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華巴洛克”邂逅慢時光
▲這是7月拍攝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受訪者供圖)
▲街區路牌。(受訪者供圖)
▲游客在中華巴洛克街區內拍照。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戴錦鎔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偉 管建濤 戴錦鎔
提起哈爾濱的百年老街,很多人會想到馳名中外的中央大街,歷經百年滄桑的“麵包石”記錄着城市變遷。而在距離中央大街3公里左右的地方,掩映着一個同樣走過百年歷史的街區——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這裡的一幢幢老建築留下了歷史與現實重疊的印記。
從商賈雲集的民族工商業聚集地,到現在的文旅消費聚集區,這個國內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正以歷史文化賦能,用底蘊深沉的老建築譜寫着城市走向未來的弦歌。
中西合璧的“中華巴洛克”
地處松花江畔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曾是一個只有幾十戶漁民聚居的小漁村。1890年,山東德平人傅寶善、傅寶山兄弟在此開設了大車店和小藥鋪。自此,這裡便被稱為“傅家店”,後改為“傅家甸”。
哈爾濱市城源文化研究會專家李榮煥介紹,19世紀末,哈爾濱成為中東鐵路工程局駐地。中東鐵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得哈爾濱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1898年,哈爾濱開始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當時,哈爾濱的南崗區和道裏區很多地方被劃定為中東鐵路附屬地。道外區的傅家甸因處於中東鐵路附屬地以外,未被劃入外國勢力範圍,因而成為中國居民的集聚地。
隨着大量山東、河北、山西“闖關東”的移民來到傅家甸投親靠友、合夥投資、開辦店舖,內地許多富商也紛紛來此投資辦廠。隨着人氣聚集,老街上建起會館、文廟、票號、商行,傅家甸成為東北地區一處重要的商貿中心。20世紀初,傅家甸已初現商業中心跡象,也就有了“先有傅家甸,後有哈爾濱”的説法。
那時,道裏區建起了“中國大街”,也就是現在的中央大街。20世紀20年代中期,中央大街是東北地區社會名流和外國人的聚集地。大街兩側建有很多歐式、倣歐式建築,匯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建築風格。
“老道外”的民族工商業者,不但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思想也比較開放。他們在“老道外”的腹地置地蓋房,效仿道裏、南崗的洋人,建設自己的“小洋樓”。他們選擇富於裝飾性的“巴洛克”風格,營造歡樂的氛圍,表達炫耀財富的願望,但又堅守民族傳統和民族自尊,在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建築的構思與手法,創造出一批富有鮮明特點的建築。
居住在傅家甸的中國居民也開始效仿中央大街的各色建築。沒有圖紙,他們依靠經驗和觀摩,在歐式建築中加入中國傳統元素。這裡的許多建築,“前臉”是巴洛克風格,“進身”是中國傳統院落。“中西合璧”的街區就此初具規模,逐漸形成建築群落。
起初,人們不知道怎麼稱呼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直至日本學者西澤泰彥來到這裡參觀,提出以“中華巴洛克”命名該建築風格,這種叫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如今,在上海、天津等地,依然能見到一些帶有“中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但多是零星分佈的單體建築。道外區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是國內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
