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縣老院子:老民居繪出和美鄉村新圖景
花草、流水、田野,入院別有洞天;黑瓦、白墻、回廊,舊時風雅又見。
走進重慶市巴南區天星寺鎮,撥開層層繁花綠林,一處結合川東民居與江南徽派建築特色的四合大院“別花山房”安靜矗立。別具一格的“歪門”之內,這座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的巴渝老民居經改造修繕後,變身鄉村民宿重煥光彩。
近年來,巴南區有序打造“巴縣老院子”文旅品牌,修繕了一批具有巴渝風格、巴縣傳統、巴南特色的重慶傳統建築,活化衍生出民宿、書苑等業態,一大批散落在大地上的歷史文物“醒”了過來,並帶“活”了鄉村閒廢土地、閒置房屋、空閒勞動力,繪製了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圖景。
散落在巴渝大地上的文物
一條夕陽古道,多少鹽茶往來。蜿蜒的道路連接起廖家大院別花山房、廖氏祠堂、石壩屋脊等系列傳統院落,訴説着這個地方大族的歷史興衰。
“別花山房建築規制高,是典型的官制民居,經考證其名取自白居易詩詞‘除卻微之見應愛,人間少有別花人’。”巴南區博物館館長黎明告訴記者,在巴南,像這種明清以來的古建築遺存還有200余處。
“武成三年改巴縣,廢枳墊江二縣入焉”,翻開《巴縣誌》方知,千百年來,巴縣一度是老重慶的代名詞。作為老巴縣“繼承者”的巴南區,百餘處明清古建築忠實記錄着巴渝百姓的生活百態,一批批家族老宅內,主人們或富甲一方,或販鹽販油,或耕讀傳家。
探尋歷史的遺跡,從這些老院子裏,走出了楊滄白、鄒容、丁雪松等巴縣歷史名人,承載過如故宮文物南遷重要周轉地等重要職能……老巴縣的歷史和故事,在老院子裏演繹,升騰出長江上游地區跨越千年的“煙火氣”。
“對巴縣老院子的保護是保存重慶曆史文脈的重要工作。”黎明&&,巴縣老院子有巴渝建築、徽派建築、木構抬梁式和穿鬥建築、夯土碉樓等,是不同時期南方建築的精美代表。
走訪多個巴縣老院子遺存可以發現,巴渝地區的民居建築,很多是前店後居的臨街院落、風采獨具的吊腳樓,但巴縣老院子大多規模宏大,呈現“口”字形、“日”字形、“器”字形的四合院布局,雕刻精美,佔地較大,許多還配有碉樓,由黃泥、石灰和糯米粉混合澆築而成,屹立百年而不倒。這些老院子成為研究巴渝文化的重要載體。
巴南區文化旅游委主任萬耀東&&,巴縣老院子的院落選址多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講究與自然山水的協調,非常考究,本身就具備良好的文旅屬性,存在活化利用的多種可能。
拾起重慶人的“鄉愁”
在開放寬敞的老院空間內舉辦藝術展陳,在精緻的土木結構中新增現代化住宿設施,在靜謐別致的山野鄉韻中築學苑書院……通過合理利用老民居環境延伸田野之趣,一批民宿、書院氤氳着濃濃的鄉愁,在山環水繞間快速成長。
2023年3月,根據歷史文化價值和活化利用情況,巴南區評選命名楊滄白故居、彭氏民居、黃家大院、別花山房、花房築·明院、學苑書院、五斗丘小院、十全堂、花境院子和覃家大院為首批巴縣老院子。
看到如今的花房築·明院,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是一處破敗不堪、年久失修的危房。2019年,房主趙玲將老房子折算入股,交由合作的設計策劃公司經營。
“老胚墻、老木梁,只需一眼就能想象它改造後的模樣。”公司總經理劉曉波告訴記者,一個院壩、一片竹林、一杯清茶,便是久居喧囂都市之人嚮往的鄉愁告解之地。
修舊如舊,匠心獨運,是這些巴縣老院子獲得成功的基礎。在巴南區相關部門指導下,劉曉波帶領團隊改造這處老院時,專門保留了土胚磚瓦結構,完整體現了巴渝老民居特色,並將原先老院儲存紅苕的防空洞、豬圈等加以改造利用,形成現代性與鄉趣結合的特色民宿。
“住在散發泥土氣息的老房子裏、吃着天然有機的綠色食品、聽着婉轉的鳥聲、看著嫋嫋炊煙、享着民宿管家真誠熱情的服務,遠離喧囂心情格外地放鬆。”民宿住客李東説。
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朱家大院保留精美的福、祿、壽等幾何紋樣格眼窗花,板式木門,自然彎曲的室內木梁;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鎮豐盛古鎮的老院子十全堂通過應用老木材、老構件等原材料,恢復當年大方厚重、細膩流暢的建築風貌;緊鄰雲林天鄉等著名景點的花境院子堅持傳統工藝進行修繕……
在保存古韻的基礎上,為老院子加一點變化、添一些個性、造一些場景,則讓鄉愁有了具體可感的載體。
如今走進這家高端定制民宿花房築·明院,可以現摘、現做、現吃的露天“櫻桃小廚”打造別樣會餐場景;可仰望星空的天窗,有供孩童們玩鬧的滑梯,藏於房間深處的酒窖讓民宿趣味滿滿……
縱觀巴縣老院子的重生之路,優質社會資本的加入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朱家大院,巴南區引入九三學社學苑出版社這一社會資本,朱家大院負責人趙潔説:“房屋産權仍為當地農場所有,經營工作交由企業負責,如今這裡變成融合圖書、藝術、劇場等多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萬耀東&&,社會資本的注入有助於更好盤活資源、凝聚力量、提高效率,近年來全區引入社會資本1.6億元,打造巴縣老院子7個。未來三年,巴南還將圍繞老院子做好空間規劃、功能布局、供地保障,大力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修繕並活化利用老院子80個。
