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沅陵:一個“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

2023-09-22 20:11:5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沅陵陳家灘沅水兩岸風光。郭曉勇攝

  ▲沅陵二酉山“古藏書處”。受訪者供圖

  ▲沅陵縣官莊鎮茶園風光。受訪者供圖

  作者:郭曉勇

  人,歸來了,心,卻還留在那裏,留在沅水兩岸。那裏的故事,那裏的山水,那裏期許的目光,總是縈繞腦海,久久揮之不去,久久沉醉其中。

如詩如畫的湘西門戶

  沅陵,古稱辰州,是湖南省懷化市所轄縣,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懷化市北端,沅水中游,素有“湘西門戶”“南天鎖鑰”之稱。

  沅江,又稱沅水,是長江流域洞庭湖的支流,也是湖南省第二大河流,幹流全長1033公里,流域跨貴州、湖南、重慶、湖北四省份。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沅江兩岸即有人類繁衍生息。

  這裡,是詩仙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神往之地。戰國時楚置黔中郡,漢高祖五年置縣,歷為郡、州、路、府、道治所,也是民國和新中國初期湘西行署所在地,曾是大湘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是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酋”“夸父逐日”“馬革裹屍”的出典處,是中國傳統龍舟之鄉,世界巫儺文化發源地。

  這裡,是林則徐筆下“一縣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為君清”的福地,處於中國地勢從第三階梯邁上第二階梯的&階上,“上扼川黔、下蔽湖湘”,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縣,是全國十大水電基地、十大生態産茶縣、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中國黃柏之鄉。

  這裡,是沈從文的第二故鄉,是他心中“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這裡有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強溪國家濕地公園、沅陵國家森林公園三張國家級生態名片,森林覆蓋率76.2%,綠韻盎然,風光無限;有沅江、酉水兩大水系,911條溪河,五溪湖如詩如畫,水韻悠長,江河安瀾。

  當然,令沅陵人引以為傲和揮之不去的遠不止這些,還有那些曾經發生在沅水兩岸的一個個感人故事和口口相傳的淒美傳説。

藏書洞與焚書坑儒

  乘車前往縣城西北15公里處的二酉山,這裡的“二酉藏書洞”是我們此行首站。“二酉藏書洞”語出《太平禦覽》,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之。”

  相傳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朝廷博士官伏勝冒着生命危險,從咸陽偷運出書簡千余卷,輾轉跋涉,藏於二酉洞中,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傳後世。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就出自於此。這些書簡在秦滅漢興時獻給漢高祖劉邦,保住春秋諸子百家,為延續中華五千年文明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劉邦在獲得伏勝所獻大量秦前書簡時大喜,親自將二酉藏書洞封為“文化聖洞”,將二酉山立為“天下名山”。從此後,二酉山、二酉洞就成為天下聖跡和讀書人畢生嚮往和追求的地方。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絡繹不絕前往二酉拜謁,留下大量的詩詞文章。山上一度建院立閣,修堂造亭,香火旺盛。為紀念伏勝修建的伏勝宮和為保護二酉洞修建的藏書閣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山半石洞下方,留有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即北京大學第四任校長、湖南督學使者張亨嘉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二月所立的榜書碑刻“古藏書處”四個大字。

  在當地人看來,“二酉藏書”不僅是文人墨客競相傳頌的歷史典故,更成為古辰州的文化符號。

  導游介紹説,多少年來,附近鄉民每到學子開學之前,紛紛帶着孩子前往二酉山進行讀書成才教育,焚香祭拜文化先祖,二酉山下因此人才輩出。據《沅陵縣誌》載,這裡在明清時期出了400余名進士舉人,近百年來走出了1000多名教授,其中僅二酉村就有100多名,由此成為著名的“教授村”。

  目前,投資5000萬元的二酉山提質項目即將完成,主要包括游客集散中心、展覽館、盤山公路、觀景&&、藏書館、蜀山碼頭擴建、二酉古村民宿改造、伏勝堂修繕等。項目立足“中華書山,文化福地”的總體定位,確立了“發蒙啟智、勤學篤行、朝聖祈福”的總體思路,打造“中華第一書山”。

