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旌德:百年古橋化身百姓“連心橋”
“隆興橋上走一走,什麼煩惱都沒有。”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孫村鎮玉屏村村民口中的隆興橋,橫跨於流經該村的燕水河之上,是有百年歷史的三孔石拱橋。如今,玉屏村“百姓評理説事點”就設在這座橋上,讓這座古橋有了新功能。
隨着時代變遷,隆興橋的交通意義逐漸弱化,漸漸成為村民自發集中的納涼場所。拾級而上,如今這座古橋上建了休閒空間,喇叭、燈具和WiFi等軟硬體設施一應俱全,兩端還分別設置了警務室和科普宣傳室。
2020年8月,玉屏村“百姓評理説事點”在隆興橋上設立,每月逢十開“説”。玉屏村的種植大戶方新華不久前就在這個説事點,解決了自己的煩心事。
“蔬菜賣的就是個新鮮,我們每天中午把上午採的蔬菜發貨到各個銷售點,下午採的蔬菜只能放到第二天中午再運,天氣一熱就不新鮮了,我一直頭疼蔬菜保存這個事。”方新華説,他到隆興橋上納涼説事時,把煩惱説了出來。
玉屏村黨支部書記方晨得知後,想到了相關的惠農補貼,在村內建設保鮮冷藏庫可以享受30%的補貼。於是,方晨在村裏建了保鮮冷藏庫,不僅解決了方新華的問題,還惠及了其他有需要的村民。
“這個説事點不僅幫我解決了蔬菜保鮮的問題,之前還幫我解決了蔬菜銷售的問題,現在感覺是吃了‘定心丸’,只管把菜種出來就行。”今年,充滿了底氣和信心的方新華將種植規模從30畝擴大到了100畝。
在這座橋上,不同村民承包田之間排水溝怎麼修、各家門前雜物何時清理、鄰里矛盾糾紛等問題,均通過説事的方式得到了解決。“有時都不需要我們去調解,村民自己就聊開了。他們解決不了、想不通的,我們再一起出出主意。我們村裏解決不了的,比如資金、政策問題,再向鎮裏求助。”方晨説,現在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在這個説事點,很多百姓不能完全理解的政策、生産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鄰里之間的矛盾心結都説開了,我們的工作方向也就明確了。”在孫村鎮黨委委員吳萬志看來,這座古橋變成了一座“連心橋”。
普法課堂、巡迴法庭、反電詐宣傳、調解矛盾……“有了‘百姓評理説事點’這個實際載體,平安課、普法課這些各個部門的科普工作,也有了&&。”旌德縣司法局孫村司法所所長宋石皞覺得,普法和矛盾糾紛化解是相輔相成的,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話越説越明,理越辯越清。作為安徽省人民調解工作的新載體,像玉屏村這樣的“百姓評理説事點”正成為多地百姓反映訴求的新渠道。
安徽省司法廳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處處長謝思澤介紹,“百姓評理説事點”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是創新人民調解工作的有效載體。通過設立遍佈城鄉的説事點,建立與人民群眾的&&渠道,在“嘮家常”的過程中,把黨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宣講出去,把人民群眾訴求和社情民意反映出來,把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把公共法律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目前,安徽省已建成“百姓評理説事點”1.6萬多個。今年以來,這些説事點已收集矛盾糾紛線索4萬餘條,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8萬餘件,開展法治宣傳2萬餘次。
(記者周暢)新華社合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