朋友也能了解鄂倫春的民族文化。”小女孩説。

  小女孩是哈爾濱人,而這位鄂倫春哥哥則來自千里之外的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

  8日,狍角帽被送到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小女孩親手將它放在介紹鄂倫春民族文化的展&上,杜金也受邀來到現場,見證這一難忘瞬間。

  連日來,哈爾濱市冰雪旅游火爆“出圈”。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蒙古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北方少數民族來到哈爾濱,身着盛裝,載歌載舞。

  赫哲族群眾帶來了烏蘇裏江江魚、鄂溫克族群眾牽來了馴鹿、鄂倫春族群眾帶來了珍貴的狍角帽……他們盛情向全國游客發出邀請,去他們那裏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他們幸福的新生活。

  “山嶺上的人”走在中央大街

  “鄂倫春”,意為“山嶺上的人”。鄂倫春族長期以狩獵為生,他們頭戴狍角帽,身着鹿、狍、犴皮衣褲,腳穿狍腿皮靴,喜唱字少腔長、節奏自由的獨特民歌“讚達仁”獨特音樂,使用各種由樺樹皮做成的器皿,與大森林同息共生。

  “狍角帽是用完整的狍頭皮縫製而成,保留了眼、耳、鼻等部位,不僅可以禦寒,還能在狩獵時起到偽裝作用。”鄂倫春族狍皮技藝傳承人關紅英介紹,鄂倫春人放下獵槍之後,雖然狍皮製品越來越稀缺,但是它承載的鄂倫春族文化越來越受到各族群眾歡迎。

  1月11日,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對社會公眾開放,三天時間已有6000余名游客打卡狍角帽新家,其中三分之一是外地游客。博物館門口排起了長隊,很多游客拉着行李站在寒風中向館內張望。

  “這次特意帶孩子來‘打卡’狍角帽,希望讓孩子多了解民族文化,感受狍角帽傳遞的民族歷史文化脈絡和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溫暖。”游客張靜説。

  隨着狍角帽在網上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少人喊話義烏,催促生産這一樣式的帽子。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張亮&&,沒想到鄂倫春文化受到如此高的關注度,目前正在申請註冊狍角帽相關的商標和專利,考慮與企業合作推出用人造皮毛改制的“環保版”狍角帽。

  “狍廣泛分佈於我國東北林區,鄂倫春族傳統的狩獵對象以狍為主。”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副教授包衡説,隨着社會發展,上世紀90年代越來越多鄂倫春族響應號召放下獵槍,走出山林迎接新生活。

  “現代鄂倫春族服飾用豐富的現代紡織材料取代了過去的獸皮材料,在保留原有民族毛皮服飾的基本樣式和特色外,還增加了許多服飾種類、樣式和功能性,使鄂倫春族的現代民族服飾更為絢麗多彩。”關紅英説,鄂倫春族生産生活方式已經向現代轉變,許多鄂倫春族群眾走出山林進入城市生活。在當地政府的重視下,鄂倫春族語言、狩獵、獸皮、樺樹皮、歌舞、服飾、剪紙等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很好傳承和保護。

  截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擁有3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分別是“鄂倫春族讚達仁”“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樺樹皮製作技藝”。

  “這幾天的哈爾濱之旅,充分感受到了各族群眾的熱情和對鄂倫春族傳統文化的喜愛。”杜金説,為了回應網友關切,他連續幾天白天奔波晚上直播,向大家講述鄂倫春族的傳統文化。休息不足導致杜金身體不適,嘴角也起了泡。“在哈爾濱這幾天,很多熱心群眾送來潤唇膏、熱姜水還有藥品。”杜金説。

  “爾濱”流量溢流少數民族地區

  “鄂倫春族出山,赫哲族上岸,‘爾濱’我們來啦!”看到眾多少數民族紛紛前往“爾濱”打卡,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的赫哲族群眾,也迫不及待為哈爾濱旅游熱“添把火”。

