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千年傳奇萬壽宮:走向五湖四海的贛文化印記

2023-11-10 14:41:4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鐵柱萬壽宮。 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賴星

  這是一個在知乎上被瀏覽了1500多萬次的話題:“江西有什麼比較牛卻鮮為人知的東西?”

  形形色色的答案中,有一個高讚回答:萬壽宮。

  萬壽宮有着1600餘年的歷史,是江西地方文化的代表符號。它因祭祀而起,因江西移民的遷徙而盛,又隨“江右商幫”的崛起而遍佈五湖四海。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共有萬壽宮1400多座,其中近千座位於江西以外的地區,甚至漂洋過海“落戶”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上千座萬壽宮中,位於南昌市西湖區的鐵柱萬壽宮最為特殊,它被稱為天下萬壽宮的祖庭,曾歷經多次損毀與重建。

  為了復活這一重要人文地標,南昌花了近十年時間,對其及周邊老街進行復原重建,通過引進老字號、非遺、創意産業等優質文化業態,植入現代文旅思路,賦予其新的生命。

  如今,在鐵柱萬壽宮附近,有現代都市的繁華,有街巷裏的煙火人間,有歷史深處吹來的國潮風,千年傳奇正在續寫新的故事。

一步入江西

  夜色之下,大殿巍峨莊重,在燈火光暈的勾勒下顯得更加古樸恢宏。高大的門楣書有“鐵柱宮”三字,往下依次可見景德觀、延真觀、鐵柱延真之宮等名號,均為歷代皇帝禦封,足以凸顯其萬壽宮祖庭的歷史地位。

  在一千餘年漫長歲月中,鐵柱萬壽宮歷經多次損毀、重建,如今已成為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景點,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

  萬壽宮自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與當地民眾的生活緊密相連。

  江西歷史上水患頻發,民眾多受其害。相傳西晉時期,道教凈明派祖師許遜真君帶領弟子治平水患,為此,江西人世代奉其為“福主”。西晉永嘉年間,為紀念許真君,南昌民眾始建鐵柱萬壽宮,初名旌陽祠。

  這裡自此成為海內外萬壽宮的祖庭。

  “萬壽宮因民眾祭祀許遜而起,因朝廷對許真君功德的尊崇而興,因江西移民的遷徙而盛,尤其是隨‘江右商幫’遍佈五湖四海。”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首席文化顧問梅聯華長期致力於研究江西民俗,對萬壽宮文化如數家珍。

  古人以西為右,歷代詩詞文賦遂多以“江右”指代江西。商幫,則是指以鄉土親緣為紐帶,擁有會館辦事機構和標誌性建築的商業集團。“江右商幫”在唐宋時期就已出現,元末明初開始興起,至明清時期漸趨輝煌,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

  走進“江西南昌總商會舊址”可以看到,店內道教元素、南昌民俗以及萬壽祈福等類別的文創産品琳瑯滿目。舊址入口處擺放着一艘風帆上寫有“江右商幫”字樣的木船,生動呈現了當時江西商人四海為家的狀態。

  當年,“江右商幫”挾小本,收微貨,以人數眾多、積極活躍、不避艱險著稱。明清時期,漂泊在外的江西商人具備一定財力後,紛紛在當地修建萬壽宮,以此聯誼鄉情、交流議事、團結互助。這些萬壽宮常被稱為“江西會館”,有人因此形象地説“走進萬壽宮,一步入江西”。

  作家沈從文曾形容江西商人“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湖南當老闆”,在他的家鄉湖南鳳凰古城,江西商人於乾隆年間修建的萬壽宮至今仍是一個著名旅游景點;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萬壽宮距今已有270年的歷史,由江西籍客家人修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旁邊有一條巷子就叫“江西巷”;

  雲南曲靖市會澤縣的萬壽宮,建築氣勢恢宏,佔地面積7000余平方米,當地人稱其為江西廟;

  ……

  遍佈各地的萬壽宮還是近代許多歷史瞬間的見證者,讓人得以觸摸更為真實的中國。1912年10月,孫中山受時任江西都督李烈鈞之邀,來到南昌,並在鐵柱萬壽宮發表了精彩演講;1927年9月9日,由盧德銘擔任總指揮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九江修水渣津,其總指揮部便設於此地的萬壽宮。

