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身邊的那片田野,手邊的棗花香

2023-11-03 11:36:1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挂滿枝頭的一串沾化冬棗。(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念 高天

  在“中國冬棗之鄉”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每年初夏棗花盛開,白色的花瓣略帶茸綠,瀰漫着清冽的花香,田野裏生機盎然。從那時起,果農們仿佛已經看到了秋後紅彤彤的冬棗挂滿枝頭。

  如果你錯過了棗花,趕在金秋十月來到沾化,看到的最美風景一定是棗園。眼下正當冬棗成熟季節,熟透的果子棗紅色與鵝黃色相間,似瑪瑙、如寶石,坦坦蕩蕩地展示着又一年的好收成。摘棗的人忙,一個個精心採摘,一個個細緻篩選,大果小果分類裝箱,迎接客商上門;賣棗的人也忙,大大小小的貨車開到果園,裝滿冬棗,隨即趕往市場或者物流中心,一分鐘也不耽擱。買棗的人跟着時令走,到果園自己採摘的,能體驗一把收穫的樂趣;更多的人通過電商下單,然後在家等着快遞把一年的期盼送來,而果園裏的露天直播帶貨正在進行,單子雪片一樣在屏幕上飛……

  沾化人身邊的那片田野,因為一顆小小的冬棗而充滿“魔力”,人們的日子正像神奇的果實,甜甜的,脆脆的。探尋個中奧秘,我們得知,歷經30多年發展,沾化創造了從56株庭院棗樹到30萬畝冬棗園林的“神話”,目前已形成集生産、銷售、儲藏、物流、加工和旅游等於一體的冬棗産業集群。今年,沾化冬棗預計産量可達5.7億斤,總産值有望突破50億元。

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

  《黃帝內經》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棗便是“五果”之一。

  早在7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先民便開始採集利用棗果,將其作為食材,棗子有“鐵稈莊稼”“木本糧食”之譽。《戰國策》載,蘇秦對燕文侯説:“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於民矣。”《韓非子》也記載了秦國民眾用棗栗度過饑荒的故事。棗更有醫藥價值,《藥性賦》等古籍對此均有論述。《本草綱目》稱大棗有“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胃,平胃氣”的功效,“久服輕身延年”。

  棗不僅是經濟作物,還被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賦予了浪漫的詩意。唐朝詩人李頎吟咏“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蔭長”,北宋詩人張耒描述“棗徑瓜畦經雨涼,白衫烏帽野人裝”,與棗有關的鄉間景象呼之欲出,引人思緒起伏。前幾年,一曲《九兒》,“身邊的那片田野,手邊的棗花香”紅遍大江南北,很多人都能哼上幾句……

  作為鼠李科棗屬植物的重要品種之一,沾化冬棗種植歷史悠久。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編纂的《沾化縣誌》中提及:“棗,土地所宜。”沾化地處魯西北沖積平原,位於渤海灣南岸,暖溫帶季風性氣候特徵明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無霜期超過200天,土壤屬濱海鹽化潮土,含鹽量在千分之三以內。特殊的自然環境為冬棗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1984年的一次資源普查發現,沾化境內有棗樹9個品種15個類型,冬棗是最有特色的一個品種。其中,位於下洼鎮於一村西北角的一棵600年古樹,被視為沾化今天30萬畝冬棗的“嫡祖樹”。

  當年,下洼鎮一個叫於洪長的村民與“嫡祖樹”結下不解之緣。1984年的一天,於洪長收購附近鄉親們種植的蘑菇,走進於金義家的庭院,發現有一棵“奇特”的棗樹,別的小棗已成熟一個多月了,而這棵樹上的棗才開始由綠變紅,摘下來品嘗,皮薄汁多,肉質脆嫩,甘洌直抵舌尖,是難得的棗中上品。徵得主人同意,於洪長剪下幾個枝條,嫁接到自家庭院的5棵棗樹上。次年初夏,他驚喜地發現,嫁接的棗枝已有3棵冒出了鮮嫩的新芽,證明這種棗樹是可以繁育的。