  夜晚時分,哈爾濱百年老街中央大街華燈初上,游人們踩着鋪滿麵包石的路面,望著街道兩側的歷史建築,一睹百年老街芳華。

  晚上8點左右,在中央大街馬迭爾大廈門前,赫哲族群眾如約而至,誠意滿滿。赫哲族特色美食“全魚宴”、原始語言藝術的活化石“伊瑪堪”……他們帶來了民族精粹,向游客展現獨特的漁獵文化和民族風情。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龍江、烏蘇裏江、松花江流域,因地處祖國東方,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烏蘇裏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上世紀60年代,一首《烏蘇裏船歌》將赫哲人推向了全國人民面前,優美舒展的小調展現了赫哲人對生活的期盼。如今的赫哲人延續祖輩的漁獵生活,把生活越過越紅火。

  饒河縣是《烏蘇裏船歌》誕生地,下轄的四排赫哲族鄉是全國僅有的三個赫哲族鄉之一。“我們坐了近10個小時的車,雖然舟車勞頓,但今天能代表我們家鄉人民為哈爾濱助力,覺得十分自豪。”來自饒河縣的赫哲族“伊瑪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葛玉霞説。

  葛玉霞攜帶的行李箱中有她精心準備的赫哲族小物件,要與游客們分享。“這個圖騰代表着吉祥如意,這是我們的‘祥雲卷’挂件,都是我一針一線縫製的。”葛玉霞説,他們遠道而來,受到游客的熱烈歡迎,非常高興,想借此機會讓更多的人知道赫哲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站在游客中間,葛玉霞端着料汁,邀請游客們品嘗赫哲族特色美食生魚片,向全國游客發出邀約,到家鄉饒河縣做客,欣賞獨特的魚皮、樺樹皮製作技藝,探秘古老的赫哲族部落的神奇與神秘,感受赫哲族人民群眾新時代的幸福生活。“歡迎到我們大頂子山下烏蘇裏江邊做客,我親手把烏蘇裏江的魚撈上來,給你們做‘塔拉哈’、剎生魚,江水燉江魚特別鮮。”

  赫哲族用智慧戰勝嚴寒,用經驗適應環境,用敬畏將祖先留下來的生態寶藏延續至今,他們熟知三江流域各種魚類的特點,善於使用捕魚工具。即便冬季烏蘇裏江封凍,赫哲人也能依靠經驗智慧進行冬捕,在嚴寒中收穫別樣的“新鮮”。

  葛玉霞所穿着的魚皮衣是赫哲族的傳統服飾,製作一件魚皮衣需要100多張完整的大馬哈魚魚皮,這件“可以吃的衣服”傳遞着獨特的東方美學。饒河縣所在的三江平原地區,寒冬期長,是我國最為寒冷的地區之一,這裡不適於種棉麻等作物,依水而居、以魚而生的赫哲族百姓便將魚皮當做原料,製作魚皮衣和魚皮鞋。

  饒河縣的赫哲族民俗館珍藏了大量古人使用過的器皿和工具。“你看,赫哲人鞋子和衣服上有一些動物圖案,體現了赫哲族百姓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講解員對着一套魚皮衣向記者講解道。

  每到開江時節,赫哲人在下江捕魚之前,都要舉行神秘的祭祀儀式。盛大的祭祀活動結束了,豐收的日子就要來臨。

  葛玉霞出生在四排赫哲族鄉,她説自己是聽着父親説“伊瑪堪”長大的。也正是兒時的耳濡目染,讓她對赫哲族傳統文化産生了濃厚的情感。

  “小時候每逢年節,家人相聚的時候,父親和叔叔都要唱幾段‘伊瑪堪’,這種場景一直保留在我記憶當中。”葛玉霞説。她永遠記得,父親彌留之際的一番話: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不能在你這一輩“斷了捻兒”。

  帶着父親的囑託,葛玉霞開始翻閱大量資料,收集整理父親説唱的“伊瑪堪”。她還走訪村中的老人,向同江市等地的“伊瑪堪”説唱專家請教,經過不斷學習和深入挖掘,她逐漸掌握了“伊瑪堪”説唱技藝。

