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不是運動員,但發令槍一響也要衝上跑道
他們不是運動員,可發令槍一響,他們也要衝上跑道,爭分奪秒。
3日晚,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大蓮花”,中國隊時隔9年奪回田徑百米接力雙金。兩場比賽發令前的幾秒鐘,全場一片寂靜,觀眾屏住呼吸,緊緊盯住起跑線前的運動員。
在那一刻屏住呼吸的,還有志願者史吉超和他的19名隊友。發令槍響,運動員飛速起跑。片刻後,早已整隊完畢的史吉超和隊友們也衝上起跑線,開始拆卸道次墩和起跑器,動作齊整麻利,十幾秒後,跑道上空空如也。
“槍聲一響,也是我們出發的信號。”這位24歲的浙江理工大學研二學生説。
他們是“大蓮花”裏競賽技術運行領域起點服務組的志願者,在徑賽項目中負責道次墩和起跑器的拆裝及接線。轉播鏡頭裏看不到他們,但比賽順利運轉離不開他們。
田徑比賽節奏快,項目間切換緊湊,對志願者挑戰不小。往往前一個項目的最後一名運動員剛剛衝線,下一個項目就要開始佈置設備。項目不同,何時上場、如何拆裝、怎樣撤離,都是學問。
“比如4×100米接力,運動員風馳電掣,我們也在和時間賽跑。否則如果賽道上還有設備,運動員衝過終點後就有碰撞的危險。”史吉超説。
作為欄架佈置組的志願者,劉天穎和黃坤林這對搭檔的職責是為跨欄項目擺放欄架。為保障安裝規範,欄架的位置、間距、高度,他們了然於胸。在浙江理工大學讀大三的黃坤林還專門找來許多跨欄比賽視頻研究。“劉翔在雅典奪冠的比賽,我看了很多遍。”
而全程處於現場觀眾的注視之下,志願者們不僅操作要專業,動作也要優雅。
集合,整理腰包及對講機,保證耳麥、聽筒穿戴位置一致,逐一檢查欄架並將之裝上欄車……進入場地前,欄架佈置組的24名志願者需要完成這一系列工作。隨着技術官員一聲令下,志願者2人一組推着欄車進入賽場。行進中,欄車間需保持等距,安裝時,動作要整齊劃一。
“欄架就是我們的臉面。”亞運開賽以來,欄架佈置組的工作場景被一些觀眾拍攝發到網上,有網友驚呼“如複製粘貼一樣”,這讓志願者們很是驕傲。
競賽技術運行領域的志願者責任重、壓力大,容不得一點差錯。儘管有技術官員在場指導並做最後的確認,但志願者都把自己當作最後一關。“在亞運賽場,我們不僅代表‘小青荷’,也代表着杭州和中國的形象。”劉天穎説。
每天清晨5點半出發,為預賽忙碌一上午。晚上5點集結,比賽結束後回到學校已是深夜。累並快樂,“小青荷”甘之如飴。劉天穎説,父母眼中他們還是孩子,但經過亞運賽場的歷練,他們迅速蛻變、獨當一面,學會了吃苦與分享。
亞運會留給他們的不止如此。有志願者説,女子10000米比賽中,一位外國選手落後較多,其他選手已完賽,只有她還在賽道上。這時,全場觀眾都在為她加油鼓勁。“看到這一幕,我潸然淚下,亞運就是一個大家庭,充滿愛和感動。”
不是運動員,也奔跑在賽道上。在杭州,這樣的故事俯拾皆是。亞運開賽前,一位體育報道的前輩告訴我們,在賽事轉播如此發達的今天,記者為什麼還要去現場?因為我們有責任帶着讀者去了解鏡頭之外的亞運。
未必是主角,但發令槍一響也要衝上賽道。體育如此,生活亦然。亞運是一場盛典,它是體育健兒的,也是平凡如你我每一個人的。
(記者陳晨 李典 黃垚)
新華社杭州10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