獨特的歷史講述者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作為經過中國化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中華巴洛克”在漫長的歲月中散發着溫柔的光輝,用無聲的語言訴説着歷史的變遷。
“巴洛克”本義是一種形狀不規則的珍珠,意為非常規的美,後指17世紀意大利興起的藝術風格。巴洛克風格建築具有外形自由、色彩強烈、裝飾富麗、雕刻細膩的特點,因其豪華而富有激情的浪漫主義色彩,被公認為歐洲最偉大的建築風格之一。
“中華巴洛克”則在西式的建築風格內,加入了中國傳統元素。“中華巴洛克”建築的臨街立面造型精美、裝飾華麗,運用西方的巴洛克裝飾手法,但細部紋飾的雕花圖案取材於中國傳統的祈福文化元素——葡萄和石榴象徵多子,字匾、蝙蝠、牡丹、如意、銅錢、卷草等細節,表達福、祿、壽、吉祥之意。這些建築臨街立面背後的空間是典型的中國四合院,院落的分佈形式各不相同,院落有門洞、天橋、天井,院落之間用木質回廊貫穿。
哈爾濱市道外區中華巴洛克專班工作人員滕家樑介紹:“這種前店後宅、院院勾連、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築,其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傳統的,立面造型則是‘巴洛克’式的,將中西元素集匯,集氣派、簡潔、典雅於一體,在漫長的歲月中體現着建設者的創意。”
位於南頭道街113號的建築,是“中華巴洛克”精美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這棟樓建於1920年,為磚混結構。亮到晃眼的明黃色搭配抹灰做成的浮雕裝飾,成為街區上一道亮眼的風景線。
據介紹,這棟建築採用L型平面。主入口兩側的兩根雙倚柱,由西式愛奧尼式柱頭與中式鼓座式柱礎相結合。正門入口上方的額坊處,蝙蝠和祥雲圖案栩栩如生。兩根裝飾着中國結圖案的單倚柱向上延伸,與拱券會合。精雕細琢的菊花浮雕將純化醫院的牌匾團團包圍,造型新穎別致。
20世紀30年代,這裡是生意興隆的“同義慶百貨店”,與“大羅新環球貨店”和“同記商場”齊名。
這樣的建築在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並不少見。在連接着北三道街和北四道街的松光胡同內,松光電影院雖然早已不復往日風光,斑駁的墻體和褪色的標牌卻隱隱展露出過往的繁華。
松光電影院前身為1943年建立的大國光電影院,建築頗具大上海舊時風格。當年電影院的招牌下,曾懸挂着影院美工師手繪的巨幅海報,每逢新電影上映,海報就會更換。因晝夜放映電影,周邊的小酒館、食雜店、小攤也都生意火爆,整條胡同熱鬧非凡。
如今,松光電影院入口的鐵皮大門上挂着大鎖,售票處窗口小黑板上,若干年前的電影訊息隱約可辨。昔日風華隱在白磚灰墻間,花草雕飾被磨去棱角,見證着歲月流淌。
傳承百年的小吃街
綠豆糕、膠皮糖、棍糖、米花糖……市井大院裏的孩子們,常盼望著售賣點心糖果的攤販從院前經過。孩子們用牙膏皮換膠皮糖,商販再用牙膏皮做釣魚用的鉛座換錢。在以物易物的日子中長大,孩子們也見證了老街店舖的流轉變遷。
“老鼎豐”“張包鋪”“范記永餃子館”“李氏熏醬”“六合順”……在中華巴洛克街區,各色小吃炒菜應有盡有,且都歷史悠久,歷久彌香。
1902年開張營業的張包鋪,坐落在南二道街和南勳街交口,是哈爾濱老道外最有名的小吃鋪之一。每到飯點,店門口便排起長隊,許多食客遠道而來,只為打包幾個包子。
相傳在清朝末年,一位名為張仁的年輕人從天津來到哈爾濱道外區,開了這家包子鋪。張仁做出的包子皮薄餡大,遠近聞名,“張包鋪”在道外區立住了腳。
餐廳經理王麗介紹,如今張包鋪以經營包子為主,排骨、豆腐、三鮮三種口味是店內招牌。“每天中午基本要排隊20至40分鐘,日平均客流量在1000人左右。”
行走在中華巴洛克街區,總能聞到一股肉香味。尋味而去,賣熏醬的李氏熏醬砂鍋居前排了十幾個人,護心肉、熏雞架、豬大腸等幾乎每天都被搶購一空。這間開設於20世紀30年代的店舖,傳到李翠芹手裏已是第三代。從一個沒有招牌、沒有吆喝的家庭式作坊,到如今,李氏熏醬砂鍋已有五間分店,也是小吃街上最火爆的店面之一。
李翠芹堅持“當天做當天賣”。“爺爺用炭火烤肉,我小時候就跟着學。20世紀80年代,烤肉要用噴燈烤,現在用火爐烤。”
從北京來哈爾濱游玩的李先生和家人正在這裡用餐:“感覺熏醬的味道很正宗,很有特點,準備打包一些帶回去。”
吃上一塊“老鼎豐”點心,打包幾份排骨包和熏醬,再到園子裏聽上一段評書大鼓……從市井大院的熱鬧嘈雜到旅游景區的人聲鼎沸,現在的南二道街內,已有16家“百年老字號”和老道外特色餐飲名店。
