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又見德壽宮,一抹宋韻宮墻紅
▲2022年11月,一名女子走過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內的一棵樹。 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馮源
因為南北縱貫杭州老城區,這條河被稱作中河。據記載,它開鑿於唐代,曾經是京杭大運河聯結錢塘江的要道。如今,它已無舟楫之利,只余景觀功能。
最近,在流經城南的古運河的西岸,尋常巷陌裏新築了一道紅墻。紅墻成為杭州市民的網紅打卡點,隨即有人發現,它不似明清紫禁城的紅墻。有媒體採訪了專家,有道是彼為朱紅,此為岱赭,於朱紅中更多一分水墨。
一色之差,已是異代。
800多年前的“父慈子孝”
這道紅墻是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的外墻。2022年11月22日上午,博物館正式對外免費試開放,迎來首批觀眾。在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這裡每天開放1200個線上預約名額,很多杭州市民依然&&“一票難求”。
博物館依託德壽宮遺址而建,位於杭州市上城區望江路與中河交叉口的東北角,是一座以保護、研究、收藏和展示遺址本體及出土文物為主,同時展示南宋歷史文化和文物遺産的遺址專題博物館。
德壽宮是南宋時期太上皇帝的居所。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何忠禮曾指出,它在當時的臨安城稱作“北內”,地位不亞於位置偏南的皇宮大內。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將皇位禪讓於養子宋孝宗趙眘。德壽宮迎來了太上皇帝趙構。這個位置之前是趙構賜給秦檜的宅第。秦檜死後,宅第被趙構收回,隨後擴建為德壽宮。
這對帝相組合的名聲是有名的差,但其關係又不像外人想象得那麼“鐵”。秦檜病重,趙構探病回來,就下詔命其致仕。等秦檜當晚一命嗚呼,趙構又把宅第收回自住。後來,朱熹還言之鑿鑿地説,高宗皇帝當年要身藏匕首,防備囂張過頭的秦檜。
還有專家推測,秦檜晚年,有人拍馬屁説他的住宅有“王氣”,而這話多半會傳到趙構的耳朵裏。沒準這是他自己入住的一個理由。
不過趙構在德壽宮住得相當舒服,從56歲住到81歲。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王宇研究員説,在南宋時期,富貴之人能活到六十便稱高壽,活到五十,也沒人惋惜是“英年早逝”。
“居移氣,養移體”,德壽宮代表了宋代宮廷園林營建的最高水平。它在鼎盛時期,擁有建築270余間,其北苑劃分為四大區域,佈置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觀,還辟有“小西湖”,小西湖畔有飛來峰、冷泉堂、聚遠樓……
“聚遠樓前面面風,冷泉堂下水溶溶。人間炎熱何由到,真是瑤&第一重。”這是御用文人對德壽宮景致的稱讚。何忠禮則説,德壽宮不是雄偉壯麗的類型,而以布局巧妙取勝,就像今天我們看到的拙政園、獅子林等蘇州園林。
這些景觀據説是因為趙構不願去西湖擾民,所以趙眘為表孝心建的。趙構在揚州時受到金兵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之前生的獨子早夭,挑選比對,最終選了宋太祖的七世孫趙眘為皇子。在挑選繼承人上,趙構確實眼光獨到,元代史官在編撰《宋史》時,稱讚趙眘是南宋最好的皇帝——“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王宇説,宋孝宗的家國情懷比養父要強,生活簡樸,勤政愛民,也得到士大夫的擁戴。
而舊時的史家尤其稱讚他的孝道,認為“孝宗”的廟號對他而言,當之無愧。據史料記載,孝宗在位時,每月要四次去德壽宮朝見高宗。南宋詞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有過這樣的記載,淳熙十三年(1186年)新春元旦,高宗八十大壽,孝宗排出了534人組成的法駕,浩浩蕩蕩,前去賀壽。“四方萬姓,不遠萬里,快睹盛事。都民垂白之老,喜極有至泣下者。”而宋高宗也顯得很是慈愛,孝宗喝醉了回宮,囑咐隨從好生照顧,看天雨泥濘,也會叫他不要來朝見,夏天炎熱,讓他過來避暑……
20年考古,再現“北內”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宋高宗病故。不到兩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孝宗退位,傳位光宗,也遷到德壽宮居住,把德壽宮主體改名為重華宮。餘下部分之前已改名慈福宮,由宋高宗妻子吳皇后居住。
