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南京舉行大屠殺死難者家祭活動 倖存者僅剩38位

2023-12-04 15:26:5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我又來看你們了,我歲數大了,不知道以後還能不能來給你們獻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哭墻”前,94歲的倖存者夏淑琴訴説着對親人的思念。

  第十個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12月3日正式啟動。一大早,倖存者夏淑琴、劉民生、艾義英帶着家人們趕到紀念館。面向“哭墻”,他們鞠躬、獻花、默哀,祭奠在86年前遇難的親人和同胞。

  “哭墻”,位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角。1995年剛設立時,長43米,高3.5米,刻有3000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姓名。28年來,“哭墻”經歷數次增刻,姓名增至10665個,長度也增加了約一倍。

  這面墻是30萬遇難同胞共同的墓碑,10665個名字是他們共同的碑文。

  “王成家,24歲,在大方巷難民區被日軍槍殺;汪有忠,39歲,在安德門被日軍刺殺……”“哭墻”旁,兩名學生代表誦讀部分遇難同胞的姓名、遇難年齡、遇難地點和遇難方式。

  其中一位誦讀代表、南京傳媒學院學生晏子豪還在紀念館擔任志願講解員。他説:“誦讀這些內容時,聯想到紀念館展廳中的歷史照片,更能深刻感受到這段歷史的慘痛。86年前,他們也曾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

  倖存者夏淑琴很快就找到了“哭墻”上7位家人的姓名。老人雖不識字,但家裏人的名字一筆一劃都記得。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家中9口人有7人慘遭日軍殺害,時年8歲的她在身中3刀後,因昏死過去倖免於難。

  家祭當日,外孫女夏媛代替夏淑琴,用黑筆給“哭墻”上家人的姓名“描新”。“對全家來説,‘哭墻’是祭奠那場戰爭中死去親人唯一的地方,‘描新’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這段歷史。”夏媛説。

  “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這面墻上,一排排、一列列的遇難同胞名單,時刻警醒着我們。南京不會忘記86年前那段悲慘歷史。”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周峰説。

  86年後,戰爭的硝煙遠去,時間的證人也隨着歲月的流逝在凋零。截至目前,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的在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38位。

  維護歷史真相、傳承歷史記憶的努力仍在持續,依靠家族記憶的傳承正被視作一條重要途徑。2022年8月15日,首批13名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上崗。2023年8月15日,第二批10名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上崗。

  葛鳳瑾是已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的兒子,也是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起,他一直致力於講述並傳播這段史實,還曾作為倖存者後代代表去日本參加和平主題論壇。

  “今天到‘哭墻’前,既是替父親悼念家中不幸遇害的祖輩,也要祭奠千千萬萬的同胞。作為倖存者後代和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我們擔負着把歷史真相傳遞下去的使命和責任。而銘記歷史是為了展望未來,讓更多人明白和平的可貴。”葛鳳瑾説。

 (記者邱冰清 蔣芳)

  新華社南京12月3日電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