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長廊鬱翠柏 斜陽照五津 景陽仍風雨 蒼茫古棧雲”

蜀道明珠翠雲廊 跨越千年仍青蒼

2023-07-28 09:19:5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翠雲廊樹齡約2300年的“劍閣柏”(7月24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曦攝

  ▲翠雲廊現場展示的古蜀道和金牛道示意圖(7月24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曦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江毅 蕭永航 樊曦

  “唯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公元759年,杜甫從甘肅到成都,路過位於今天四川廣元市劍閣縣的劍門關,留下的這首《劍門》詩,道盡劍門關的險峻雄奇。丹霞絕壁,橫亙&&,中間仿佛被一劍劈開一道窄縫。站在“壁立千仞”的山下仰望,讓人心生敬畏。

  劍門關天下聞名,是蜀道核心標誌之一。但許多人尚不知道,同一區域與劍門關互為依存、歷史更為悠久的,還有一片目前存世時間最長、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樹群——翠雲廊。

銜空三&& 一色鬱青蒼

  劍門山區氣候和土壤適宜柏木生長。千百年來,當地人民都有栽植柏木的傳統,以致在劍閣形成了川北最大的柏木林區,漫山遍野基本都是柏樹。

  翠雲廊植樹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歷代都有在官道兩旁種植樹木的傳統。當地有確切文獻記載的大規模植樹有6次,其中宋明兩朝的種植規模尤其巨大:宋代真宗、仁宗、徽宗、寧宗都頒佈了關於沿官道植樹的詔令,明正德年間的劍州知州李璧更是沿線植柏達數十萬株。

  《宋會要輯稿》記載,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興元府(漢中)褒城知縣竇充上書請求:自鳳州至利州,劍門關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兩旁,每年栽種地土所宜林木。宋仁宗批准這個奏請,詔令“陜西及益州路轉運司相度施行”。

  明萬曆四十六年,劍閣人朱彩撰寫的《重修文廟記》中記載:“劍道植柏,蓋武緣李公遺蔭”;清同治年間《劍州志》也有“古柏數萬株,為璧所植”的記載。文中所説的“李公”“璧”,正是明正德乙亥年(1515)的劍州知州李璧。

  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在古蜀道上大量栽植行道樹,逐漸形成以古柏為主、綿延數&&的林蔭大道。“長廊鬱翠柏,斜陽照五津。景陽仍風雨,蒼茫古棧雲。”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筆下的蜀道勝景,詩中的“長廊”正是蒼翠古柏所環繞的劍門蜀道。

  而翠雲廊的正式得名,則源於清代劍州知州喬缽一首詩——

  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怒。

  兩行古柏種何人?三百長程十萬樹。

  翠雲廊,蒼煙護,

  苔花蔭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

  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

  龍蛇蜿蜒山纏互,傳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想教人妒。

  休稱蜀道難,錯莫劍門路。

  喬缽還在詩序中專門提到:“自劍州,南至閬州,西至梓潼三百餘裏,明正德劍州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樹十萬,今已合抱,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缽因曰‘翠雲廊’。”

  翠雲廊以今天劍閣縣內的劍州古城為中心,呈“人”字形分佈,北至昭化古城,南抵南充閬中古城,西達綿陽梓潼大廟山。區域內擁有樹齡100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其中劍閣境內現存古柏7778株,古柏平均樹齡1050年,最“年長”的“劍閣柏”和“帥大柏”樹齡約2300年,被稱為“蜀道奇觀”和“森林活化石”。

  走進翠雲廊,林外夏日炎炎,古道涼風習習、蟬鳴陣陣。姿態各異的古柏散佈道旁,或挺拔入雲、或蜿蜒虬勁,有的樹徑須幾個成年人方能合抱。

  翠雲廊中被譽為“國之珍寶”的是一株名為“劍閣柏”的古柏,樹齡高達2300年。樹高27米,筆直挺拔、直指雲霄。“劍閣柏”是“四川省十大樹王”之一,全世界僅此一株,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國林學會評定為“中國最美古樹”。

  “劍閣柏”奇特之處不僅在於樹齡,還在於其獨一無二的特點:遠看似松、近看是柏。尤其是其果實,大於普通柏果但小於松果。果實呈橢圓形,與松果相似,而普通柏樹果實呈圓形,但從裂紋上看又與柏果相似。

  1978年經四川省林科所鑒定,此古柏是已知154種柏樹之外的一個新品種,因在劍閣發現,被命名為“劍閣柏”。由於它具有松樹和柏樹的雙重特徵,當地百姓又稱其為“松柏長青樹”。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驛鋪傳遞的國家之一,歷朝歷代十分重視劍門蜀道上驛鋪傳遞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按照明清規範,30到40里設一驛,10到20里設一鋪。直到現在,劍閣縣境內還保留着劍門驛、柳溝驛、漢陽鋪、抄手鋪等老地名。

