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北京小吃小記

2023-12-22 19:02:2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 2009 年 1 月 30 日,北京櫻桃斜街上的一位店舖主人正忙着做“滷煮火燒”。新華社記者何俊昌攝

  肖復興

  如今,説起北京小吃,不少北京人首先想起,提起來有幾分驕傲的,是豆汁兒、炒肝、爆肚和滷煮——不敢説是北京小吃的頭四把交椅,起碼是頗有些名頭的老四樣。

  當年的豆汁兒,一定不是現如今的豆汁兒

  説起豆汁兒,都願意拿梅蘭芳和林海音説事。説梅蘭芳怎麼怎麼愛喝這一口,在上海蓄鬚明志的時候,想豆汁兒想得要命。荀慧生如何如何買了四斤豆汁兒,裝在大瓶子裏,專程給梅蘭芳送去。説林海音闊別多年從台灣回到北京後,人們問她最想吃點兒什麼,她是怎麼怎麼想喝這一口,等真的喝到的時候,又是如何如何一連喝了六大碗還沒喝夠。

  豆汁兒,被北京人美化。

  我不知道這裡有沒有演繹的成分,我只知道,梅蘭芳也好,林海音也罷,都是名流,不過是借助名人來抬高豆汁兒的身份罷了。所謂水漲船高,沾了名人的一點仙氣,丫鬟也就可以叫小姐了。

  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無論梅蘭芳還是林海音,他們當年喝的豆汁兒,一定不是現如今的豆汁兒。

  於老北京,豆汁兒是最地道的底層貧民吃食,比滷煮和爆肚還要“貧民”。一碗豆汁兒,就一點兒鹹菜,幾個火燒,就是一頓飯。那時候,賣豆汁兒最出名的,是花市火神廟的豆汁兒丁。豆汁兒丁真正有了自己的店舖,是1958年的事情了,店開在瓷器口。在這之前,豆汁兒丁幾代人都是挑擔穿街走巷,吆喝着賣。這樣的叫賣方式和貧民化的需求正相吻合,與那些達官貴人到有戲&的冷飯莊觥籌交錯地吃大餐,霄壤之別。就別再拿梅蘭芳和林海音説事了。

  如今,磁器口的豆汁兒店,搬到天壇北門,店招牌上依舊標榜着磁器口老店的字樣,但豆汁兒的味道已經遜色很多了。起碼和我最初喝的豆汁兒比,沒有那麼稠、那麼熱,焦圈是陳的,不知放了幾天,別説沒有那麼脆,掉地上能碎得掉渣兒,嚼着都發皮發艮。

  “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

  炒肝,現在店家紛擁爭雄,叫得響的還得是鮮魚口的天興居,因為它年頭最長。其實,北京炒肝歷史最久的是會仙居,開業在同治元年(1862年)。天興居是1930年前後開的後起之秀。只不過在最後的競爭中,兩家合併,會仙居被天興居吞併,會仙居的地盤後來改建聯友照相館,天興居便理所當然地將歷史前移半個多世紀。

  北京的餐館和景點,都講究編故事以引人。天興居緊挨着興華園浴池,便有人編了這樣一個故事,説有一年夏天一個客人來到小店,喝完炒肝伏桌睡着,突然下起暴雨。待暴雨停歇,那人卻不見了。人們説那人不是凡人,一定是仙人,是仙人聽聞這裡的炒肝好專門來喝,這一下來的人就更多了。當時曾有這樣的民謠流傳: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這是那時幽默的廣告。

  如今,天興居依然舊址舊店,這在北京老字號中實屬不易,因為時代變遷,尤其經歷戰火動蕩,不少老店被迫移址,甚至蕩然無存。不過,店老,只是名號老,炒肝的質量卻大不如前。前兩天,過前門,專門去天興居吃炒肝,已經沒有過去的“過市之香”了。腸肝俱少,只剩下黏糊糊的一碗濃芡。

  爆肚馮和小腸陳

  爆肚和滷煮,對人們的普及率和認可度,似乎要高於豆汁兒,乃至炒肝。

  爆肚,將牛羊的肚子分開肚片、肚仁、肚領、肚板等,在鍋中輕輕一涮(這叫作水爆),佐以各種調料,清爽可口,開胃暖胃,簡單實惠卻格外好吃。看著簡單,真正做起來,差別大了。如果肚子選得不好,或是爆的時間稍微一長,爆出來就老,嚼不動,而且有膻味。