  隨着國家對赫哲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愈發重視,饒河縣先後成立了“伊瑪堪”説唱傳習所、“伊瑪堪”説唱藝術團,葛玉霞主動擔任了授課老師,學員們沒有語言基礎,她便逐字教授,每個發音、每個動作她都手把手地指導。

  “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我覺得我不僅在傳承赫哲族文化,也是延續我記憶中的一份美好。”葛玉霞説。

  盧艷華便是跟隨葛玉霞學習“伊瑪堪”的學員之一,也是土生土長的四排赫哲族鄉人。靠着勤奮和不斷練習,如今她已經能夠熟練掌握兩部“伊瑪堪”大唱、32部神話傳説故事,也開始教授學員。2022年,盧艷華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她帶着赫哲族人民的囑託,將新時代赫哲人的新生活也帶到了會議現場。

  盧艷華説,“伊瑪堪”是赫哲族獨有的民間説唱藝術,被稱為赫哲族歷史的“活態標本”。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僅靠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傳,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正瀕臨消失,她要承擔起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任。

  “赫哲語發音獨特,比較拗口,學習‘伊瑪堪’更是需要反復聽、反復練。”盧艷華説,早晨四五點鐘她就起來練發聲,白天隨時隨地練唱,還向赫哲族老人討教,甚至連做夢都夢見自己在唱“伊瑪堪”。

  就這樣,在接續傳承中,赫哲族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為了讓更多的人感受赫哲文化,盧艷華和四排赫哲族鄉的村民們開始謀劃起赫哲族特色文化旅游項目。排演赫哲族歌舞,製作魚皮畫和樺樹皮畫……村裏的游客越來越多,赫哲族鄉的旅游名片也越叫越響。

  因為赫哲族群眾在中央大街的精彩亮相,饒河縣最近多了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汩汩流淌的烏蘇裏江魚類資源十分豐富,有“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勤勞的赫哲人也是魚類烹飪的好手,很多赫哲族群眾也因此項絕活找到了謀生的新門路。臨近午飯時間,魚館老闆付玉江正在自己的饒河漁村內忙碌着,遠道而來的游客正等待用餐。燉江魚、“塔拉哈”到剎生魚,再到汆魚丸和魚肉餡水餃……一大桌子“全魚宴”陸續端上了桌,讓顧客們一飽口福。靠着精湛的烹飪技藝,他將自家魚館經營得紅紅火火。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漁民,以打魚為生,到我這輩就開始靠做魚為生了。”付玉江説,國家安排赫哲族“洗腳上岸”,通過種植、養殖、發展旅游等多種方式,赫哲人逐步改善了生活,他是四排赫哲族鄉率先開辦魚館的人,如今已經開了30多年。每年開江後到十月份是魚館的旺季,一年收入十多萬元不成問題。“趁着現在是淡季,我正在裝修第二家魚館,給顧客們創造更好的用餐環境。”

  “使鹿部落牽着馴鹿走來了”

  “快看,使鹿部落牽着馴鹿走來了。”在哈爾濱的中央大街,悠閒“逛街”的馴鹿一登場就成為焦點,游客紛紛圍觀合照的同時,不禁發問:生活在北半球寒冷地區的馴鹿,怎麼會出現在熙熙攘攘的鬧市?

  這要從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説起。

  中國的馴鹿原生於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區,後來被游獵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捕獲飼養,逐漸馴化成為他們生産、生活的工具。400多年前,鄂溫克人遷徙到額爾古納河流域,將喜食苔蘚、蘑菇、野生漿果的馴鹿逐漸帶到了大興安嶺東北林區,鄂倫春人使用馬匹以後,鄂溫克族就成為了人們口中“中國最後的使鹿部落”。《額爾古納河右岸》這部長篇小説描繪的就是這個神秘的民族。