“吃”,串聯起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前世今生,也將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品嘗美食。
難忘的“大院”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又變了一副模樣。街區居住的各色商人變成了從事不同職業的市民,四四方方的院落也成了生活氣息濃郁的“大雜院”。
“以前這院子裏有不少老百姓自己蓋的小屋,一個院裏能住好幾十戶人家。”曾在市井大院裏住了二十多年的“老道外人”王友,回憶起過去的大院生活依然很開心。王友今年61歲,1988年因政府改造項目從大院搬到了窗明几淨的樓房,但他總對大院生活唸唸不忘,喜歡用畫筆描繪曾經的生活。
看著一幅幅生動的鋼筆畫,仿佛穿越時空,回到20世紀80年代的市井大院:這裡幾乎每家每戶都互相認識,有人出門把孩子交給鄰居看管,做了好吃的飯菜就給各家送上一碗,缺鹽少米在院子裏喊一聲就有人送來……市井生活的人情味在這裡展露無遺。
王友回憶,每年的端午節是夏日的盛會。凌晨兩點左右,院裏的小孩就呼朋喚友一起去松花江畔踏青。冬日裏,即使東北的風冷得徹骨,也擋不住大院除夕的熱鬧勁。大年初一早上,大人孩子們都換上新衣,挨家挨戶拜年。
“現在的孩子經常玩手機。當年我們在院裏上躥下跳,自己買零件組裝收音機,還要在房頂的煙囪上綁個天線……冬天,我們還會用木板和粗鐵絲做腳蹬子,在大街上打爬犁、滑腳蹬子,享受冬日專屬的快樂。”王友回憶。
“回想起以前的日子,還是很快樂的,我都捨不得搬出來。”王友説,大院是他們童年的見證,也是最無憂無慮、難以忘懷的時光。
經久不衰的老手藝
“那時大院裏有挺多手藝人。鐵匠每天‘鐺鐺’地砸;鄰居是木匠,整天推刨子拉鋸;還有縫手絹的,很晚了還在跑縫紉機……”回憶起曾經的奇人趣事,“老道外人”總會想起有十八般“武藝”的手藝人。
有推小車焊洋鐵壺的,有“磨剪子戧菜刀”的,還有鋦缸鋦碗的……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承載着生活的重量。
過去,手藝人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中的實際需要。現在,手藝人更多的是在進行藝術創作,給日子增添點綴。
在南二道街北面,50歲的張國志正在用棕櫚葉編織螳螂、公雞、仙鶴等各種動物。不時有路過的游客被吸引,停下腳步拿起桌上的工藝品把玩。
“我的草編手藝是和爺爺學的,同時也有自己的創新。這些工藝品都是防蟲、防水的,稍微大些的作品要編一天。”説話間,棕櫚葉在張國志的指尖飛轉,一個小烏龜已初具模樣。
在草編攤位旁,退休不久的王春才正在為顧客創作人像剪影——在熒光燈下定格側影,再用一把細小的剪刀在黑紙上蜿蜒……只用幾十秒,一幅剪影就完成了。“這是一剪子活,改不了。”王春才説。
卷翹的睫毛、細碎的丸子頭,都在王春才的剪刀下栩栩如生。防洪紀念塔、斯大林公園、兒童公園……帶着一把剪刀,王春才去過哈爾濱的許多地方。現在,他選擇了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有游客,環境好,也不收攤位費,以後就留在這了。”
“我想要一個動畫片裏的人物。”“沒問題,十分鐘搞定!”糖絲在非遺傳承人劉天明的手中飛舞。他是“糖畫劉”的第三代傳承人,從童年時就受到姥爺的言傳身教,15歲就能獨立完成糖畫製作。一雙巧手、一把勺子、一個銅鍋,讓他在老街上有了一席之地。
“糖畫講究手眼合一。除了傳統的糖畫主題,我還增加了年輕人喜歡的各種動漫角色,只要有圖我就能畫。”劉天明説。
“街區的建築很有特點,食物也都獨具特色,既有生活氣息又有藝術風韻。”浙江游客徐文君剛給孩子買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泥人。
推着自行車的“泥人張”,已經捏了45年的泥人。從江米到超輕黏土,捏泥人的材料在變,傳統的手藝和技法一直沒變。
夜幕降臨,位於南三道街的星熠相聲劇場剛剛開始迎客。演員們換上演出大褂,在後&進行最後的排練。觀眾們魚貫而入,其中有不少“90後”“00後”。“二三十塊一張票,嗑點瓜子,喝點茶水,聽一段相聲,一天的疲憊都沒了。”常來聽相聲的李先生説。
草編、面塑、剪影、吹糖人、相聲……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正被重塑為城市文化的集結地。歲月的滄桑和民間文化被巧妙融匯在傳統手藝中,定格在老街上,歷久彌新。
創意産業賦能老街發展
