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江蘇響水:黃河故道薄弱區蝶變富民示範區

2024-01-14 10:01:0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東北部的響水縣,曾是古淮河入海口,黃河奪淮入海後逐漸淤積成陸,因地處偏遠、土地鹽鹼化,故道片區一度貧困落後。近年來,當地結合黃河故道片區各鄉鎮實際,培育糧食生産品牌、發展特色農業産業,昔日經濟薄弱區煥發新顏,蝶變為鄉村振興富民示範區。

  年關將近,外出的農民工陸續返鄉,對於響水縣大有鎮康莊村的居民來説,能回鄉兌現村辦農場的集體分紅,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為培育稻米品牌、提升農産品附加值,康莊村集體以集中流轉村民田地的方式,帶動全村種植戶生産優質稻米,加工生産的“康莊大米”響譽周邊市場。向村集體流轉土地的農戶既能穩定獲得800元每畝的租金收入,還能分得200元每畝的“盈利分配”和不低於100元每畝的“豐盈分配”。

  “村民將土地流轉出去能拿到三筆錢,等新米集中上市後,‘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會陸續發到村民手中。”康莊村黨委書記張玉海指着身後的碾米車間説,去年集體農場秋收的一千多噸稻穀已顆粒歸倉,加工入袋封裝後將銷往周邊各大商超。“土地一次入股、享受多次分配,既能讓老百姓的口袋更厚實,也讓村集體經濟的底子更殷實。”

  “志禾玉米”“雲梯仙草”“十里果園”……沿着黃河故道一路向東,像“康莊大米”這樣的農産品品牌正在次第鋪開,昔日農業發展洼地正成為鄉村振興高地。

  同屬黃河故道片區的運河鎮,轄區內多為沙質土壤,適宜種植玉米等旱生作物。為改變過去小農戶分散種植、自産自銷的模式,運河鎮引進了一家來自東北的鮮食玉米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以保底價收購的方式帶動農戶種植,走出一條生産、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富民增收新路子。

  “産品直銷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商超,銷售額超3000萬元,種植規模達到1萬畝,預計全年産值超1億元。”江蘇志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李發銅介紹,鮮食玉米邊採摘邊加工,從田間走進生産線加工為成品,全程控制在4小時內,採用速凍技術有效鎖住玉米鮮味,成為餐桌上一道廣受歡迎的預製菜。

  鐵皮石斛是黃河故道片區鄉村振興的另一特色産業。記者走進位於黃圩鎮的鐵皮石斛溫室種植基地,一株株鐵皮石斛根莖交錯、長勢良好,從這裡採摘的石斛花草送往工廠深度加工,製作而成的飲料因具有特殊保健作用,正邁入高端餐飲市場。

  洗苗、栽插、培育、摘花、剪鮮條……製作精細的鐵皮石斛每一道生産工序都需要人力參與。隨着鐵皮石斛産業落地生根,黃圩鎮已形成集種子培育、種苗組培、多模式種植、精深加工銷售、農旅融合於一體的完整産業鏈,年産值千萬元以上,帶動周邊上千名群眾從事鐵皮石斛産業。

  握指成拳方能重拳出擊,為全面推進黃河故道片區鄉村振興工作,響水縣專門設立指揮部辦公室,為匯聚各方資源、形成部門合力提供制度保障。據指揮部最新數據,黃河故道片區去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9.8元,比2022年同期凈增1357.6元,同比增長7.8%,村居集體經營性預計收入4383.1萬元,增速接近10%。

  “堅定不移把黃河故道片區作為未來發展的潛力優勢和增量空間,加快補齊短板,讓片區群眾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響水縣委書記郭超説,黃河故道片區綜合開發是全縣推進鄉村振興重要抓手,將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高水平打造生態良好、産業興旺、百姓富裕的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兆權 鄭生竹)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