詩意空間暗藏流量密碼
依託巴縣老院子等文旅品牌,2022年,巴南共接待游客3600萬人次左右,其中接待過夜游客1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49億元,與2019年的旅游接待情況基本持平。
越來越多的游客自山河湖海而來,品味巴南一隅的風景。“只有新鮮的空氣和美麗的風景還遠遠不夠。”劉曉波説。憑藉對文旅發展的深入研究,劉曉波成為巴南區旅游發展協會會長,他始終認為,民宿的調性來自文化、來自底蘊,文旅高質量發展的秘訣在於文化的注入。
“一開始客人剛到這裡普遍會抱怨:太偏遠了,大老遠開車過來只看見普普通通一座山。”劉曉波回憶,但當客人在民宿管家的引導下,沿影影綽綽的竹林走進民宿院落,抱怨和質疑隨之會變成驚訝與讚嘆。
除了泥土氣息的房屋以及原生態的食品,花房築·明院這樣的鄉村民宿,還主打文化體驗式入住,注入農耕文化內涵,通過定制服務讓旅客感受農業文明生活生産方式。
“花房築民宿採取包院形式,共9個客房、14張床位,為客人打造定制化服務,不論是策劃一場訂婚儀式,還是在民宿度過一個紀念日,我們都會根據客人需求佈置場地、打造食譜等,為游客體驗注入滿滿的儀式感。”劉曉波説。
客人們親近鄉野的同時,民宿的旅游資源聚合能力也充分釋放。在這樣的民宿中,一個個定制化的“旅游包”,客人們可自由選擇採摘、野漂、滑翔等體驗項目或體驗不同的巴南文旅線路,以往短短一兩天的休閒之旅,向深度游、體驗游轉變。
在火熱鄉村游的帶動下,劉曉波的民宿越做越好。“周末要想來住上一晚,需要提前一兩周預訂,很多游客都是帶着親朋好友過來的‘老顧客’。”
20余公里外,改造後的朱家大院迎來一批自然教育學校的研學隊伍。走入朱家大院,一幅幅精美的鋼筆繪藝術作品生動鮮活,萬冊圖書搭建起書香四溢的詩意空間。通過對歷史建築的保護修復,學苑出版社試圖打造更多文化産品,凝聚起更多巴南故園記憶。
據趙潔介紹,朱家大院自改造後已承接各類學術研討活動、研學活動32場,未來計劃再加入大數據技術,讓這個竹林中的“圖書博物館”更具科技范兒。
“家門口就有一個這樣的文化空間,周邊村民隨時隨地都可以過來坐著看看書、看看展,逐漸成為一個文化聚集地,也助力當地文化氛圍不斷提升。”南彭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彭偉&&。
老院子為鄉村注入新活力
在花房築·明院工作7個月來,劉洪森已經深愛上這樣的生活和工作節奏。
“每天在這樣的環境裏工作心情都會變好,以前的工作節奏太快,很容易讓人疲憊。”對於21歲的民宿管家劉洪森來説,他已經能與團隊一起為客人設計一場個性化服務。
在劉曉波直接管理的4家民宿中,像劉洪森這樣的民宿管家還有20余名。通過民宿産業發展,更多城市裏的年輕人才被吸引入村,助力鄉村産業發展。
除了將城裏的年輕人引入鄉村,一間老院子的重生,還攪動了周邊田野的“三閒”,即閒廢土地、閒置房屋和空閒勞力。
別花山房經營負責人張勇告訴記者,剛來到別花山房老宅時,偌大的房屋僅剩兩名留守老人在此處喂喂雞、做做農活,絕大部分房屋和土地都已荒廢,雜草叢生。
“我們企業入駐後,通過流轉土地從村民手中盤活土地和房屋的經營權,並在旁邊的幸福農莊購買房屋將老院子全部置換出來。”今年五一假期,別花山房早早就已預定出去,假期前四天,民宿經營收入達10萬元。
“民宿賦予周邊的經濟價值中,賣房間只佔5%,其餘都是對‘三閒’的帶動利用。”劉曉波&&,自團隊2016年進入巴南改造老民居以來,不斷吸納周邊零散務工人員,不少村民變成固定項目骨幹,日均薪資增長到原來的三倍;更多村民隨項目進展靈活務工,目前一個項目施工的100餘人中近80%為當地村民。
如今,劉曉波正向重慶市人社局申請“千人管家培訓計劃”,希望通過專業培訓培養更多普通人成為民宿管家,助力當地民宿産業人才儲備。
“鄉村振興的未來在於産業的延伸與融合。”巴南區委書記何友生説,該區正以巴縣老院子衍生出的民宿、書苑産業為基點,帶動周邊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從而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推動鄉村振興。
“企業和當地採取‘院內+院外’合作模式,院內由我們企業經營,院外採取農村合作社的方式交給當地村民經營。”張勇&&,周邊村民通過發展多種業態,共享民宿涵養客源,帶動當地“稻+N”、水果、垂釣産業發展,同時周邊産業也為民宿客源帶來更多體驗項目,一舉多得。
從一個産業到一個“産業包”,更多産業鏈上産品被“打包”進文旅項目中,成為豐富項目內容、吸引游客流量、實現價值變現的“密碼”,為鄉村振興帶來更多機遇。“現在當地一斤高山梨價格已經從3元到了8元。”劉曉波説,有了市場,農産品才有賣點。
如今,以巴縣老院子為圓心,更多文化節、旅游線路搭建起來……巴縣老院子已成為巴南極具辨識度的城市品牌載體,在巴山渝水間散發出熠熠光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勇、韓振、李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