  隨着各民族群眾的身影紛紛在哈爾濱街頭出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鄂溫克馴鹿習俗傳承人布冬霞坐不住了,在根河市文化旅游廣電局邀請下,同赴哈爾濱與全國各地的游客見面,將“中國冷極”的極寒冰雪與“使鹿文化”“馴鹿之鄉”等名片展現給游客,把森林雪原的自然氣息帶到熱情洋溢的哈爾濱街頭。

  口弦琴獨特的音色在街頭剛一響起,鄂溫克族群眾便跳起了歡快的民族舞蹈,周圍的游客紛紛跟着手舞足蹈,雖然衣着服飾各不相同,通過音律傳遞給各民族群眾的快樂和幸福,洋溢在每一個人的笑容裏。在冰雪大世界的舞&上,一首鄂溫克語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引得全場喝彩。

  “感受了鄂溫克族的民族文化,想去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景區看看他們的新生活。”一位游客舉起剛剛獲贈的門票,對鄂溫克族群眾生活生産方式的歷史發展變遷充滿好奇。

  鄂溫克族分為索倫、通古斯和使鹿三支部落。新中國成立前,久居深林的鄂溫克族使鹿部落以游獵為生,住着用木桿和樺樹皮搭建的“撮羅子”,吃獸肉、穿獸皮,從事着單一的、豐歉不定的狩獵生産活動。隨着國家對少數民族群眾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在鄂溫克族獵民相對集中的地區陸續為獵民建立起供銷合作社、民族初級小學、結核病防治院、養獸場等經濟文化和醫療服務設施,為鄂溫克族獵民走出山林創造生産生活條件。

  由於鄂溫克族獵民游獵生活的封閉性,馴鹿種群不斷退化,獵民收入得不到保障。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獵民人均年純收入僅為1800元,飼養馴鹿約800頭。這一年,根河市對鄂溫克族獵民實施整體生態移民。獵民第一次住進嶄新的磚房,過上了有集中供熱、給排水的現代生活。

  根河市為搬下山的獵民通盤設計、統籌考慮,實施了包括馴鹿産業扶持項目、旅游開發項目等,建成馴鹿改良繁育點,對馴鹿種群進行優化。2022年,獵民人均年收入約34000元,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馴鹿總數達到了1482頭,實現歷史新高。

  年逾八旬的中妮浩老人回憶起曾經的日子,不住感慨:“住在山上,經常沒有糧食吃,冬天連條秋褲都沒有。”如今,鄂溫克族群眾住着一排排褐色雙層木屋,烤列巴、做鹿皮畫,很多人開起了旅游特産店、飯店、民宿,與慕名而來的天南地北游客聊天,介紹鄂溫克族的文化。

  “鄂溫克族群眾的新生活,與旅游發展分不開。”布冬霞説,相比過去飼養馴鹿作為生産工具,如今馴鹿更多作為傳承民族文化以及助力旅游發展的重要載體存在。“哈爾濱街頭的這兩頭馴鹿叫‘叮叮’和‘鐺鐺’,是我租給當地酒店的,非常乖巧,很喜歡和游客互動,它們成了我們鄂溫克民族文化的‘宣傳大使’。”布冬霞説。

  《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人物原型瑪力亞·索的外孫子尤塔一直飼養馴鹿,2003年生態移民後,他把政府建造的房屋改成了民宿,讓游客能夠穿鄂溫克族的傳統服飾,吃鹿奶列巴等民族美食,全面感受鄂溫克族的生活。2023年6月至10月,尤塔一共接待游客1300餘人次。“有一家北京游客,跟着我去給馴鹿送食物,剛中考完的孩子因為山上沒有信號而煩躁不安,我帶着他一起去撮羅子裏看星空,聽着不時傳來的鹿鳴,他逐漸變得平靜。”尤塔説,這是鄂溫克族祖祖輩輩的生活,雖然看著枯燥,卻有着沁人心脾的魅力。

  “哈爾濱旅游的火爆熱潮不斷,我們也想以此為契機,讓更多人認識我們‘馴鹿之鄉’,了解鄂溫克族的民族文化。”根河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副局長劉天野向全國游客發出邀約。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