  滷煮,將豬大腸、肺頭、五花肉、炸豆腐和火燒一起放在鍋裏燉煮,和東北的亂燉大同小異,沒有多麼高超的烹飪技藝。關鍵要把大腸清理乾淨,把這幾種東西燉爛,混在一起,彼此借味。

  在北京,這兩種小吃的店家,最有名的,分別屬於爆肚馮和小腸陳。它們都是有着悠久歷史,幾代傳人的老店。

  爆肚馮的第四代傳人小馮,算是我的同學,他比我小4歲。1967年,我下鄉,他上山,在水利工程工地裏當工人,從此天各一方。上世紀90年代初,在西四小吃街和王府井小吃城,有爆肚馮的店,我都去過。與小馮重逢,都是他親自為我爆的肚。他家老店,在廊房二條中段路北,二層小樓,一直很紅火。

  小腸陳老店,也在廊房二條。北京小吃店常聚在一起,抱團取暖,彼此借力。大約是2005年,廊房二條改造,小腸陳和爆肚馮面臨拆遷,人們聽説後蜂擁而至,都跑到那裏吃最後一口老北京的味兒,這兩家店門前人山人海。我也湊熱鬧趕去,根本擠不進去。已經是下午3點多,小腸陳前排出了蛇一樣的蜿蜒長隊,爆肚馮前依舊擠滿了人,店門只好關着,先發號排隊等候。這大概是兩家老店的高光時刻。

  如今,小腸陳遷到南橫街的珠朝街東側,店堂擴大好多,不僅賣滷煮,還賣炒菜。客人很多,價錢也漲了很多。他們在廊房二條也有一家店,卻沒有南橫街的店氣派,只賣滷煮。不知誰是總店,誰是分店,或兩家已經不是一回事。前不久,我去過一次廊房二條店,買了一碗滷煮,味道差了很多,腸子還不錯,五花肉極少,火燒根本沒有煮透,湯也太鹹,遠不是以前小腸陳的味道。

  爆肚馮還在廊房二條,卻不是原址,東移路南。前幾年冬天,我專門去過一次,沒見到小馮,服務員和掌勺的師傅都是外地人。我要了一盤爆肚,肚老,爆得也老,嚼不動,很失望。坐在我後面的一位顧客,也要來一盤爆肚,也嫌肚老,直接和店家吵了起來。本想問問小馮現而今在哪呢,也沒問,放下一盤沒怎麼吃的爆肚,走出了店門。店外,寒風凜冽。

  民族融合豐富發展了北京小吃

  北京小吃,歷史悠久,且有宮廷和民間之分。比如,艾窩窩屬宮廷,豆汁兒自民間。無論哪一類,絕大多數是清真的。這有其歷史淵源,最早要上溯到唐永徽二年(651年)。那時候,第一位來自阿拉伯的使者,到長安城拜見唐高宗,自此伊斯蘭教傳入中國。與此同時,西域的香料和調料傳入,琳瑯滿目,確實讓中原人士耳目一新,食欲大增。

  在元代,大量人口從西域流入,並定居中國。北京著名的回民街牛街,就是那時候形成的。他們把飲食文化帶到了北京,如水一樣蔓延進人們的喉嚨和胃,這是比香料和調料還要厲害的一種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

  寫過《飲食正要》的忽思慧,是元代御醫。《飲食正要》裏記錄的大多是回民食譜,宮廷和民間都有,是最早的清真小吃乃至飲食小百科。比如炸糕之類的油炸品,就是古波斯時代的傳統小吃。

  應該説,牛街是北京小吃最早的發源地。

  過去説牛街的回民,“兩把刀,八根繩”,就可以做小吃的生意了。所謂“兩把刀”,就是有一把賣切糕的刀、一把切羊頭肉的刀,就可以闖蕩天下了。別看只是普通的兩把刀,在賣小吃的回民中,是有講究的。切糕粘刀,切不好,弄得很邋遢,講究的是切之前刀上蘸點兒水,一刀切下來,糕平刀凈,而且分量一點兒不差。賣羊頭肉,更是得講究刀工,過去竹枝詞説:“十月燕京冷朔風,羊頭上市味無窮,鹽花灑得如雪飛,薄薄切成與紙同。”