  偶然的嘗試取得成功,於洪長很激動,又嫁接了更多的棗樹。沒有種植經驗,他只能自己潛心摸索,仔細觀察生長情況,每一次澆水、施肥、噴藥,都做好記錄。

  與此同時,沾化的新一輪林業普查數據顯示,這種棗樹僅存56棵,最老的一棵樹齡超過300年。為了對這一樹種進行搶救性保護,沾化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現沾化區科學技術局)大力支持於洪長,並於1988年與他共同創辦了8.8畝冬棗種植基地,還先後為他爭取到科技部門的4萬元科研經費。

  於洪長和一批有遠見的村民看準冬棗的前景,在鎮村幹部的支持下,大膽探索,成為産業發展帶頭人。能人發揮示範作用,更多村民跟進,短短幾年時間,下洼鎮種下3000多畝冬棗樹,逐步迎來冬棗大面積産業化、規模化發展的“黃金階段”。

  1995年2月,沾化縣(今沾化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確定冬棗為“縣樹”,並將冬棗産業列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産業之一,通過各類活動搭建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為冬棗樹開出驕艷的産業之花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6月,第四屆中國沾化棗花節之“棗花飄香”活動在下洼鎮生態旅游園舉行。開幕式的大&子搭在秦口河畔,周圍連片的棗樹林,陣陣花香引人沉醉。除了各類文化和旅游推廣活動外,沾化區還舉行了冬棗産業發展項目和全區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儀式,冬棗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等眾多項目成功簽約,總金額達126億元。

  如今,沾化冬棗聲名遠揚,2019年入選世界軍人運動會直供水果,同年榮獲第20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2020年,歐盟理事會將沾化冬棗列入第二批175個中國地理標誌名單;2021年,沾化冬棗入選首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

  明代詩人楊慎詩曰:“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今天的沾化冬棗早已不再是充饑的食物,一顆小棗子帶給人們的福祉,即便是這位正德六年狀元、學富五車的月溪老人,在當年也是絕對想象不到的。

茫茫棗園連天碧,串串琼珠接地紅

  沾化秋天的味道,是從棗子成熟開始的。秋風一吹,青青的棗兒穿上艷麗的紅衣,先是紅一點,之後開始半紅,最後是油亮的大紅。沾化的秋天,處處棗香醉人。

  “別看現在的冬棗又大又紅惹人愛,此前,産業發展也曾出現過一段轉型陣痛期。”下洼鎮鎮長李坤曉回憶道,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當地研發出“沾冬2號”,推廣起來並不順利。新品種口感更好,但不耐寒、不耐災,對管理技術的要求也比較高,關鍵是在種植後的第三年才會産生效益,而一些村民急於擴大規模,種植方式日漸粗放,盲目追求産量而忽視了品質,冬棗銷路一度變窄。此外,冬棗抗災能力差,一場大雨或冰雹就能讓冬棗減産甚至絕産,棗農苦不堪言。

  下一步,新品種怎樣推廣?如何養護?又如何兼顧廣大棗農當下和長遠收益?面對接二連三的問題,當地幹部和棗農犯起了難。

  “既然新品種脆弱,要不要搬進大棚試試?”下洼鎮棗農、鎮村幹部和技術人員集思廣益,於2004年初春開始探索冬棗進大棚。第一批大棚僅有12畝左右,種上了“沾冬2號”。當這些冬棗陸續挂果,人們發現,新品種個頭更大、口味更甜、食之無渣,一經推出便供不應求,價格更是水漲船高,一斤賣到上百元。

  嘗到了甜頭,棗農們紛紛跟進,相繼把露天棗園改建成大棚。沾化也&&了一系列産業扶持政策,助推冬棗向設施大棚種植轉型、向新品種轉型。

  走進下洼鎮東平村生態旅游園的冬棗大棚,一株株冬棗樹整齊排列。“種在大棚裏的冬棗樹主幹高、主枝少,這樣能保證結果部位集中在樹冠的最佳區域,實現營養、光照、受力的有機統一,果子着色好、含糖量高。”李坤曉對記者説。如今,他儼然成了冬棗種植的專家。

