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徵行自有詩

2023-12-08 15:38:0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徵行有詩》紀錄片截圖。南開大學文學院供圖

  陳曉耘

  近日,“詩教潤鄉土”系列微紀錄影片《徵行有詩》上線,融合中華古典詩詞、教育、旅游、人文、煙火氣、鄉村振興等諸多元素,呈現出生活在成都市大邑縣不同人物、群體的生命觀與價值觀。

  紀錄片中,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大邑鄉村工作站推動者張靜作為尋訪者,與8位大邑人敘談他們的喜悅與困惑、自足與渴望,以古詩詞中的千年智慧,答今人之惑、引今日之思,或共鳴共情,或撫慰心靈,帶領觀眾通過鏡頭親身走進詩意又現代的大邑鄉土生活中,完成一次關於生活狀態與生命意義的心靈探索。

生活孕育詩歌,詩歌讚美生活

  《徵行有詩》紀錄片中的主人公,來自不同行業,擁有不同的社會底色,展現出了不同層面的生活狀態。他們有西嶺山歌的傳承者和王泗風箏傳人,有移居大邑的創業青年和來自異鄉的引進人才,有癡迷於大邑泥土的獨立陶藝家,有大邑籃球少年和老年騎行隊員,有南開大學的社會實踐隊和大邑社區學習古詩詞的孩子們。雖然群體不同、年齡各異,但他們都能借助中華古典詩詞的深刻意蘊,表達自己平凡卻不普通的生活態度與理想追求。

  安仁古鎮青紅染的主理人佳偉,之前從來沒想過來四川發展,卻因為對美麗鄉村的一見鍾情決定留下來。“我坐在中巴車上,車子穿過樹林往鄉街開進來,我當時就看到了遠處的雪山,雪山下面的村莊,村莊前面的稻田。”7年來,他憑藉自己染布手藝與朋友一同打造出今天的天福美院。宋代詩人王安石在《題何氏宅園亭》中説:“但令心有賞,歲月任渠催。”佳偉在青紅染的手藝與其主理的空間裏,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與嚮往的生活方式,與自己和解後,生活也回報他以善意。

  大邑小縣城中聚集了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和佳偉一樣,他們雖隻身來到異鄉,卻對於工作和生活懷抱着美好的期望,從未感到寂寞。影片中,大邑引進人才公寓的女孩們時常以美食相聚,互相訴説着生活與工作中的煩惱與趣事,攜手笑對生活。“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詩詞的力量鼓勵着她們勇敢追夢,她們也希望這助力飛翔的風永遠不要停下來,一直把自己吹向理想的彼岸。

  來到大邑的年輕人活出了詩性生活,孕育了與詩詞意境契合的人生狀態。他們從詩句中找到了心靈慰藉,在傳統文化中找到了棲身之所。

傳統走進現代,現代賦能傳統

  《徵行有詩》紀錄片中,無時無刻不充滿着傳統和現代的碰撞、交融。各行各業文化傳承者,都希望找到傳統文化創新的表達方式。

  這其中有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西嶺山歌的傳承和堅守,老一代傳承人張道深保持最樸素的樣子唱西嶺山歌。“寶瑟泠泠千古調,朱絲弦斷知音少”,美好的聲音和曲調了解的人不多,會唱的人更少。知音難覓,但卻可貴。年輕一代西嶺山歌傳承人楊健將張道深視為自己的伯樂,希望將西嶺山歌配合自然和諧的器樂伴奏,在傳統的山歌中融入創新表達方式,讓更多人們喜歡。

  王泗風箏的第五代傳人劉永旭,製作的風箏大到四個人才能放飛,小到和指甲蓋一般大。他堅持把風箏技藝繼承下去,“如果我們再不做風箏,那麼今後它就真的斷代失傳”。對於做風箏,劉永旭有一顆堅守和傳承的心,卻不墨守成規。近幾年,他融入現代審美創新了風箏製作工藝,探索製作不對稱的異形風箏,讓風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世人的眼中,也許他們的工作枯燥、單調,但因為切身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一代代傳承人用一生的時間,堅守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道路上,“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當情志專注於製作和傳承時,令人煩心的生活瑣事自然就淡出了視野。

詩教溫潤鄉土,鄉土弘潤詩教

  八百多年前,南宋詩人楊萬里眺望金華山,寫下了“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徵行自有詩”的名句。詩歌只有在最深切的生活中、最廣袤的大地上才能找到最動人的表達方式。因此,南開大學文學院在大邑創建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工作站,開展“詩教潤鄉土”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南開大學的師生利用暑期社會實踐,和大邑的小朋友們一起讀詩、畫畫,把詩詞的力量帶到鄉土中。“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都是描寫大邑這片土地上的美好風物,他們將詩詞文化中美好的風物帶入鄉土人間,讓大邑人領略到這世代生活的土地上,流淌着如此盎然的詩意。一位南開大學的學生説:“不管我們走了之後,孩子們還記不記得詩詞,但是他們可能記得這些人來過,就埋下一顆詩教的種子,還會有人來的。”

  美好的文學來源於生活,詩教的生命力在現實生活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影片裏,大邑老年騎行隊在清晨的歌聲中出發,一位阿姨説:“我們老年人,就是要開開心心地活好每一天,把我們的身體搞好,不給下一代增加負擔!”年輕的戶外徒步愛好者背起行囊在山林中行走,孩子們在露天籃球場訓練,這些不同年齡段的人都綻放着各自的生命活力。就像詩中説的那樣“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一邊昂起頭,努力去追尋宏大的天地與廣闊的自然;一邊俯下身,在世間沉浮中努力發覺生命中美好的瞬間。

  一部優秀的作品,需要的是人民性與藝術性的高度契合,生活化與詩意化的統一表達。這部由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南開大學)、南開大學文學院指導,中共大邑縣委宣傳部出品,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承制的紀錄片,以詩歌為畫筆,以影像為顏料,繪製出一幅幅充滿鄉土氣息的美麗畫卷,是一部激蕩人心的“講述真實煙火氣生活的詩教小劇”,是以影像化方式傳播中華詩教的一次重要實踐。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