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聆聽“東京審判”中國大法官梅汝璈故居裏的歷史回聲

2023-08-16 16:18:3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一張印有英文“東京1946”“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信紙,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仿佛在提醒世人不要忘記那場驚心動魄的世紀審判。

  “這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梅汝璈在東京審判時使用的庭審用紙,他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梅庭軍是“東京審判”中國大法官梅汝璈故居的講解員,10餘年來他一直堅持為參觀者義務講解梅汝璈參與“東京審判”的故事。

  1904年,梅汝璈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朱姑橋梅村。在當地政府的修復下,其故居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對外開放。讓梅庭軍激動的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專程來到這裡聆聽梅汝璈“東京審判”的故事。

  故居中展出了梅汝璈在“東京審判”時用過的法律書籍以及衣服、眼鏡等隨身物品。“以前有時兩三個月都見不到來訪者,今年上半年至少有1萬人來,常常一天就好幾撥。”梅庭軍的太爺爺與梅汝璈是堂兄弟,他從小聽着梅汝璈“東京審判”的故事長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戰爭雖然結束,但罪魁禍首還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美、中、英、蘇等國在日本東京開設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發動二戰的元兇之一——日本軍國主義統治集團。

  “我今天能高居審判&上來懲罰這些元兇巨憝,都是我千百萬同胞的血肉換來的。”梅汝璈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他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中唯一的中國人,這次審判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國際審判。

  故居院中矗立着一座梅汝璈的雕像,其中殘缺部分象徵着梅汝璈在“東京審判”期間的艱難歷程。東京審判歷時兩年半、818次庭審,在這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中,梅汝璈與企圖淡化日本戰爭責任的右翼勢力展開曠日持久的激烈交鋒,為最終把東條英機等7名日本甲級戰犯送上絞刑架作出貢獻。

  在起草判決書時,梅汝璈認為,對於日本戰犯的侵華罪行,中國人受害最深、最具發言權。法庭接受了梅汝璈的提議,決定由他負責判決書中有關日軍侵華內容的起草工作。

  “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欠下我們中國人民的血債,記在日本人民的頭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會招致未來的災禍。”這是梅汝璈在日記上的一段話,也是留給後人的警示之語,提醒我們銘記戰爭帶來的苦難,不忘先輩為和平付出的艱辛。

 (記者賴星 袁慧晶)

 新華社南昌8月15日電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