  據介紹,這次提質工程不但改造了景區設施,修繕保護了古跡景點,還對周圍的古村落、碼頭進行了提質改造,修繕了道路,增設了安全設施,讓當地百姓的生活條件、交通條件得到改善,將吸引更多游客來此觀光朝聖,帶動周邊觀光餐飲住宿等業態的發展和百姓增收。

“借母溪”傳説

  縣城以北50多公里處,有個地方名“借母溪”,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一段淒美而感人的故事。

  許多年前,永順知縣調任長沙府任職。知縣奉母赴任途經此地時,行走愈發艱難,樹枝、藤刺不時挂住轎子和轎夫的腿腳,使其摔倒受傷。終於,轎夫們精疲力竭,再也走不動了,他們放下轎子,倒在了路邊。正在束手無策之際,知縣心生一念,既然母親身體孱弱,無法行走,何不將她暫時寄養在此呢?這地方風景優美,一道色彩斑斕的絕壁聳立西北,屏風般圍出一個翠綠的山谷,山谷裏有參天古木,也有茵茵綠草,鮮花盛開,錦雞啼鳴,還有一條溪水潺潺流過,不正是頤養老人的好地方嗎?於是,知縣花了一筆銀子,找人在溪邊的山坡上修了一棟小木屋,將老母親暫時安置好之後,就獨自到長沙府赴任去了。知縣之舉被轎夫傳開,這蠻荒之地便破天荒地有了一個名字“寄母溪”。

  知縣一走,就沒有了音信,獨居深山的老母親思兒心切,時常以淚洗面。附近山上有一茅屋,住着一個孤零零的土家漢子,他看在眼裏,憐在心上,要拜老母親做自己的乾娘,一來代替知縣盡孝道,二來自己也有了母親。老母親欣喜萬分,滿口應承。從此,土家漢子便與老母親相依為命,恪盡孝道,直到養老送終。當地方言“寄”“借”同音,便成“借母溪”。

  現在借母溪已成為著名游覽景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幾年前專門成立的保護區管理局,目前有40多名幹部職工在此辛勤工作。從借母溪到張家界,車行距離100公里,實際上直線距離也就五六十公里,有“湖南九寨溝”之譽,是一個集徒步、溯溪、探洞、攀岩、速降、漂流等多種戶外活動為一體的全方位天然運動場。

  借母溪的山水有獨特氣質,清幽如伊人般,洗凈鉛華,塵埃不染。借母溪是動植物的天堂,一年四季,谷中野花燦爛。千年的古藤老樹、神奇的溝谷溪流,無不讓人流連忘返。我們穿行林深秘境,沿幾年前修建的步道拾級而上,在這天然大氧吧中感受清新,的確是一種享受,一種愜意。

向宗彥與蓮花池村

  從縣城向西行20多公里,就到了二酉苗族鄉的蓮花池村。這裡曾經是五代時期(907年-960年)後晉“武安軍節度衙前兵馬使”與“前溪州左廂都押衙”軍事與行政雙重機構駐地,也是湘西五代名人向宗彥的故里,是周邊多地向氏家族的祖源地,被譽為古辰州與古溪州等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地。

  當年,蓮花池是古溪州與古辰州之間驛道的必經關口。這一帶到處是大森林,人口稀少。當時受命朝廷領軍前來溪洞平叛的向宗彥,看好這個地方。本是江西南昌府豐城縣人士的向宗彥,自幼熟讀兵書,曾與後晉平盧節度使楊光遠、大將軍杜重威共學。後晉天福四至五年(939年-940年),向宗彥被封為武安軍節度衙前兵馬使,領兵平定溪州之亂,被溪州百姓尊稱為“向老官人”。

  在向宗彥故居,我們見到了向宗彥第36代孫向邦德先生,今年68歲的他曾經是當地一所學校的校長,退休後一直致力於文物蒐集整理和現場講解工作。

  説起先人向宗彥,向邦德滿臉的崇敬和自豪。在他看來,向宗彥主要功績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他作為第一次溪州戰爭的前線指揮官員,英勇善戰,率領官軍取得溪州平叛大捷的軍事勝利;二是他促成交戰雙方停戰和議,成功勸導對方首領在溪州大戰失敗後面對現實,放棄反抗,爭取和議,使百姓免遭更多戰爭的屠戮,緩解了朝廷與溪州土司、漢族與溪州少數民族、中原與溪州等多層面的矛盾,為溪州地區近800年的和平安寧奠定了可靠的基礎;三是促進了溪州經濟發展,勸人農桑,打破“漢不入苗、苗不入漢”的區域封鎖陳規,倡導溪州與辰州百姓跨區域商品貿易,發展溪州經濟,使百姓免遭饑寒交迫之苦;四是打破陋習,漢苗通婚,促進民族團結與融合。向宗彥帶頭娶苗族姑娘為妻,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實現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

