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6版

北京老胡同:方寸之間的更新

2023-07-05 18:42:1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6版

  6月20日拍攝的北京爛縵胡同。近年來,北京以中軸線申遺為抓手,推動老城整體保護和有機更新,一些老胡同如今變了樣,在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等措施下,不僅保留了胡同的“京味兒”,而且提升了居住品質。新華社記者羅鑫攝

  夏日炎炎,走進綠樹掩映的文華胡同,一絲清涼沁人心脾。

  胡同不是北京所獨有,但北京胡同分佈之密集、數量之眾多、名稱之豐富,卻是中國其他城市所望塵莫及的。

  近年來,隨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以及城市更新的推進,胡同裏的保護和治理越來越精細化,方寸之間的更新不僅讓胡同歷史風貌得到恢復,而且實現“活態”傳承,持續演繹着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的“京味”特色。

  “胡同就是北京的特色,保護胡同就是保護北京的文化。”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街道城管辦科長、文華胡同街巷長劉楊説,自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以來,“老城不能再拆了”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私搭亂建沒了、道路更寬敞,胡同裏的公共生態和文化景觀多起來,文化味越來越濃。掃一掃墻面上安裝的二維碼墻刊,就能了解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文華胡同居住時的事跡……

  在文華胡同出生的老街坊白秀玲對胡同裏的精細化治理頗有感觸。“家裏有人出行不便,街道主動提出在門口安裝扶手;為了方便居民們晾曬衣服,街道專門設置曬衣桿。街道工作做得特別細,誰家有困難都能立即解決。”

  走進位於北京前門外西南方向的楊梅竹斜街,一眼望去,這條長達近500米的胡同上方,白色的雲朵在愜意舒展。

  對於這條胡同的變化,曾經家住附近大柵欄的王京深有感觸。“楊梅竹斜街曾是我上學的必經之路,當時胡同上方密布晾衣線、電線,密密麻麻如蜘蛛網。近年來,這條胡同在整治下逐漸恢復了歷史風貌。”

  如今在楊梅竹斜街26號“乾坤空間”,王京和其他創業者致力於挖掘楊梅竹斜街以及大柵欄片區各時期的歷史,把傳統文化元素提取出來,變成人們可以使用的文創物品。

  越來越多文創商店、非遺手工作坊、微型博物館等落戶楊梅竹斜街……過去書局聚集的楊梅竹斜街,現在各種文化新業態聚集,綻放出新的生命力。

  “除了文創産品,我們聘請陶瓷修復專家、文物鑒賞專家,定期開展陶瓷修復、文物鑒賞體驗課程,講授文物、非遺文化等知識,通過沉浸式體驗,讓顧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王京説。

  走進爛縵胡同,平整潔凈的石板路、頗具藝術風格的手繪塗鴉、沿街的花店和咖啡店,氤氳着浪漫的氛圍。

  北京宣房大德置業投資有限公司成本管理部副經理趙蕊介紹,作為法源寺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的一部分,爛縵胡同先後完成架空線入地、道路改造,實現雨污分離,徹底解決低窪院落積水問題。

  北京市西城區牛街街道法源寺社區黨委書記李剛小時候住在胡同裏,他記憶中孩子們在胡同裏“踢球、跳皮筋、打球”的場景正在回歸。

  “今年3月,爛縵胡同裏的車全都被‘請’了出去,以後在固定停車場停車。”李剛説,“為了避免商業氛圍太濃,胡同騰退後積極引入書局、書店、工作室、咖啡店、花店等業態,打造各類文化空間,讓曾經喧囂的胡同‘靜’下來。”

  胡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正在帶動北京文化産業的發展。在西城區天橋街道趙錐子胡同24號院的趙春香微妙藝術館,趙春香通過軟陶獨特的捏制手法,重現了古畫《韓熙載夜宴圖》、老北京畫作《酒館》以及老北京兔兒爺形象,將源於歐洲的軟陶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

  如今,趙春香微妙藝術館不僅吸引越來越多藝術家慕名而來,還成為胡同居民休閒放鬆、議事協商的場所。“胡同裏面的人情味,院落裏這些建築和人文的要素,跟我們的藝術結合起來,就顯得特別美妙。”趙春香微妙藝術館主理人楊思求説。

  “許多胡同的空間雖然不大,但是結合古今文化來統籌規劃布局、推動更新治理、開展創意活動,未來將對地區發展産生不可小覷的文化驅動力。”天橋街道責任規劃師甘振坤説。

(記者羅鑫)新華社北京電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