  “八根繩”説的是用繩拴起一副挑子,就能夠走街串巷了,入門簡單,成為當時居住在牛街的貧苦回民的一種生存方式。所以,北京小吃最早是用挑子走街串巷吆喝着賣。有了門臉兒,有了門框胡同的小吃街,是後來民國之初的事了。

  回民小吃講究衞生,贏得了人們的放心和信任。過去老北京人買東西,經常會囑咐孩子:買清真的呀,不是清真的不要啊!在某種程度上,清真成了衞生的代名詞,是很多漢民飲食學習的榜樣。

  北京小吃,就是這樣在歲月的變遷中慢慢地蔓延開來,不僅深入尋常百姓之中,也打進紅墻之內的宮廷,成為禦膳單上的內容之一。而且,在漢民和回民的日漸融合中,北京小吃也漸漸發展成大眾的食譜。漢民的炒肝和滷煮,還有鍋貼和炸醬面等,和清真小吃一起豐富發展了北京小吃。

  北京小吃如何保持住自己的臉面

  這樣一倒根兒,會發現這麼多年回漢共同努力發展而成的北京小吃,如今有些讓人汗顏。尤其是對比廣州、成都、揚州乃至南方一些小鎮的小吃,差距明顯。即便是老字號,味道也遜色很多,不是傳承的老手藝,而是蘿蔔快了不洗泥,空打着北京小吃的招牌。早點中的豆腐腦,更是難以恭維,以前豆腐腦即便再本薄利微,店家也是要用碎口蘑和羊肉熬成的湯,如今成了黑乎乎的醬油湯。艾窩窩,即使在有名的錦芳小吃店,賣的居然也是豆沙餡,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有一次,看到多年未見的炸羊影兒有賣。羊影兒,是老北京話,就是羊尾巴。這是一種傳統北京小吃,雞蛋清攪拌成棉絮狀,內裹豆沙餡,下油鍋炸成一團羊尾狀,立即撈出。其中攪拌蛋清、裹餡和油炸,要手藝,要速度,須手疾眼快,一氣呵成。可等了好半天,給我端上來的,是一灘爛泥般的東西,一塌糊塗,難以下箸,師傅自己看著都很尷尬。經營北京小吃的人,和前輩實在差着不止一個節氣。

  還有一次,去鮮魚口原來梅園小店吃奶酪和杏仁豆腐。奶酪已經不是原來的味兒,杏仁豆腐居然澥成了一團豆腐腦狀。我問店家:您這是杏仁豆腐嗎?他一臉尷尬。我又問:您這裡是梅園嗎?他很實誠地告訴我梅園合同到期走了。現在,店家打着“宮廷奶酪”的招牌,心想,這要真是送進宮裏,老佛爺還不得打他們屁股百杖!

  又有一次,聽説一家賣核桃酪,慕名而去。這是一種古老的北京小吃,以前在東安市場北門一家小店有賣,如今已經斷檔多年。斷檔原因,猜想是做工太複雜。梁實秋有文專門介紹其做法:先要把核桃和紅棗用滾開的水浸泡,剝下外皮,晾幹,搗爛搗碎;關鍵一步,要把大米用涼水浸泡一天一夜;之後,用布包裹浸泡好的米粒,擰出米漿,不能要一點兒米的殘渣;最後,將米漿、核桃、紅棗泥放進鍋裏慢火煨。這是一道工夫小吃。快餐時代,誰願意做這樣麻煩又賺不了大錢的吃食?

  這一次吃到的核桃酪,裏面摻有山藥。山藥煮爛黏稠,可以取代米漿,自然省了工夫,減少成本,是聰明的做法,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核桃酪。儘管核桃味大減,卻多少有些核桃酪的前世舊影,便帶朋友又去了一次。這一次,核桃竟然渺無蹤影,全部是山藥——店家已經將核桃酪更名為山藥酪了。

  北京小吃,真是不可小視,它的根很深,道很廣。懂得它的歷史,才好珍惜它,挖掘併發揚它的傳統優勢。以開放的姿態和心理,虛心向外學習,才能夠讓北京小吃保持住自己的臉面,進而重振雄風,發揚自己獨有的性格和品格。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6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