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疏”而非“堵”,將流動攤販納入“定時定點”統一管理

廈門:“攤規點”讓城市文明與煙火氣一起“升騰”

2023-07-20 10:54:1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廈門市湖裏區BRT縣後站點的“攤規點”。受訪者供圖

  ▲湖裏區鳳湖街跨店經營點,黃線內為允許跨店經營範圍。新華社記者顏之宏攝

  午夜12點,結束工作的“加班族”要了一瓶啤酒和一個涼菜席地而坐;深夜2點,頂着黑眼圈的程序員點了一碗鹹粥充當夜宵;清晨6點,換班的出租車司機給孩子帶回一個飯糰……

  在福建廈門,街邊的小商小販不僅是城市夜生活的見證者,還是暖心的參與者。他們很少被關注,即便是老主顧也不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但他們推動城市升騰煙火氣,成為構建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力量。

“攤規點”裏的苦辣酸甜

  “燜面要嗎?10塊錢管飽。”5月中旬的一天,在廈門市海滄區鼎山路通達集團廈門生産基地附近,來自三明市的李麗紅總會在傍晚支起小餐車,向過路的工人們售賣“河南燜面”。

  像李麗紅推的這種小餐車,工廠門外聚集了20多輛,經營的餐食覆蓋天南海北各種口味。一到下班時間,“老主顧們”魚貫而出,涌向各自熟悉的攤位。圍着一張小方桌,幾個工友坐著馬扎吃飯,這是他們一天裏最閒暇的時光。

  這條路是當地城管部門專門為小商小販劃設的臨時“攤規點”,不收攤位費,每到飯點,不少流動攤販群聚於此,“合法合理”地在此擺攤。在這些攤點上,幾塊到十幾塊錢都能吃飽,性價比非常高。

  李麗紅從15歲開始經商,後因生意失敗欠下了債務,便和丈夫試着擺攤來還債。“廈門的親戚説這裡擺攤十分規範,就想來碰碰運氣。”去年10月,李麗紅與丈夫一起來到廈門海滄,瞅準了這塊工廠聚集區,他們除了“燜面”攤位,還有一個“自選快餐”攤位,夫妻倆每天從早忙到晚。

  “現在收入還行,還完債應該是遲早的事。”在拼盡全力忙碌的背後,是李麗紅夫妻倆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等還完債,想在廈門買套房子,讓孩子們生活得好一些。”

  在離李麗紅攤位不遠的地方,一輛“自選鹵料”的餐車也聚了不少人氣。“老闆!老樣子來一份!”“夠了夠了!吃那麼多待會兒走不動路了!”在此起彼伏的叫嚷聲中,一個滿頭大汗的小夥忙個不停。他叫曾繼海,來自龍岩上杭,所有的鹵料都是他自己研製的“秘方”。鹵料一下鍋,一開火,香氣四溢,他的餐車也成為“攤規點”上的“明星攤位”。

  36歲的曾繼海從掌勺廚師做起,五次創業,曾是廈門客家菜圈子裏小有名氣的“老闆”,生意有沉浮,這輛小餐車是他的第六次創業。

  “擺攤是體力活,像我們做餐飲的,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曾繼海説。

  類似這樣的“攤規點”還有很多。在廈門市湖裏區BRT縣後站點附近,一排統一涂裝的小餐車形成一道靚麗風景線。每天清晨5點,20多位攤主就陸續“上工”。

  “你這個煎餅破了!”“對不起對不起,這個算送您的,我再給您做一個好的。”來自湖南嶽陽的攤主江艷學做山東煎餅才半個多月,時常把餅攤破。她一邊道歉,一邊手忙腳亂地收拾破掉的煎餅。

  “現在掙得不算多,但起碼能給家裏分擔一些。”廈門的5月早已高溫席捲,剛從裝修轉行的江艷臉熱得通紅,但眼神充滿了為生活打拼的決心。

打造更溫馨的“營商環境”

  作為濱海花園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廈門不僅美在自然風光,也美在城市管理、美在和諧氛圍。

  “像我們這種做大排檔的,不在室外擺桌椅,客人根本不會來光顧。”2012年,來自泉州安溪的林志良在湖裏區華光西路上租了一個門臉,在這個有着“醬油水一條街”之稱的地區做起了海鮮大排檔。

  彼時,一到深夜,後廚的傳菜聲、顧客的划拳聲和樓上居民的叫罵聲混雜在一起,給城市管理者出了一道兩難的選擇題——放任自流,周邊居民安寧的生活無法保障;大力整治,這條吸引眾多游客的“醬油水一條街”或將不復存在……

  反復嘗試過多種整改方案後,“跨店經營”成為廈門城市管理者決策的“歸宿”。2022年8月,《廈門市沿街店面適當跨店經營管理實施導則》對外發布,其中約定:凡處在背街小巷、次幹道和交通流量適宜地區的餐飲、服裝、鮮花水果、生鮮食品等店面,只要提出申請,屬地職能部門就會根據實際上門劃定“經營外擺”的時間和區域範圍,方便店主更好招徠顧客。