  身處這座千年古村落,面對眼前明、清和民國三個時期的苗漢特色鮮明的建築群,猶如在歷史時空裏穿梭。站在向氏祖堂大堂中央,審視這座明代後期修建的三進的合院式住宅,似乎隨處可以觸摸到主人曾經的影子,閱賞歲月的遺韻。

  如今的蓮花池古村落,有村民45戶,共計370餘人,90%以上為向姓。現存建築20余棟。2016年11月,蓮花池古村落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2月,村落中14棟古建築,被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每天都有游人來這裡探尋過往。

寡婦鏈

  乘船游覽,聆聽導游講述沅水兩岸發生的故事,心緒如同江面涌起的波浪,久久難以平靜。

  所謂寡婦鏈,其實是當年沅水流域駕船上險灘縴夫攀爬的一條鐵鏈。

  相傳當地因缺田少地,男人多做縴夫。村中一張姓婦人,公公是個拉縴的人,他墮入沅水死了。為了生活,丈夫勇敢地頂了上去,很不幸,他再次墮入沅水,丟掉了性命。兒子一天天長大,長到也能拉縴的年紀,也如他的爺爺和父親一般,投入拉縴的隊列裏,但他宿命地也墮入了沅水……三代人的死,像一根鎖鏈般,窒息着這位寡婦,她晝思夜想,決定在男人們死難的江邊上,鑿石穿壁,修建一條環環相牽的鐵鏈來,使拉縴的縴夫,有鐵鏈可依,就不會墜江而死難了。

  於是,她賣掉了家裏的田産和房産,之後走出家門,以乞討賣唱為生,數十年寒風苦雨,得銀若干,聘請了眾多石匠,在甕子洞的江岸絕壁上,開鑿了一條石路,並在壁岩上鑲嵌上了鐵鏈,使過往的縴夫能夠手抓鐵鏈,安全蹚過險灘。

  這個故事發生在明代,現存的一段寡婦鏈,還如初始時一般,閃耀着鐵色的烏光,牽連在沅水邊上的五強溪鎮明月洄村北岸。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寡婦,將這條鐵鏈取名為寡婦鏈,還把她生活過的村寨,改名為“寡婦村”。

  這位傳説中的寡婦所經歷的苦難和她百折不撓的精神,正是當地人千百年在歷史長河中不懈奮鬥的寫照。

王家大院與鳳凰寺

  汽車沿盤山公路行駛,身旁是茂密的森林和滿眼的綠色。位於沅陵鎮白岩界村的王家大院,就在此山的高處。這是一座有着100多年歷史的民居建築,始建於清代晚期,共有房屋58間。這座豪宅的主人是王成藩,靠着祖傳的良田,倉中常年積有百萬擔糧食穀物,因而得名“王百萬”,為當時當地首富。

  1934年12月,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發動湘西攻勢開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賀龍、關向應、肖克率紅二、六軍團主力攻打沅陵縣城,為配合主力紅軍長征立下功勞。當時,他們的指揮部就設王家大院內,這裡現為沅陵紅色革命遺址,是革命老區湘川黔沅陵蘇區縣的歷史見證。

  1934年12月初,紅二、六軍團按照中革軍委的電令,攻打沅陵城。12月5日,賀龍、肖克率領紅二、六軍團主力從大庸天門山出發,進逼沅陵縣城。白岩界的群眾幫助紅軍打開了王家大院的糧倉,又幫助紅軍舂米做飯。紅軍圍城激戰三晝夜,攻佔了城北所有陣地,突破了敵人城外最後一道防線——城壕。但由於沅陵縣城城高墻厚,又駐守着4個團,紅軍始終未能克城。此時,敵人從陸、空大舉增兵,紅軍遂主動撤出戰鬥,回駐常安山向大庸(今張家界市)開拔,攻佔桃源縣城,圍常德,威脅到圍堵中央紅軍的湘敵的側翼,迫使敵分兵,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新中國成立後,這座百年老屋裏設立過學校、供銷社和衞生院。娜仁花主演的電影《湘女瀟瀟》的主要場景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影片根據沈從文小説《瀟瀟》改編,表現了近一個世紀前湘西農村人民的心態和生活習俗。

