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打開先賢內心隱秘世界的獨特鑰匙

2023-04-07 12:53:1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夏欽

  “人生地理是我自創的一個詞,指一個人一生中的行旅蹤跡。我想講述的就是,被書寫者與時代的關係,與大地的關係。”聶作平這樣解釋“人生地理”一詞的內涵。

  當“人生地理”這個詞率先從聶作平的作品中頻頻出現,受到業界認同並頻頻引用時,我就窺視到聶作平在天命之年的又一寫作雄心:用“人生地理”這個陌生的、新穎的角度來書寫他所喜歡的一系列歷史文化名人。

  他另辟蹊徑,以歷史為經、地理為緯、詩詞為據、情感為線、時代為憑、現場為表、思考為裏,開啟了對蘇東坡、李白、杜甫、李商隱等人的“人生地理”的書寫。

  這都是他背上行囊,一步步丈量出來的。這些動輒三五萬字的長文,以整版、連載等形式在報紙刊發,贏得好評如潮。充分説明,今天的讀者對這些遠去的先賢依然葆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前提是你的文本要足夠好,視角要足夠新。

  在此基礎上,聶作平更加周密、更加系統地用腳步來丈量每位歷史文化名人的宦游路線、漂泊蹤跡,然後拓展匯集成書。他將被書寫者的人生履歷、詩歌編年、行蹤路線,和自身的在場感熔於一爐,探索出一種全新的人物傳記書寫路徑。與此前出版的《天地沙鷗:杜甫的人生地理》一樣,新書《此情可待:李商隱的人生地理》不僅是一本李商隱的人物傳記,也是關於李商隱的詩傳和地理志。

  聶作平最先將目光聚焦在杜甫身上,這很好理解,杜甫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對他接下來的書寫,我原本揣測是李白或蘇東坡,結果收到新書,還是稍稍吃了一驚。後來,我在收藏夾找到他1998年關於李商隱的長文時,就釋然了。青蔥歲月時,聶作平就十分喜歡這位用典極多、語言晦澀的晚唐詩人。經過25年的歲月沉澱和知識積累,這本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專著,當是厚積薄發之作。

  首先,他用腳步丈量傳主李商隱的成長蹤跡與歲月山河的密碼。聶作平始終認為:一個人一生經行的山川城郭、見過的風土人情,對他的人生具有深刻影響。是故,以在場的方式面對自己要書寫的歷史文化名人,就成了聶作平創作中重要的一環。但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對一位歷史文化名人的書寫,作家是否一定要親往歷史現場考證?畢竟歲月變遷滄海桑田,我們的雙腳即使到達歷史現場,面對的也並非真正的歷史模樣。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借用李白的詩句,聶作平的回答鏗鏘有力:只有真正到達歷史現場進行田野考查,用心體驗,歷史才能在你的內心復活,你寫出的歷史人物才會即有厚度,又有溫度。

  古人入仕後,以唐宋為例,一般三年一換工作崗位,如果命運多舛,一貶再貶,其一生行蹤就可能踏遍大半個中國,蘇東坡如此,杜甫如此,李商隱亦如此。因此,重走其行蹤而獲得寫作的某種力量,是一項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工程,但聶作平卻樂此不疲,足見其寫作時內心的虔誠與較真。通過行走,被書寫者的形象生動起來、有趣起來、真實起來,他們不只是詩壇大咖,也是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的尋常人物。

  在寫作中,他融入了地理空間,又有歷史縱深感與在場的鮮明時代感,讓讀者能感受到一個三維開闊空間——大地值得熱愛,歷史值得閱讀,生命值得喟嘆。這是單純依靠歷史資料寫作無法獲得的深度體驗和價值增量。

  其次,用理性思考,在眾説紛紜中保持冷靜與客觀。眾所周知,聶作平是一個寫作多面手,詩歌、散文、小説、劇本等都有涉獵,而歷史是他打量這個世界的“探針”。近年來,聶作平嘗試打通歷史與地理的“任督二脈”。正如評論家蔣涌所言:聶作平一手寫釋疑“破題”的歷史隨筆,另一手寫帶“地標”的人文地理隨筆,雙管齊下,相互照應。

  不迷信權威,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提出見解並有理有據論述,是人文歷史寫作中十分重要的學術精神。比如,給李商隱一生帶來痛苦糾結的“牛李黨爭”,此前已有史學大家陳寅恪等人提出的不少觀點。聶作平通過無數事件佐證,提出自己的看法:“牛李黨爭”是因無數科舉小事件而形成的“蝴蝶效應”。

  聶作平抽絲剝繭分析了李商隱糾結的一生:因為愛情的選擇陷入兩難,試圖突圍而不得的努力、掙扎與徬徨。對於李商隱忍辱負重、一次次用詩文討好令狐绹,希望獲得上升機會的世俗表現,聶作平年輕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到了天命之年,經過時間的沉澱,他逐漸理解了李商隱的努力,這是在閱歷增長與社會磨礪後達成的和解。

  第三,用詩性去表達,用優美的語言復活被書寫者的內心。閱讀一本新書,我們常有這樣的感覺:文辭優美、故事精彩、知識點多、時代性強的文字,往往恨不得能一口氣讀完。跟着聶作平走過李商隱的“人生地理”,我們看見了這樣的詩人形象:感性、可愛、天真、敏感、孱弱、糾結、卑微、努力、失意、晦澀;既忠貞愛情、顧家愛家,又忍辱負重、有血有肉。他有修齊治平的儒者願景,有多愁善感的兒女情長,有兩情相悅的琴瑟和鳴,有知恩圖報的赤子情懷,有英雄氣短的忍氣吞聲,有獻詩討好的天真努力,有夾縫黨爭的尷尬掙扎,有沉淪幕府的詩書才華……

  全書一共九章,每章都用李商隱的一句詩來統攬。聶作平用詩人激情奔涌的語言、史家紮實深厚的功底、地理切換的時空交錯、在場表達的親臨語境,將李商隱向上躍升的光榮與夢想,殘酷現實給予他的一地雞毛,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瑣碎與煩惱,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一個複雜的、具體的、豐富的、糾結的、多愁善感的李商隱就“立”了起來。

  此外,本書還有很多出人意料的驚喜,比如找到與杜甫、李商隱這兩位相距百年的大詩人相關的若干密碼:都遭遇家道中落,都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而不能至,都在詩學上處於同時代的巔峰……更重要的是,李商隱是晚唐學杜詩最成功的典範。至於頻頻出現的金句、發人深省的思考,是聶作平在寫作中一以貫之的。

  這本書是聶作平試圖抵達李商隱內心隱秘世界的集中呈現。這樣的作品,不僅是寫出來的,也是讀出來的,更是行走出來的,思考得來的。作為以詩起家步入文壇的職業作家,聶作平出版過一本詩集,書名叫《靈魂的鑰匙》。我相信,聶作平終將找到那把打開先賢內心隱秘世界的獨特鑰匙。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