  “之前的冬棗每斤平均五六塊錢,自從改良了品種、住進了大棚,每斤能賣30塊,一畝地能增收3萬多元。”古城鎮北耿村棗農耿志忠説。2010年,他成立了冬棗專業合作社,210畝的棗林今年預計産量達170噸。“很多冬棗一早就被相中、預訂出去了。”耿志忠喜笑顏開。

  目前,沾化冬棗大棚面積6.1萬畝,其中不少充滿“科技范”。在富源街道“棗富園”智能大棚試驗基地,冬棗樹按照樹形結構分成主幹形、開心形、分層形、Y字形四大區域。“棚內有自動調節智能卷簾機,系統設置好溫度後,便可根據溫度變化自動開啟閉合,棚內設置的多處天窗也可以實現高效通風。”富源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丁希建説,“我們像呵護娃娃一樣呵護冬棗樹。”

  近年來,當地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共建“沾化冬棗産業技術研究院”,引進和培育相關專家,改進溫棚冬棗栽培技術,推廣了冬暖棚、棉被延熟棚、鋼架春棚、普通防雨棚、智能陽光溫室等技術。現在,沾化冬棗從每年的6月中旬至11月中旬均可成熟,加之3個月的冷藏保鮮期,鮮食冬棗足有8個月的貨架期。

  “為了保障冬棗品質,我們在11個鄉鎮(街道)設立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及檢測室,監管站均配備2-3名監管員,每個村配備1名農産品質量安全村級網格員,在源頭進行監管及檢測。”沾化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景龍説。

  隨着沾化冬棗名聲越來越響,大批客商自全國各地紛至沓來,直接到果園採購果子。北京果之鏈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傅鐵信告訴記者:“沾化冬棗品牌響、味道優、産量大,我們一拍即合,産銷直接對接。”

  每逢冬棗成熟季,沾化各村鎮快遞網點一派繁忙——裝滿冬棗的包裹一摞接一摞,快遞單一張接一張,轉運貨車一輛接一輛。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濱州市沾化區分公司副總經理吳寶星説:“我們日發件量超過1萬單,每天安排10輛大貨車負責轉運。”

  下洼鎮東平村棗農王春民1994年開始種植冬棗,50多畝果子年年銷售一空,買棗的都是回頭客。“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寄200單。”王春民説,“現在物流發達,5斤一箱的郵費才四五塊錢,所以我賣冬棗都包郵。”

  如今,沾化冬棗從“翻山越嶺”到“漂洋過海”,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美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10月初,滿載4萬斤冬棗的貨車從大高鎮玉華果蔬進出口有限公司駛出,前往青島港,“登”上駛向荷蘭的貨輪,這是沾化冬棗首次出口歐洲國家。“今年我們已有2000噸冬棗海外訂單,可出口創匯460萬美元。”公司總經理牟新安説。

  沾化區委書記袁志勇認為,科技研發和品牌培育是冬棗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繼續培植龍頭重點企業,拉長産業鏈,建立完善的産業生態圈,讓沾化冬棗成為一張更有特色的城市名片。

棗木庭前有新綠,富民路上有新機

  “家人們,我們的冬棗由原産地直髮,包甜、包脆、包郵到家。”記者在下洼鎮西孫村的一片冬棗園,遇到一支直播帶貨團隊,“95後”主播謝玲玲對着鏡頭介紹不同大小的冬棗,還展示出質檢報告,細心回答客戶打在屏幕上的各種提問。

  “既能向大家推廣這麼好的果子,還能賺錢,何樂而不為呢?”謝玲玲對記者説,她喜歡吃冬棗,所以從浙江來到沾化,奔赴千里為心愛的果果“代言”。

  “在外東奔又西跑,不如回家種冬棗。”棗農調侃的一句玩笑話,道出了冬棗産業發展的秘訣。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沾化成為“棗二代”。採訪中,記者不時在快遞點、加工廠和冬棗林等地看到成群的年輕人,他們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吸引他們返鄉創業的,是這裡完善的産業體系,能夠在“一片棗林中大有可為”。下河鄉東張村“95後”小夥王明明組建“産地鮮生”電商物流,開啟直播帶貨;黃升鎮潘家村王建房直播銷售團隊每天能賣出千余斤冬棗……