  2023年1月23日,紅二、六軍團進襲沅陵縣城指揮部舊址紀念碑揭幕暨沅陵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這裡舉行,矗立在路旁的紀念碑聳入雲天,在陽光下巍峨挺拔,熠熠生輝。

  離開王家大院來到鳳凰山森林公園,站在高處俯瞰,整個縣城盡收眼底。鳳凰山上的鳳凰寺,是個有故事的地方。1938年3月,因發動“西安事變”而被蔣介石囚禁的張學良將軍,被秘密從郴州蘇仙嶺輾轉押送到沅陵,幽禁於鳳凰寺內,直到翌年10月轉押貴州修文。

  鳳凰寺西頭,是張學良當年的書房和臥室。臥室小而簡陋,書房比臥室稍寬敞一些。在這間書房中,張學良曾兩次寫信給蔣介石請求參加抗戰,寫有題壁詩《自感遺憾作》一首:“萬里碧空孤影遠,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漸漸鬢髮老,惟有春風今又還。”這首詩後被編入沅陵鄉土教材,當地老少皆能吟會誦。

  現在山上還有張學良與趙四小姐曾活動過的放生池、釣魚&、網球場、防空洞、船亭子等場所。為紀念張學良將軍,縣政府撥款對古寺進行維修,內置張學良將軍塑像,恢復原有建築物——船形亭和水池。1988年,鳳凰山森林公園利用鳳凰寺的古建築,建立張學良將軍陳列館,開闢四個陳列室,再現了張學良將軍的愛國主義精神。

守一江碧水 創幸福河湖

  近年來,沅陵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大力實施長江“十年禁漁”,以創建美麗河湖、健康河湖、幸福河湖為目標,加強河湖綜合治理,全縣水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目標。全縣6萬多庫區養殖移民和1200多名專業漁民由“養魚人”“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護河人”“致富帶頭人”。

  鄧富國是陳家灘鄉馱子口村的養殖戶,20歲出頭就開始在怡溪流域“摸爬滾打”,涉及養殖、售賣魚飼料等産業,一年下來能掙不少錢。後來發現,附近水質越來越差,魚類疾病頻率逐年增加。由於無序養殖規模的增大,季節性缺氧造成死魚現象時有發生。

  禁捕退捕政策實施後,對網箱、飼養棚等進行政策補償,拆除上岸。2020年,鄧富國利用補償資金,創辦了一家小型電子廠,主要從事充電器加工。他在自身轉産成功的同時,還為10多個漁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每人月收入將近2000元。近幾年市場不景氣,今年年初電子廠停産。他決定前往懷化市區開店,主要經營餐飲、土特産售賣。他説,今後的生活能不能更有滋味,那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鄧宗平在鄉里從事畜牧水産工作,經歷了發展水上産業及取締網箱、拆除釣魚棚、攔網等全過程。他説,以前網箱養殖及垂釣棚無序發展導致水質變差,魚類疾病逐年增加,無序鋪架網箱導致有的河道變窄,水上交通安全隱患增大。禁捕退捕政策的實施讓水更清了,環境更美了。

  乘船巡江而下,微雨朦朧中的綠水青山從眼前掠過,不禁令人心潮澎湃。這其中絕不僅是歡快和秀美,還有沅水兩岸人民“舍小家,為大家”的付出,以及多少人為“守一江碧水,創幸福河湖”所作出的奉獻和犧牲啊!

尾聲

  有同行者問,從文先生認為這裡是個“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除了“美”還有別的含義嗎?沒有人給出答案。

  離開沅陵前,我寫了一首小詩《沅水兩岸寫滿傳奇與期待》,就用詩中的最後部分作為此文結尾吧:

  詩一樣的地方

  何須寫詩,莫不如

  枕伏溪流之上

  浮游於秋冬春夏

  相伴綠水青山常在

  再見啦,沅陵

  再見啦,湘西

  阿哥阿妹山歌對唱

  唱醉了山河情深似海

  阿妹輕喚哥心動哦

  留下來,留下來,你説

  是不是留下來

  夢中來哦,做夢來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