  “現在從下午5點到晚上11點,我們可以在店門口的畫線區域內擺放桌椅,喜歡坐在室外的顧客也能多一種用餐體驗。”林志良指着店門口的黃線説。畫線之後,一條街的攤位經營更規整了,樓上樓下的矛盾也少了,同時這條“醬油水一條街”的風貌也基本保留了下來。

  在採訪期間,記者還遇到了在華光西路執勤的城管隊員,他們和商家交流時更像是來串門的“鄰居”。

  “我2013年就在這個片區工作,每個商家都熟悉,大家就像朋友一樣。”湖裏區城市管理執法大隊湖裏中隊協管員曾陽告訴記者,為了保住“跨店經營權”,商家對城管工作十分配合,有時候到時間了食客不願意進店用餐,商家還會主動勸説食客,“林老闆他們還給顧客送小菜,顧客自己就進去了。”

  在對小商小販這一群體的規範上,廈門一直使用“疏”而非“堵”的方法。2019年上半年,廈門市城管部門印發《開展無照流動攤販專項治理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將流動攤販納入“定時、定點”的統一管理,並對食品經營者建立衞生溯源體系,“攤規點”應運而生。

  規範一座城市小商小販的經營,既要勇氣,也要智慧。

  “有一次看到三四個城管跟着一個幹部模樣的男子走過來,我當時以為是不是又不讓擺攤了。”回想起幾個月前的一次經歷,來自南平順昌的攤販梁秋香説。

  “那天我進了滿滿一車食材,還以為要砸手裏了。”在多個城市做過攤販的梁秋香經驗豐富,當時她的腳已經踩在餐車踏板上。

  “是不是不讓擺攤了?”梁秋香壯着膽子遠遠地喊了一聲。

  “為什麼不讓擺?我們不但要讓大家擺,你們還有什麼要求都可以提,城管盡力服務好大家!”這樣的一句答覆,一下把現場的氣氛帶“火”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建言獻策。

  這個男子就是海滄區城管局局長王樹強。為了讓轄區內流動攤販都能在“攤規點”“安定”下來,王樹強經常“偷摸”到各個“攤規點”和集市暗訪調研。“出來擺攤的人一定是迫於生計,你服務做到位了,人家飯碗端牢了,反過來自然就會配合你的工作。”對於城管和攤販之間的關係,王樹強早早地想清楚了。

  “不論是個體經營戶還是流動攤販,都是城市升騰煙火氣的推動者。”廈門市委文明辦主任鐘偉東説,相較於過去小商小販與城管部門之間的“貓鼠游戲”,主動為小商小販規範經營創造條件,就能讓這一群體成為城市文明的“金名片”。

城市文明與煙火氣並行不悖

  “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越來越好。”來自龍岩永定的劉富才是BRT縣後公交站“攤規點”入駐的第一位商販。2013年至今,劉富才從“流動”到“固定”,見證了廈門十年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為了讓自己的兩個孩子生活得更好一些,除擺攤外,劉富才還利用中午用餐高峰期跑外賣,每個月能多掙1000多元,“多掙一塊錢,孩子的生活質量就能提高一分,少睡點就少睡點吧。”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也撐把傘。在劉富才的攤位前,偶爾能看見一些人前來用餐,“從他們的眼神裏能看到對生活的渴望,有的人就要一個白粥,我還是會免費給他們加點菜。”劉富才説,“要讓他們感受到人間美好,咬咬牙就扛過去了。”

  隨着城市化的推進,一些民間傳統技藝面臨消失的風險,對有“手藝”的小商小販來説,他們期待能夠將傳統傳承下去。今年55歲的陳濱在同安區陸豐“攤規點”銷售豆腐等豆製品,這些産品都是陳濱夫妻倆用閩南當地傳統技藝手工製作的。

  “每天凌晨就起床開始磨豆子,上午做好了出攤,我們主要也是做熟客生意。”陳濱説,現在每天營業額大約兩三百元,但是相較於從祖輩承襲下來的手藝,“掙錢”似乎顯得“沒那麼重要了”,“希望能讓我們長期擺下去,這樣才能讓大家繼續吃到閩南的‘老味道’。”

  為了幫助小商小販實現這一夢想,同安區城管部門也着手做了不少工作。據同安區城管局城管辦負責人張平弟介紹,自2022年初以來,同安各鎮(街)累計施劃“跨店經營”管理線9.97萬米,設置“攤規點”21個,攤位數321個,同安不少正在消失的“老味道”被保留了下來。

  還有一些小商小販把擴大“朋友圈”作為自己的“小目標”,希望廈門的管理模式能夠在更多城市得到推廣。“現在我跟老鄉説起廈門,很驕傲,想把他們也一起叫來擺攤開店。”“之前在老家擺攤被扣過車,廈門的這套管理方法真的應該去我老家推廣一下。”採訪過程中,不少攤販和店主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文明城市創建與城市煙火氣並行不悖,這是他們從內心深處喜歡廈門的主要原因。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顏之宏)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