  時光更迭,歷史的洪流在滄桑中曲折延續。對今天的許多江西人而言,萬壽宮三個字是一種情結,牽繫着當年號稱“無贛不成商”的輝煌篇章,飽含着對江西美好未來的殷殷期盼。

留存城市記憶

  一座萬壽宮,千載豫章史。

  在我國,一些民間信仰場所的周邊往往是商賈聚集和文化交流之地,可以反映一座城市的歷史演變、商業發展、傳統民俗和市井文化,具有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鐵柱萬壽宮也是如此。

  “廣潤門、惠民門皆臨章江,百貨運轉經省會者,皆由此屯發,故賈帆櫛比肩摩,城內市肆之繁麗者……”據《南昌縣誌》描述,鐵柱萬壽宮周邊水陸亨通,貨運發達,形成著名的萬壽宮商圈,很長一段時期都是南昌城內重要的商業地標。

  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新商圈的涌現,萬壽宮一帶商業環境逐漸衰落,成為典型的棚戶區,文化底蘊也面臨被磨滅的風險。

  在一些有識之士多方奔走呼籲下,約十年前,南昌市決定修復鐵柱萬壽宮,打造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

  南昌市西湖區區長楊燊認為,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同時,給當代人一個看得見、走得進、坐得下來的整體空間,讓人們在感受歷史故事的同時,演繹自己的生活故事,歷史街區只有如此才能保持生命力。

  走進重建後的鐵柱萬壽宮,大殿右側一塊被玻璃籠罩的遺址層映入眼簾,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明代、清代、民國時期的遺址地層,留給人們對萬壽宮建設、毀滅又重建的無盡遐想。

  江西省文物考古專家對萬壽宮遺址進行考古挖掘時,不僅發現了不同時代的建築基址,還發掘了一批與萬壽宮相關的“老物件”,部分物品現被陳列在大殿內供游客參觀。大殿之外,從泥土中挖掘出的兩尊石獅子守護兩側,從其被風化和損毀的外表,可以看到歷史留下的痕跡。

  街巷兩旁,100余棟青灰色贛派歷史風貌建築在晚霞的映襯下散發着獨特韻味。對於現代人而言,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如同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它的存在,讓老南昌的城市記憶有了載體,百姓生活的故事有了見證。

  漫步於石板街道,人們探尋着翠花街、籮巷、醋巷、廣潤門街、合同巷等“三街五巷”的老城故事。若是從空中俯瞰,這裡更有一番別樣景致,每一條街巷都相互連通,人間世事仿佛也在街巷中變遷游走。

  重生後的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成了名副其實的“南昌會客廳”和“網紅打卡地”,市民、游客品着美食邊説邊笑,與商家的吆喝聲、招呼聲匯成一片,整條街上充滿了濃郁的煙火氣,似乎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撥動心弦的元素。

  據江西萬壽宮文旅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介紹,今年1月至今,街區客流量已達1500余萬人次。國慶期間,平均每天客流量約20萬人次。

  “一片歷史文化街區,就是一座城市的縮影。”南昌市西湖區區委書記陶億國認為,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以保護歷史風貌為先,有機融入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不僅成為南昌文化的體驗地,還是商旅融合區、青年創業場,有力地促進了南昌城市形象和品質的提升。

非遺文化傳承匠心

  走過喧鬧的合同巷,推開一扇朱紅色的大門,踏進非遺匠心館,仿佛進入了南昌傳統手工藝的天地,整個人瞬間被靜謐閒適的氛圍感包圍,耳畔也清靜了下來。

  贛發繡、萬家繪染布畫、豫章刻瓷、南昌魚拓……進駐匠心館的非遺店舖在展示和銷售的基礎上,專門設置了體驗區,讓游客可以學習、體驗南昌當地九種不同的非遺技法,近距離感受匠心的堅守與執着。