在南頭街和南二道街間的一處院落內,一幅高3.96米、寬28.8米的大型紫銅浮雕,展現着“老道外”的市井生活。會館、文廟、票號、商行……二十余個五行八作的火熱場景,用長卷式的手法鋪展開來。畫面以“老道外”特色建築為背景,以老街市井風情為主題,生動塑造了99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景式重現了當年“老道外”民族經濟繁榮、興旺的風貌。
古老的手藝在這個歷史文化街區傳承,現代創意也在這裡生根發芽,帶給老街區不一樣的活力。在薛以恒沙畫創意設計中心內,大人小孩都饒有興致地觀看著沙畫製作過程。
一縷細沙、一雙巧手,瞬間勾畫出一幢古樸的中華巴洛克建築。今年是薛以恒和他的工作室遷到中華巴洛克街區的第八年,他一直用手中的沙記錄着老街的變化。“我希望能持續開發出有本地特色的沙畫文創工藝品,比如‘沙畫+燈光’‘沙畫+香薰’‘沙畫+八音盒’等。”薛以恒説。
在沙畫店旁邊,一家策展型書店正在裝修,負責人於冰曾在多家書店做過主理人。近年來,哈爾濱倡導發展創意設計産業,於冰也趁着這個機會挖掘哈爾濱歷史文化,嘗試將博鰲文創院引入中華巴洛克歷史街區,並參與舉辦“中華巴洛克街區國際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項目,用文化創意激活城市發展。
“我希望能讓讀者來這裡交流讀書感受、設計想法、創作靈感,同時以書店為依託策劃展覽,舉辦活動,孵化創意設計産品。讓書店不止於書,而是成為一個體驗不同生活場景、生活方式的策展空間和城市創意聚集地。”於冰説。
為了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讓街區更加智能,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引入戰略運營方龍採科技集團,借助企業的科技&&優勢,打造智慧街區。通過AR導航、5G全息投影等現代科技手段,提升商業體驗性和互動性,擦亮中華巴洛克文化街區的金字招牌。
道外區委書記楊慧説,未來道外區將圍繞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建設,加快推進文化創意設計中心落地,大力發展文化創意設計産業,全力建設“創意設計之都”示範區。
百年街區煥發新活力
歷經百年風霜,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築中,有不少已經搖搖欲墜,透風漏雨。大雜院雖然溫馨,但因違建、加建,存在着安全隱患。部分院落是旱廁,冬天需要燒煤,居住面積狹小,顯然已不適合繼續居住。
走在靖宇街的步道上,一側是改建後“修舊如舊”的特色街區,另一側是被“巴洛克三期”圍擋保護起來的老建築。為了推動“老城更新”,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已完成一期和二期改造,三期改造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道外區委副書記、區長李晗龍介紹,中華巴洛克三期工程將更新改造80個院落、207棟特色建築,目前一期和二期正在平穩運營,街區包含餐飲、演出、創意設計等多個産業,並努力打造城市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
“改造中,為達到將古樸風貌和現代功能結合的最佳效果,我們始終堅持外街內巷的整體空間保護原則、創精品旅游服務的景區建設原則、以‘院落’為單位的保護與更新相結合原則。”哈爾濱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項目經理丁真光説,這讓整飾一新的道外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兼具文化底蘊和商業潛力的“新生”旅游區和商業區。
改造後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老建築中貫穿着現代設施——上下水、供熱、網絡、消防、無障礙及智能監控等設施配套齊全,既能品味老建築的古樸,還能享受現代設施帶來的愜意和便捷。
在老街上欣賞老建築的風韻典雅,在庭院內體會繁華的市井生活,穿梭在北三街道裏喝羊湯、吃包子、聽相聲、嗑瓜子,觀摩手工藝人的靈巧技法……在中華巴洛克街區游玩,時間在光影裏流轉,日子在閒適中飛跑。抿一口茶,煙火氣從百年前的流金歲月蔓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