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五百名賢余韻在

2023-12-22 19:02:3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金晨曦

  “生於斯,長於斯。”我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在蘇州,浸潤書香是一種福氣。

  多年前,我的娘家住在蘇州三元坊附近小巷子裏的居民樓裏。我上大學的時候,位於公園路的原蘇州圖書館地方不大,設施也很簡單,能借的書不多。記得我曾騎自行車到那裏借過小説《人到中年》,想著在醫院工作的母親為病人操勞,為我和在北京上大學的弟弟操勞。

  當時蘇州最大的書店是觀前街的新華書店。我畢業後的29年在檢察機關工作,曾經很多次在那裏的法律專櫃查找參考書籍,有時蹲在書架邊抄寫資料。

  如今的新華書店已經被鳳凰傳媒收購。書店被綠色的圍欄墻圍着,正在重新裝修。新華書店也是教輔書籍的集中地,鬧市小巷裏的“新華書店石路店”以人文社科、小學教輔和中學文教類為主,被個體教輔書店環繞着。

  人民路858號原是蘇州市政府的辦公地。上世紀90年代末,市政府搬遷。1996年6月,蘇州圖書館新館在此選址新建。2001年6月,這裡落成了為市民服務的蘇州圖書館。

  走過斑駁的古石橋,穿過粉墻黛瓦的小巷,沒幾分鐘就能從我家來到這座蘇式園林式建築。很多年前,我在這裡辦了借書卡。穿過長廊時,總會品讀廊內雕刻的蘇州籍院士格言錄。圖書館內還有中西合璧的花園別墅“天香小築”,堆土疊石,草木蔥蘢。陽光透過樹葉照在鵝卵石的地面上,光影斑斕。這愜意的慢時光有時甚至會讓我忘了是來看書的。

  我耄耋之年的老父親腿有殘疾,卻也是蘇州圖書館的常客。在退休以後的20多年,特別是我母親去世後,他尋訪了蘇州650余座古橋古跡,並進行拍攝和研究。他不為名不為利,古鎮、鄉村都留下過他的足跡。他腿上的殘疾就是在一次尋訪回程路上被公交車撞的。當時,照相機、背包散了一地,鮮血直流。父親康復期間,我給他淘來了茅以升主編的明文書局出版的《中國古橋技術史》,還有與橋梁相關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橋卷)》《紹興古橋》等十幾本書籍,他愛不釋手。

  父親也給了我不少書,印象深刻的是南宋范成大撰《吳郡志》、清代顧震濤撰《吳門表隱》等豎版繁體字的老書。《吳郡志》就是南宋平江府志,被評價“為地誌中之善本”。晚年歸隱石湖的田園詩人范成大,殫精竭慮地撰寫了這部對研究蘇州地區歷史及其經濟、文化發展均有重要價值的《吳郡志》。一生忙於修家譜、修祠廟、編修各類詩選和小志的名門之後顧震濤撰寫的《吳門表隱》,拾遺補缺地輯有部分其他志書未收的珍貴蘇州文獻史料。當我看到父親在《吳郡志》卷十七《橋梁》卷上作的記號,在古橋名上打的勾,還有《吳門表隱》上的折頁和筆記,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最初是讀着古書去探訪古橋呀!

  父親基本康復後,堅持一邊實地探訪,一邊到圖書館查各類資料,一直查到鄉鎮志、村志,比如《東山鎮志》《楊灣村志》。他常常戴着老花眼鏡,拿着放大鏡,忘我地在筆記本上整理摘抄。他説:“蘇州圖書館書很全,古籍多,管理人員很懂書,態度像家人一樣好,所以我現在搬家還是在圖書館附近。”

  受父親影響,繁忙工作之餘,我很喜歡看書,喜歡到書店或者上網淘書,尤其對廉潔文化、政德文化研究非常感興趣。

  父親曾和我去過昆山亭林公園。我在顧鼎臣崇功祠的“公生明,廉生威”戒石碑前沉思:處事公正才能明辨是非,做人廉潔才能樹立威望。

  父親對我説:“研究政德文化,我建議你去看一看滄浪亭裏的五百名賢祠。為官先做人,從政先修德。”《吳門表隱》卷十三上記載:“吳郡名賢總祠,在滄浪亭西。道光八年,巡撫陶澍、布政使梁章鉅購得張姓房屋建。”我又仔細研讀了《滄浪亭志》。在五百名賢祠,三面墻上嵌有的125方碑刻讓我感到震撼。

  我撰寫了《從滄浪亭五百名賢祠看江南政德文化的價值取向》的論文。其間,我也請教了蘇州圖書館古籍部孫中旺主任,查到微博上的《滄浪亭500名賢像讚》的部分拓片照片。後來論文入選第六屆中國基層廉政研究論壇,那套《滄浪亭500名賢像讚》成了我心中的念想。

  不久前,在蘇州著名的商業街觀前街上,一家復古文藝書店——古吳軒書店也重新開業了,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在古樸典雅的蘇式氛圍裏,年輕人在文創區域細心挑選着卡通花式的書簽、明信片。店裏擺放着2022年7月蘇州市組織編纂、已經面世的前兩批23種32冊《蘇州全書》。

  我在那裏心滿意足地買到一套十冊的古吳軒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限量版《滄浪亭五百名賢像讚》線裝書。遙想滄浪亭裏594位先賢的石刻雕像。“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思緒漂浮,我恍若面對面聆聽古聖先賢的教誨。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公生明,廉生威”的顧鼎臣、“懷橘知孝,載石表廉”的陸績、“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的況鐘……他們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寶藏。

  正如現代作家周瘦鵑在《望江南》中所言:“蘇州好,濯足有滄浪。五百名賢余韻在,文章經濟盡琳瑯。桑梓永流芳。”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