  青絲入繡,隨指逐針留百年。游客楊清經現場教學老師指導,以繡針為筆,以髮絲為墨,只半小時的工夫,就在團扇扇面上繡出一個少女的輪廓。

  “體驗非遺技法,不僅是一種樂趣,還可以修心,用自己的頭髮做繡線,就更加有意義了。”楊清認為,傳統文化有一種讓人安靜的力量,這是現代快節奏社會的稀缺品。

  贛發繡是民間刺繡的一個分支,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這門技藝以髮絲為線,在布織物上進行刺繡。以發做繡,千年不腐,被譽為“東方一絕”。“來體驗贛發繡的人群中‘90後’‘00後’年輕人佔比最大,他們對非遺文化充滿好奇心,渴望參與並投入其中。”贛發繡非遺傳人陶永紅的學徒萬曄説。

  2022年,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全國首批“非遺旅游街區”。“文化,是一座街區的靈魂。”西湖區委宣傳部部長郭小玲認為,這些非遺文化承載着南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世世代代南昌人民生活的印記寫照,通過沉浸式的非遺文化體驗形式,可以讓市民游客看非遺、學非遺、玩非遺、購非遺,激勵各類非遺項目的傳承,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走過贛發繡櫃&,便來到了萬家布畫非遺店舖。店舖墻壁上挂滿了人物、花鳥等作品,那些躍然“布”上的畫作栩栩如生。落地挂衣架上是各式男裝、女裝,這些服裝的共同點是都用了手工畫進行裝飾。

  與扎染或傳統繪畫不同,繪染布畫是手工用染料在紡織品上直接描畫各種花紋。由於歷史原因,繪染布畫這一明朝宮廷技藝流入民間,第三代傳人萬陽智解決了染料盲洇、繪染載體平滑度差和運筆不流暢的問題,最終形成“萬家繪染布畫”風格。

  萬家布畫非遺傳承人李冬妮致力於將衣服、扎染、繪畫三者相結合,設計出既有扎染圖案又有手工繪畫圖案的服飾,期望有一天人們可以把畫“穿”在身上,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

  “一些非遺存在‘重展示、輕經營’的問題。要想活下來,必須走進百姓生活。”李冬妮説,非遺産品因其“手工慢活”的特點,價格普遍不低,動輒數千元,普通消費者難以承受,通常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她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非遺産品體驗創作,尋找藝術與生活的公約數,讓非遺回歸民間,融入生活。

國潮國風“青春態”

  誰家胡琴暗飛聲,散入風中滿洪城。

  古色古香的茶樓之上,一身着漢服的女子薄紗遮面,正臨窗演奏二胡,影影綽綽,引得游人紛紛駐足聆聽。

  一曲《青花瓷》,行雲流水,訴盡江南事;《起風了》,勾起多少愁滋味,難忘少年模樣;《漫步人生路》,回憶感拉滿,越品越有味……連續28首不同曲風的樂曲演奏,讓聽眾身處不同的意境之中,久久不願離去。

  游客將現場演奏的視頻上傳至自媒體&&後,“二胡小姐姐”迅速躥紅,許多“粉絲”從杭州、上海、長沙等地慕名來到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只為看她演奏。有人形容“抬頭看到小姐姐遮着面紗演奏,唯美得像一幅畫”。

  國潮、國風流行的當下,傳統文化正以新的表現形式走進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在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記者看到,許多具有中國風元素的IP,玩跨界、搞混搭、拼創意,將産品與“國潮風”結合,讓人眼前一亮。

  “數百年前,萬壽宮就是江西的潮流集散地,各地商人在此交換貨物,交流信息,互通有無。”江西萬壽宮文旅商業管理有限公司推廣部負責人胡艷介紹,隨着國潮風日漸崛起,萬壽宮的故事又有了全新表達,中國風、青春態、時尚感,正是萬壽宮的魅力所在,每一位游客都能在這裡感受到國風文化與現代潮流的碰撞。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對游客的“消費畫像”顯示,來此游玩的人群年齡段集中在18歲至35歲之間,注重文化體驗,敢於嘗試各種新鮮事物。

  針對年輕游客的需求,胡艷和她的團隊不斷挖掘萬壽宮乃至江西的文化內涵,並通過豐富多彩的表現方式進行呈現,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風采。

  年初“萬壽宮裏過福年”開啟一年新篇章,國風非遺秀、迎春花市、祈福表演、美食年貨市集等活動輪番上演,吸引了八方來客,喜氣洋洋的新年氣息撲面而來;