  作為沾化冬棗産業的“策源地”,近年來,下洼鎮打造了佔地2000畝的全國首家冬棗全鏈條基地——沾化冬棗數字經濟産業園,建成電商運營培訓中心、1200噸綜合性冷庫和全鏈條冬棗智能分選包裝車間。依託電商運營培訓中心,下洼鎮搭建了沾化冬棗全産業鏈産銷貫通&&,客戶通過掃碼即可實現冬棗全程追溯。

  從“單一賣棗”到“全身變寶”,在沾化,冬棗實現了“一年吃四季”。記者在冬棗研究所展廳看到,冬棗花蜜、冬棗原漿酒、冬棗芽茶等産品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一顆小小的冬棗,實現了從種植向食品加工、文旅等領域的延伸拓展。

  棵棵棗樹滿山崗,花黃葉碧溢清香。每年春夏,魏學鳳便與棗農一起,手提竹籃穿梭在棗枝間,將嫩芽和棗花輕輕摘下,在清水裏洗凈,放在竹篩中攤涼,再經消毒烘烤製成棗芽茶、棗花茶。魏學鳳從福建請來炒茶師傅“助陣”,一年能生産棗芽茶3000余斤,總收入30多萬元。記者打開一罐棗芽茶,只見點點嫩綠,襲來陣陣清香;熱水沖泡後,茶湯色澤清黃,飲之甘甜彌升,沁人心脾。

  走進泊頭鎮的濱州尚億食品有限公司原料加工車間,淡淡的棗香撲面而來,工人正端着熱乎出爐的冬棗糕送往包裝&。“這裡有十余種口味的冬棗餡料,可以製作出冬棗酥、冬棗糕等不同的糕點。”餡料研發負責人牛紹峰介紹。

  “冬棗營養價值高,口感甜而不膩,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公司董事長王利芯説,目前,公司餡料加工線的日生産能力可達80噸,訂單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80%。

  宋代文人王安石在《賦棗》中提及:“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棗樹木質堅硬,耐腐耐磨耐蟲蛀,漢代曾被用來製作兵器,古人還經常用棗木翻刻書法字帖。

  在下洼鎮棗木雕刻非遺工坊,棗木傢具、棗木雕塑、棗木手串等棗木雕刻品讓人眼花繚亂。“雷擊過的棗木紋路曲折、自成一體,稍加雕琢便能‘化腐朽為神奇’,頗受顧客喜愛。”棗木雕刻非遺傳承人丁國勇説,他的工坊每年收購100噸左右的棗木原料,不起眼的廢舊棗木經過雕刻,價格隨即翻好幾倍,從百元到萬元不等。如今,沾化各村鎮有40多家棗木雕刻商鋪,各類工藝品琳瑯滿目。

  從入夏的嫩芽花香,到初秋的纍纍果實,再到深冬的老舊棗木,沾化冬棗樹實現了“全生命周期”式的挖掘利用,結出了一顆顆“産業致富果”。

  十里秦口河,一片棗花香。依託流經沾化的秦口河,當地打造了以冬棗為主題的4A級景區——沾化冬棗生態旅游區。踏步漫游,春可賞層林環抱、萬樹掩映,夏可聞棗花濃郁、香飄&&;秋可享果墜枝頭、染紅四野;冬可閱銀裝素裹、玉樹琼枝。沾化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劉新峰説,以冬棗為媒,沾化300余處標準化冬棗採摘園、8條“冬棗寫生游”“冬棗研學游”等精品旅游線路、180多公里“冬棗長廊”吸引游客慕名而來,每年僅通過旅游採摘體驗等項目,就可帶動銷售超過1億斤。

  2021年,沾化冬棗品牌形象“一棗一世界”發布,圖案是一顆“富有特色”的冬棗,很像縮小版的地球,紅黃兩色清晰勾勒出了陸地與海洋的輪廓。

  “沾化大地上有冬棗,這是大自然給沾化的一份特別的禮物;‘沾冬2號’新品種培育成功並受到市場廣泛歡迎,是沾化人依靠科技創新收穫的又一份禮物。小小一顆冬棗,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道理。隨着冬棗産業鏈不斷延伸,沾化人身邊的田野,棗花將更香,棗子將更甜。”沾化區委副書記陳玉娟説。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8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