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風口,關口,阿拉山口

2023-11-08 21:31:1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早就聽説,阿拉山口是出了名的風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鳥都飛不了”。這裡也是舉足輕重的中哈邊境關口,中歐(中亞)班列穿城而過,繁忙奔馳在亞歐大陸。

  記者最近走進這裡,看這座小城如何乘共建“一帶一路”東風,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關口。

  見到阿拉山口海關關員巴特爾時,他正跟同事在改造好不久的阿拉山口公路口岸集中查驗中心查驗貨物。滿滿當當的車廂裏,裝着産自浙江的小家電、家居服、寵物牽引繩等。這批貨的目的地是英國。

  “變化太大了。”55歲的巴特爾告訴記者,1990年國務院批准設立阿拉山口口岸,轉年,他來到這裡工作,已經32個年頭。“最開始,這裡就幾條鐵軌一條路,現在你們看,軌道成排、大路縱橫,特別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阿拉山口站上了發展的風口。”

  這話不假。目前,經阿拉山口口岸出境的中歐班列線路有110多條,抵達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11月3日,今年阿拉山口鐵路口岸通行中歐(中亞)班列突破5500列,公路口岸過貨量超過58萬噸,同比增長超90%,搭載貨物200多種。

  入夜,一輛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班列緩緩入境,停穩後,海關關員張錫睿、孫明昊登上列車,進入司機駕駛室開展衞生檢疫、檢查夾藏夾帶等工作。

  寒風吹過,記者不由得打了個寒顫,隨口説了句“這風可真大啊”。不料這倆“95後”關員回頭嘿嘿一笑,説“在山口,這頂多算微風,風大的時候,人都站不穩”。處在阿拉套山和巴爾魯克山之間的阿拉山口,每年大約有180天風力在8級以上。

  與哈薩克斯坦等國採用的寬軌不同,中國使用標準軌。大風天氣時,室內集裝箱換裝庫顯得格外重要。阿拉山口建有亞洲最大的鐵路室內集裝箱換裝庫“換二十三庫”,在它旁邊,一座更大的換裝庫已見雛形,今年底前有望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中歐(中亞)班列換裝能力和時效。

  既處在地理風口,也趕上發展風口;既是邊境關口,也在緊要關口。

  “我們不僅要立足區位優勢搞好‘通道經濟’,更要把握機遇發展‘産業經濟’。”阿拉山口市副市長許聖強舉例説,阿拉山口市正着力打造百億級糧油産業,提升糧油倉儲周轉和精深加工能力。

  這些願景正變為現實。在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新落成的糧食現代物流中心裏,散糧專用車能在6小時內換卸超過3000噸進口糧食。而幾百米外,就是幾家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這相當於把進口原料給我們送到了廠門口。”一名企業負責人説。

  晚上10點多,阿拉山口鐵路國際聯運大樓一層,燈火通明,電話鈴聲此起彼伏。

  “批號、收貨人、發貨人、車號、重量……”鐵路窗口,一名工作人員手捧單據,默念核對,“今天下班得凌晨4點了,班列不停,我們不休”。

  過了會兒,一陣歡笑聲從大廳休息區傳來。記者循聲而去,正趕上一對鐵路伉儷“鵲橋相會”。

  妻子萬彤是阿拉山口鐵路貨運員,同為鐵路職工的丈夫曹勤懷,在千里之外的喀什運用車間當技術員,夫妻倆平均兩個月見一次。這天正好是萬彤的生日,曹勤懷坐了近24小時火車,來到妻子身邊簡短陪伴。

  電話聲響起,萬彤回到工位繼續處理手頭的工作。

  “現在一天最多能受理1300多單貨運票據。”她説,“辦理貨運票據就像填快遞單號,馬虎不得。”

  碰上緊急工作説走就得走,曹勤懷早就習以為常。“鐵路上像我們這樣的家庭不少,站好崗,守好責,為阿拉山口的發展盡一份力,為新疆的發展做一點貢獻,距離再遠,心都是在一起的。”他靦腆地笑了笑。

  夜深了,阿拉山口漸漸靜了下來。清晨,班列的鳴笛聲,會將它喚醒……

(記者劉紅霞 張瑜)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7日電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