  翠雲廊一處名為“漢德驛”的旅游公共設施正是倣照古代驛站的形制修建。驛站外立有一尊“張飛植柏”塑像。據民間傳説,當年張飛領兵路過金牛道時,烈日當頭、天氣炎熱,於是號令三軍栽植柏樹,故民間又稱“張飛柏”。與人們心中怒目圓睜的“猛張飛”印象不同的是,這尊塑像是罕見的張飛開懷大笑的造型。

  除“劍閣柏”外,翠雲廊中許多古柏都有特定的名字。兩棵連根而生、虬枝交疊的古柏仿佛一對情侶相依相偎,千年風雨也未曾改變。當地百姓因其美好的愛情寓意稱其為“夫妻柏”,樹身上挂滿了紅絲帶。

  據翠雲廊景區講解員介紹,近年來當地每年都要在劍門關、翠雲廊舉行青年人才集體婚禮活動,新人們都會在此親手挂上紅絲帶,既是表達夫妻和睦、白頭到老的美好心願,也是立志扎根山區、服務人民的錚錚誓言。

跨越千年 生機勃勃

  “劍州路旁多古柏,霜皮黛色高參天。”與金戈鐵馬的劍門關不同的是,翠雲廊給人的深刻印像是厚重沉靜。漫步古木參天的古道,隨眼看去,道旁樹木銘牌上的樹齡動輒千年,古蜀文明的遺跡掩隱其中,令人追古之幽思油然而生。

  除了土壤和氣候原因外,翠雲廊保存如此完好的主要原因在於從古至今延續的保護傳統。歷朝歷代官府均發布植柏護柏的政令,劍門山區百姓自古以來也都把植樹護路當作行善積德的義舉。

  《唐會要》記載,唐代宗大歷八年(773)七月敕令:“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種及斫伐樹木,其有官處,勾當填補。”

  《宋會要輯稿》記載,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敕令:“諸係官山林,輒採伐者,杖八十。”

  明代劍州知州李璧頒發“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清代乾隆時期對每棵古柏懸挂了帶有“官”字的木牌,光緒初年對每株古柏進行了編號。

  據了解,劍閣縣自明代正德年間就有了驛道古柏離任交接制度,州官植樹護路被納入政績考核。1941年,四川省政府電令劍閣縣政府“對古柏進行清理、登記、編號、懸挂木牌,列冊備查,以備縣長交接”。

  新中國成立以來,劍閣縣沿襲古制接力保護,繼承和發揚“官員離任交接”歷史慣例,將古柏數量及生長狀況作為縣鄉黨政主要負責人離任交接重要內容和自然資源審計範圍之一。據劍閣縣委書記楊祖斌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已完成2次縣長離任交接和20余次鄉(鎮)長離任交接。

  2017年,劍閣縣還專門舉行了鄉鎮長離任交接儀式。在時任縣長的現場監督下,幾個鄉鎮的新老鄉鎮長在記載着轄區範圍內古樹數量、品種、有無死亡情況的“交接書”上確認簽字。2020年舉行的古柏保護行政首長離任交接儀式上,離任縣長向新任縣長移交了7803株古樹。

  從縣令到縣長,堅持古樹離任交接,這一前後延續500年的制度被坊間稱為“中國林長制的源頭”。

  翠雲廊古柏樹齡長、脆性大,蟲害、火災、水土流失、自然衰老一直是古樹面臨的最大危險。走在古柏林中,木欄圍護、鋼索牽引、搭架支架、砌石壘土、抱箍加固、樹洞修復等保護措施極盡周詳,有些蜿蜒側生的古柏不僅用鋼索牽引,還在粗壯的樹枝下撐起鋼架,讓千年古木依然生機勃勃。

  近年來當地採取了現代技術手段對古樹施藥防治病蟲害,安裝避雷針和防火設施。不僅如此,古蜀道沿線的古柏都進行了逐株普查登記,建立電子信息檔案,實行身份識別管理。

  如今漫步古道,每棵古樹腳下都有一塊銘牌標明樹齡等基本信息;用手機一掃銘牌上的二維碼,便能了解樹高、樹徑、品種、位置經緯度等全方位信息。

  “一樹一檔”掛牌保護、“一樹一人”日常巡護、“一樹一策”科學救護——“植柏護柏”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翠雲廊成為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東方智慧,支撐着當地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保護自然生態的自覺行動。劍閣縣森林覆蓋率超過52%,全年空氣優良天數358天。2022年劍門關景區接待游客223.53萬人次,實現旅游門票收入1.22億元。

  劍閣縣林業局局長張智勇&&,近年來劍閣縣持續開展“我為蜀道植棵柏”“我為劍閣栽棵樹”等大規模植樹活動。2018年、2020年栽種柏樹超2500株,下一步還計劃每年舉辦“植柏節”活動,主要在蜀道沿線古柏稀少的區域種植翠雲廊二代柏。

