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民“幸福”家的幸福新圖景
距北京3000多公里的西北邊陲,雄偉的巴爾魯克山橫臥於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南部。山之南,是當地牧民沿襲世代游牧生活的牧場。53歲的牧民巴哈提·特留克西一家居住於此。
夏季轉場,抵達第一天的露宿營地後,巴哈提(左)帶着物品和當日晚餐如約送到丈夫和家人手中(2023年7月3日攝)。圖片均為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胡虎虎攝
“巴哈提”,意為“幸福”。巴哈提的名字承載着父輩對下一代美好生活最質樸的期許。牧歌飄過數十載,幸福圖景靠着一家人勤勞的雙手、藉&社會進步發展的大勢,變為現實。
春季是小羊羔出生高峰期,巴哈提給一隻出生不久的小羊羔喂食牛奶(2023年4月12日攝)。
夏季,牛羊在巴爾魯克山牧場上悠閒覓食(2023年7月3日攝)。
父輩把牧鞭傳至手中,巴哈提和勤懇的丈夫哈布得拉什麼·努素普別剋日復一日,把家底變得更為殷實。牛羊肥壯,早年間用石塊牛糞壘起來的羊圈,也在2023年用磚石水泥修葺一新。
時至今日,巴哈提一家手中握着的不再僅僅是牧鞭。
在距離牧場越60公里外的鄉鎮,巴哈提(右)在老友湯新英經營的商店採購貨物(2023年7月2日攝)。
富有想法的巴哈提還開辦商店。起初,商店只如衣服櫃那般大小,而今已有約40平方米。她和丈夫的分工也漸漸明確,放牧交給丈夫和年輕力壯的兒子賽孜木,自己主要負責商店經營。
在新疆醫科大學1號實驗樓,小女兒昆樹阿克(中)在上系統解剖學課程(2023年4月17日攝)。
與父母所走過的崎嶇的牧道不同,小女兒昆樹阿克的腳下是一條通往山外大世界的求學路。新疆醫科大學、國家免費醫學生項目,這些都是人們説起這位19歲的牧民後代時,反復提及的字眼。
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是當地牧民進行冬宰的時節。趁着難得的晴好天氣,巴哈提和丈夫決定,喊上親友近鄰,共享冬宰之樂。忙完後,巴哈提和丈夫招呼眾人進屋。溫暖如春的磚房內,許久沒見的親朋好友打開話匣,眉飛色舞,説到興起時,拿起冬不拉即興彈奏一曲。相聚時刻,美食必不可少。先前一餐,主角是“胡爾達克”,由土豆和現宰的牛肉做成;等到晚間,則是一頓新鮮手抓牛肉。
冬牧場上難得的聚會,哈布得拉什麼為親朋好友彈奏冬不拉,引吭高歌(2023年2月12日攝)。
巴哈提家今年的冬宰持續兩天。頭一天是為自己家準備,第二天是為居住在鄉鎮城區的大女兒家。而正在新疆醫科大學上學的小女兒昆樹阿克,只能通過視頻和親友“雲相聚”。巴哈提深深想念著小女兒。冬宰後,她託人帶着熟牛肉等牧區美食,跨越600多公里,送到遠方的孩子手中。
“‘昆樹阿克’的意思是‘陽光’,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巴哈提如是向記者解釋小女兒名字的含義。而這戶人家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新生活圖景,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新疆牧區推進的真實寫照。
哈布得拉什麼牽着馬走在冬牧場上(2023年11月29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