  花朝節期間,祭拜“十二花神”、踏青賞紅、國風巡游等活動讓人充分體驗民俗之美,巨型花束、幸運花路、花潮舞&、鮮花電話亭、花潮音樂LIVE秀更是讓青年潮人們聚集街區,享受一場夢幻的春日之旅;

  七夕夜,單身青年沉浸於國潮游園會,吟詩詞、投壺、題字畫,現場好不熱鬧,牛郎織女造型的NPC則不時與眾人互動,在一問一答中,游人不僅了解了七夕習俗,還收穫了快樂;

  中秋國慶“雙節”,游客們沉浸於戲劇展演、劇本游之中,穿越時空與許遜、黃庭堅、朱熹等10余位古代江西文人“對話”,或吟詩作對,或猜謎解語,領略江西千年文化的魅力;

  ……

  時尚元素與傳統節日相碰撞交織,讓原本熱鬧的老街從年初一直“潮”到年尾。人們來到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既可以打開所有的感官穿街走巷,體驗濃濃的人間煙火味,也可以靜下心來追溯歷史往事,感受歲月溫度,品味時尚潮流,“人在戲中游”。

青年創業尋夢地

  “讓城市更鮮活”“這生活,要笑着過”“總有人願意費盡心思,陪你度過每個平凡的夜晚”……走進與非遺匠心館一街之隔的“一支麥”小劇場,可以看到墻壁甚至是樓梯&階上,都貼着各式彰顯年輕人生活態度的標語。

  扇形的演出場地上,一個人、一支麥,&上演員將生活打磨成“段子”,直戳觀眾的內心,贏得掌聲一片。“一支麥”是江西首個脫口秀俱樂部,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5歲,他們的演出深受年輕人歡迎。

  “90後”萬輝是“一支麥”脫口秀俱樂部創始人,也是土生土長的南昌人。談起創辦俱樂部的初衷,他直言不諱,“南昌有歷史和文化,卻不大好玩,我們想讓這座城市變得更有趣一些。”

  2021年,一直在尋找固定演出場所的“一支麥”入駐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這裡便利的交通、旺盛的人氣,為“一支麥”的成長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而“一支麥”的加入,同樣契合街區“輕度假、微旅游、慢生活”的定位,也是小劇場演出與文旅融合、創業業態的一次有益嘗試。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創客懷揣夢想來到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對他們而言,這裡是年輕潮流的聚集地,也是夢想的實現地,許多人和“一支麥”團隊一樣,在這片街區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和掌聲。

  “我靠着稻草人,吹着風唱着歌睡着了”“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穿梭在三街五巷,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年輕人圍成半圓,或站或坐,聽着圈內的歌手唱着耳熟能詳的歌曲。

  李旸和他的“大果”路演團隊是最早入駐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音樂路演團隊。他曾做過牙醫,也從事過家裝設計,但最愛的還是音樂。今年4月份從公司辭職後,他便專心從事音樂路演,“萬壽宮給我們提供了免費的路演場地,在這裡我們既可以用自己的才華謀生,也可以用歌聲為這座城市添彩”。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是商業街區,更是創新創業的空間,可以串聯文化經濟價值。”江西萬壽宮文旅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章珂説。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留下來,章珂等人想了很多辦法:以優質內容為導向,根據業態及商戶實際情況給予營業額抽成及經營免租期,並給予無息借款等優惠政策;舉辦各種集市,不斷豐富業態和品種,吸納全國各地的創客入駐,讓他們憑藉其所學技能進行設計、手工製作或藝術創作,並實現本地化銷售,以獲得生存的本錢。

  “流量”能否變成“留量”,檢驗的還是一個城市的綜合治理能力。

  數據顯示,到2022年底,全國共劃定歷史文化街區超1200片。南昌清醒地意識到,要讓南昌的各條歷史文化街區從中脫穎而出,既要苦練內功,又要外塑形象,不斷以創新業態吸引游客,以優質體驗留住游客。

  “南昌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歷史文化街區、文創特色街區建設與豐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幸福指數結合起來,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李紅軍説。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