  “翠雲廊的古柏群是柏木遺傳多樣性最高的群體,是名副其實的‘蜀道明珠’。”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毛康珊讚嘆。

  在翠雲廊古柏群中,有一株極為奇特:1600年高齡的它生長在兩塊漢磚之上,被樹根緊裹的斑駁磚身上,東漢時期流行的人字形幾何圖紋和太陽圖紋依稀可見。

  “漢磚支撐着古柏,古柏擁抱着漢磚,歷史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和諧共生千年。”看著這相擁相生、穿過悠悠歲月的古柏和漢磚,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蔡東洲眼中滿是愛意,“我們作為研究者,更要帶頭愛護它們。”

  若從低空飛掠俯瞰,古老的行道樹,茂密的樹冠掩映着青石板鋪就的古蜀道,宛如一條巨龍。幽幽翠雲廊,跨越千年,蒼翠如昔,一如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堅韌不拔。

作別蜀道難 見證新時代

  路,是文明生長的足跡。“蜀道明珠”翠雲廊所處的,便是古蜀道中大名鼎鼎的金牛道。它是世界上遺存里程最長、保存最完好、資源最富集的人工古驛道,它的形成比古羅馬大道更久遠,被譽為“古代陸路交通的活化石”。

  古蜀道是指中國古代從關中平原穿越秦嶺、翻越巴山到達四川盆地的交通大動脈。古蜀道既是中國古代貫穿南北地理分界線的軍事要道和交通大道,也是&&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古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的重要交通紐帶。

  學術界普遍認為,蜀道是“北四南三”,北邊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南邊分別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南邊主道是金牛道,從漢中勉縣到成都全長600余公里,是歷代官方修建、養護、管理的主幹道。

  金牛道的核心價值地段便是劍門蜀道,因其跨越劍門天險而得名。北起陜西七盤關,南至四川綿陽,全長250余公里,其中劍閣縣境內現存古蜀道約150公里,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資治通鑒》記載:公元前316年,“巴、蜀相攻擊,俱告急於秦”。秦惠王聽取了名將司馬錯的建議起兵伐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秦攻佔巴蜀,取得“席捲宇內、囊括四海”的資本,奠定了一統六國的重要基礎,“大一統”從此成為印在中國人血液裏的家國情懷。

  在蜀道歷史上,長期佔據主線的是金牛道,因頗具神話色彩的秦王伐蜀、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故事而得名。據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自沔縣而西南,至四川劍州之大劍山關口,皆謂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蜀之路也。”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千百年來,險峻的地理環境阻擋不了人們對溝通的渴望。古人用最原始的工具開山鑿壁,成就伴隨了中國古代文明全部進程的古蜀道。

  如今漫步劍門關、翠雲廊,鐵馬金戈之聲杳然無跡,“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也成為景區的體驗景點。古木參天的蜀道見證着新時代的人們用現代交通工具重塑時空,打造一條條“超級蜀道”。

  西成高鐵線穿過廣元市,時速可達250公里的復興號列車不時呼嘯而過。透過車窗,游客能看到始鑿於20世紀30年代的川陜公路、1958年通車運營的寶成鐵路、2011年通車的京昆高速公路廣陜段、2017年全線通車的蘭渝鐵路,以及匯入長江的嘉陵江航道。不同時代的交通動脈在這裡交匯,蜀道變遷在這裡濃縮。

  翠雲廊所在的劍閣縣,從“百步九折縈岩巒”變成如今的四通八達。京昆高速、西成高鐵、108國道貫穿縣境,3小時高鐵交通圈輻射成都、重慶、西安等中心城市,高鐵、動車每天停靠最多可達41趟次。

  一座座橋梁、一條條隧道連通巴蜀大地,正在改變着四川的交通面貌。古老的出川門戶已經蛻變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廣元已經成為四川的第二大鐵路樞紐,4條鐵路在此交會,4條高速縱貫全境,廣元機場開通了直達北上廣深等城市航線17條,嘉陵江千噸輪船從廣元港可直達長三角,境內油氣輸送管道總里程1536公里,‘公鐵水空管’應有盡有、一應俱全。”説起廣元的“交通之變”,廣元市常務副市長許國斌如數家珍。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綜合交通建設完成投資3.1萬億元,實現了從“蜀道難”到“蜀道通”的歷史性轉變,總體進入建設交通強省、打造全國“交通極”的新階段。

  如今,遍佈四川全省的出川大通道已達40余條,成都更擁有兩座國際機場,開通了140余條國際航線。揮手作別“蜀道難”,“蜀道明珠”翠雲廊見證着四川快速邁向“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新時代。

(參與記者胡旭 盧宥伊 吳光於 童芳)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34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