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從古詩詞中看古人如何消暑

2023-08-11 19:00:2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吳聚雲

  在北京,今年夏天感覺比往年熱很多,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日”説來就來。翻看報道,説今年夏天即將成為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之一。

  拜科技成果所賜,今人有電扇、空調,普通人可以足不出戶、穩坐家中享受清涼。可是古代呢?沒有電扇,更別提空調,即使公子王孫,也只能“把扇搖”。那時的人們,如何度過酷熱難熬的盛夏?古人的詩作中多有反映。

  且看詩仙李白在《夏日山中》的描述: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挂石壁,露頂灑松風。

  短短20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瀟灑自在的李白,消暑方式的確與眾不同。

  你看,他選一處行人稀少的山林,羽扇可以不搖,衣履可以不穿,無拘無束、曠達瀟灑、悠然自得地獨處山林之中。在清風襲來之時,聆聽陣陣松濤聲,感受獨屬於山澗的涼爽。在這首詩中,李白將親近自然的狀態、炎熱夏季涼風襲來的愜意描寫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

  北宋秦觀的《納涼》詩別有新意: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在這首詩中,頭一句“攜”“來”“追”三個動詞連用,彰顯詩人盛夏之時來到戶外尋覓理想中納涼勝地的心情。此詩雖然只有28個字,卻描寫了柳、橋、床、月、船、笛、風、蓮等眾多物體景致,仿佛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綠柳林中,徜徉於碧波蕩漾的荷塘僻徑。月華如水,笛聲悠揚,清風徐徐,荷香沁人。此詩通過詩人對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的描寫,將優美怡人的環境與寧靜祥和的心態融合成一個清涼世界,暑熱的天氣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大暑詩《暮熱游荷池上五首·其三》通過擬人化的細膩描寫,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畫面: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詩人用小荷的情表現自己的情,用荷花“深藏”描述天氣之熱。整首詩把物人格化,移情於物,化靜為動,充滿生活氣息,透露出清爽之感,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夏季傍晚美景的讚賞以及對大自然的喜愛,而詩人也在寫活荷池的同時,通過“心靜自然涼”來避暑了。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所寫的《苦熱題恒寂師禪室》也是表現“心靜”的“解暑”之效: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人,內心靜了,外在的熱也就消失了,身自然感到涼了。詩人旨在寫詩嗎?詩人是在借詩説佛性禪理。此詩可謂佛理深幽,禪性盎然,一般人難以達到如此境界。

  白居易也用詩告訴我們,避暑最好是到樹木多兼有水的地方——住在林間的背日樓上,到水池中去劃舟。水面上清風徐徐,自然很涼爽。餓了享用消夏的美食,飽腹後接着再泛舟。游累了睡上一覺,醒來慢慢品茶。泛舟時睜開眼睛就可以飽覽青山綠樹,耳聽潺潺溪水碧流,然後坐在船上脫襪濯足,解巾搔頭,豈不快哉美哉!

  請看他的另一首詩《何處堪避暑》:

  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

  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

  日高饑始食,食竟飽還游。

  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

  眼明見青山,耳醒聞碧流。

  脫襪閒濯足,解巾快搔頭。

  如此來幾時,已過六七秋。

  從心至百骸,無一不自由。

  拙退是其分,榮耀非所求。

  雖被世間笑,終無身外憂。

  此語君莫怪,靜思吾亦愁。

  如何三伏月,楊尹謫虔州。

  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唐寅的避暑方法是,天氣酷熱的時候,找一艘豪華的遊船,到青山綠水間去尋找清涼。畢竟,相對於陸地,河湖降溫作用更明顯。唐寅的《吳門避暑詩》這樣描寫:

  吳門避暑不愁難,綠柳蔭濃畫舫寬。

  石首鮮呈黃臘面,楊梅肥綻紫金丸。

  密遮竹葉涼冰檐,散插榴花角黍盤。

  忽報洗天風雨至,一時龍挂萬人看。

  這就為我們描繪了鮮見的畫面:古木森鬱,山谷幽靜,溪上水波不興。一人佇立船頭,策杖觀流。想必這畫面所描繪的,正是詩人心目中理想的避暑勝地。

  唐代另一位詩人杜牧在逃避暑熱之時,還心繫家鄉。這是他的《長興裏夏日寄南鄰避暑》:

  侯家大道傍,蟬噪樹蒼蒼。

  開鎖洞門遠,卷簾官舍涼。

  欄圍紅藥盛,架引綠蘿長。

  永日一欹枕,故山雲水鄉。

  盛夏避暑本是樂事,紅藥綠蘿更是美景,但是寄居南鄰終是羈旅,所以才有“故山雲水鄉”的感慨。可見詩人此刻並沒有全心全意享受清涼,他的心裏還牽掛着遠方故鄉的雲與水。若有故鄉的好消息傳來,就能沖掉他身上的暑熱。

  話又説回來,古詩詞所描述的古人的消夏,皆為文人墨客、士大夫所為也。古代一般勞動人民終日忙忙碌碌,即使在盛夏,所憂傷的也是“野田禾稻半枯焦”,哪有條件、有機會乘坐遊船,到水中蕩舟,到青山綠水間尋找清涼?住在山裏的人家,偶爾利用閒暇之餘獨處山林之中小憩片刻,就是莫大的享受了。

  好在時代進步了,在我國,除了戶外工作者,多數人已經有條件借助科技的力量躲避酷暑的襲擾。不過,在快節奏、容易引起焦慮的今天,“心靜即身涼”的境界還是很需要的。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3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