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飲冰踏雪”,撫育大森林

2023-01-19 23:51:5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新華社哈爾濱1月18日電(記者劉赫垚、徐凱鑫、張濤)天剛濛濛亮。一場大雪過後,黑龍江省漠河林場森林撫育隊伍向山裏進發,開始一天的工作。嘎吱嘎吱的踩雪聲,回蕩在大興安嶺山林間。

  漠河林場是我國最北的地方林場。每年冬天,林場數十名職工都會組成森林撫育隊伍,前往人跡罕至的深山作業點,進行營林工作。這個冬天,他們將完成2022年下達的6300畝森林撫育任務。

  “要給林子創造好的生長環境,樹木才能長得快,長得好。”有30餘年工作經驗的漠河林場營林工人鄒慶河説,冬季,他們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要扛着油鋸、割灌機等修剪病腐木、倒木,並把它們整理成堆。這樣可以改善林木生長環境,促進林木發育。

  由於作業點分佈在山林深處,工人們每天只能在齊膝深的“雪海”中徒步前行。“天太冷,風太大,身上的衣服和鞋加起來得有10多斤,還是扛不住,沒多久就凍透了。”鄒慶河説,幹活出汗後再被風吹是最難受的。“身上又濕又涼,半天都緩不過來。”

  進山作業前,林場會為隊伍做足安全教育工作,但小磕小碰還是難免。除了防止被極寒天氣凍傷,工人作業時還要避免臉被樹枝劃破,更需時刻注意頭上方是否有已斷裂的風折木等。“這要是被砸到可不得了,一定得當心!”鄒慶河説。

  冬季營林期間,工人們需要在“荒郊野嶺”居住一個多月。山上沒有信號,除了能和定期上山送補給的工友見面,隊伍與外界幾乎處於“失聯”狀態。

  從漠河市漠河鎮北極村驅車約30分鐘後,便可來到隊伍居住點。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臨時搭建的,可容納20人左右的大帳篷,主體由木頭、防水布和塑料膜構成,木頭架起的大通鋪就是工人的“床”,他們的衣食起居都在帳篷裏。

  吃飯時間到,營林工人閆秀艷在室外鑿下幾塊冰,放在燒熱的鐵鍋裏將其融化,再放進白菜和凍豆腐一起燉。不一會,帳篷裏飯菜香氣撲鼻。“我們吃的都是從山下運過來的,用的水就是河裏鑿出的冰。”閆秀艷説。

  雖然飯菜很簡單,但能吃上一口熱乎飯,工人們就已經很知足了。有時他們的作業點離帳篷較遠,中午趕不回來。早上出門前揣個饅頭,午飯時就窩在雪地裏,對付一口。

  冬季的漠河,天黑得很早。下午4點左右,伴着漸暗的天色,工人們開始折返。嫋嫋炊煙從鐵皮煙囪中升起,在夕陽與樹林的映襯下,顯得靜謐而祥和。辛勞一天的工人們,沒有網絡和其他娛樂項目,在飯後聊聊家常,便沉沉睡去。

  “苦點累點都沒啥,就是想念家人。”營林工人龐姍姍第一次參與冬季森林撫育工作,面對艱苦的條件,她卻十分樂觀,笑容一直挂在臉上。只是談起自己還在上初中的兒子時,眼神中閃過一絲落寞。“工作結束後,一定回去好好陪陪孩子。”她説。

  “護林這麼多年,我眼看著許多樹木從碗口粗長成盆口粗。”鄒慶河説,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生在這裡,長在這裡,能夠親手守護好這片森林,一切都是值得的。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