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顏值,更有産值
遠郊小鎮變身“上海花港”
走在園藝村的鄉間道路上,常能看到停在路邊的大貨車,村民小心包紮,連根搬運黃楊上車。村民們笑着説,這都是被外地客商看上,要整株移栽的黃楊樹。快到年底了,生意更好了。
園藝村,顧名思義,因園藝而得名,位於上海市崇明區港沿鎮的東北部。全村835戶村民中,有700多戶從事黃楊種植,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10年以上樹齡的黃楊數萬株,最長樹齡超過200年。園藝村有“瓜子黃楊之鄉”的美譽,也是上海市首批鄉村振興示範村、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最早我們種植黃楊只是為了防風固堤,後來不斷研究黃楊種植技術,如今已經超越了春季移栽花木的傳統規律,一年中有春、秋、冬三季都能移栽。”合興園藝場原場長施鶴生説,剛開始大家種植黃楊還是任由其“自由生長”,2000年後開始主打造型黃楊。精心修剪、造型後的黃楊身價倍增,樹齡長的造型黃楊能賣到數十萬元甚至百萬元的高價。獨特的“崇派”黃楊風格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慕名求購,每年黃楊帶來的收入高達40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近4萬元。
這兩年,除了地栽黃楊,園藝村又開始鑽研盆景黃楊。在上海植物園盆景專家的指導下,造型黃楊實現了縮龍成寸、聚景於盆,逐漸變為造型精緻、具備海派盆景特色風格的造型植物。園藝村黨總支副書記施帥説,盆景黃楊更適合室內居家空間的佈置,價格更親民。近年來盆景黃楊的銷路越來越好,進一步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2022年,港沿鎮花卉苗木産業産值達2億元。這個體量對於一個離上海市區最遠的郊區,並且以農業為支柱産業的小鎮來説,實屬不易。上海市崇明區港沿鎮黨委書記丁冬紅將其歸功於:科技引領,智慧升級。
走進虹華國際菊花生態園,幽幽菊香隨風襲來,粉、黃、白、紫等多種顏色的多頭小菊長勢喜人。這裡曾經是港沿鎮蔬菜公司南場。以崇明區成功申辦第十屆中國花博會為契機,港沿鎮清退了落後産能,拆掉千畝蘆筍大棚種上菊花。通過全天候光溫控制和水肥一體化灌溉等先進技術,這裡的切花菊年生産效能是普通生産方式的四至五倍,園區每年向日本、韓國等國家出口超過1000萬枝鮮切花和花苗。
1小時播種20萬粒花卉種子,誰的手這麼快?答案是:機械手。在位於港沿鎮合興村的智慧生態花卉園,記者看到,補苗設備能通過圖像識別,分辨出穴盤上幼苗的生長情況,利用機械手將空穴和弱苗剔除,補入合格的植株。在這個“花卉工廠”,高度自動化的生産線貫穿花卉播種、催芽、育苗、移栽、發貨等環節,全過程都在流水線上完成。園區的生産設施全部投入運轉,可支持逾40萬張穴盤同時進行生産。
2020年12月&&的《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將港沿鎮列入全市13個高端設施農業先行片區之一,主要任務是花卉種源研發和科技生産示範,以建設“上海花港”為目標,打造花卉産業新高地和“三生融合”新鄉村。
今年上半年,上海合興鄉村振興産業示範園和崇明農業科技創新孵化園相繼開園。前者從人才發展、促進就業、科技創新、綠色智造等多方面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真金白銀的扶持,吸引一批新業態企業入駐;後者攜手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上海海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共同成立崇明農業科創聯盟,通過“政産學研用”的深度融合,持續推進種源農業、品牌農業的發展,提高産業競爭力。
三産融合的項目越來越多,産業鏈附加值越來越高,産業發展跨界協同、集聚效益日益凸顯……一個顏值與價值共進的“上海花港”正在蓬勃生長。
(記者張夢潔)新華社上海11月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