後來,宋光宗成了南宋的第三個太上皇,但是不肯按慣例搬到德壽宮。繼位的宋寧宗只好先在德壽宮住了一段時間,等大內新宮造好再搬回。
此後,原德壽宮改名慈福宮,由吳皇后居住,原慈福宮則改名壽慈宮,由宋孝宗妻子謝皇后居住。吳皇后在慈福宮去世,謝皇后後來搬回皇宮居住。在南宋滅亡前夕,宋度宗將德壽宮北部改建為道教宮觀宗陽宮,將南部析為民居。
從此,曾經居住過兩個太上皇、兩個皇太后、一個皇帝的盛極一時的“北內”逐漸圮廢。而要重新發現它的遺跡,已經是800多年後的本世紀初。當時遺跡已經掩埋在距地面2.5-4米的地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嘉勵研究員説,不像今人建房會向下挖基礎打樁基,古人習慣在前人的基礎上造房子,所以杭州城的地面從古至今,越墊越高。
在考古隊員進場前,德壽宮遺址只是杭州工具廠廠址。該地塊原計劃在2005年完成拆遷後出讓,建設商品房。但是隨着考古深入,它的價值日益受到杭州的重視,在20餘年間歷經了4次考古發掘。
第一次是2001年9月至12月,杭州市考古所配合望江路拓寬工程開展考古發掘,首度發現了德壽宮的東宮墻、南宮墻和部分宮內建築。第二次是2005年11月至2006年4月,在望江地區的舊城改造過程中,他們對原杭州工具廠地塊進行了發掘,發現德壽宮的西宮墻,以及便門、水渠、水閘、水池、磚鋪路面、柱礎基礎、墻基、大型夯土&基、水井等重要建築遺跡。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徵宇副研究員説:“南、東、西宮墻的發現,為我們判定德壽宮遺址的範圍提供了重要依據。其面積大概有11萬平方米。”
2010年4月至7月的第三次考古又發現夯土基礎、宮殿建築基址及水井、暗溝等。考古工作者由此基本明確了德壽宮遺址中軸線南部殿堂類建築遺跡的大致分佈情況。
2017年4月至2020年初的第四次發掘,囊括了第二、三次發掘的工作區域,發掘面積約7000平方米,又發現了宮殿基址、假山基礎、大型磚砌道路、排水設施和水池駁岸等遺跡。
王徵宇説,第四次發掘確定了最底部的南宋早期遺跡,和分為三期的德壽宮遺址相關遺跡。其中,營造時間最晚的第三期遺跡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留下了中區大型宮殿基址和西區工字殿遺跡及附屬遺跡。這為對外展示提供了依託。此外,遺址還出土了各個時期的器物標本8000余件(組),其中以陶瓷器佔比最高,而瓷器中又以宋代青瓷為大宗。
南宋臨安城的考古工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王徵宇告訴記者,由於臨安城疊壓在現代杭州的地下,幾乎不可能開展主動性考古挖掘,最好的機會就是在基建中跟進。“我們是從一片片區域開始碎片化考古,慢慢拼湊出臨安城全貌的。”
雖然德壽宮遺址有11萬平方米之大,但是能有約7000平方米的考古工地已屬不易。王徵宇的同事施夢以説,這是南宋臨安城考古工作中面積最大的一次,為以後揭示更多的南宋官署遺址乃至皇宮遺址提供了借鑒。而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副局長卓軍也説,德壽宮遺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南宋臨安城考古在同一個遺址點上持續時間最長、發掘面積最大的建築遺址。
用“德壽宮”保護德壽宮
2020年底,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2022年11月正式開放。項目總用地面積約2.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分為重華宮正殿復原陳設展區、南宋歷史文化陳列專題展區、重華宮正殿遺址本體及德壽宮遺址考古成果展區、慈福宮正殿南宋臨安城專題展區、慈福宮及相關苑囿遺址本體展示區。
這是一座形象展現南宋皇家建築風貌的博物館,從外觀看確有“金爵觚棱曉色開”的氣象。為此,卓軍向媒體強調,這座博物館並非“復建”德壽宮,而是在原地以原貌、原尺度來復原展示南宋皇家園林風格,把宋韻風格傳承和保護棚建設結合起來。
“杭州作為南宋都城,長久以來缺乏具有代表性、可供觀瞻的宋韻文化空間。”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專員、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顧問黃滋研究員擔任博物館的總設計師。他説,設計方案一方面在中區遺址保護廳棚上,標識復原展示了一組宮殿建築組群,與遺址柱網進行上下對位,讓觀眾既能依稀看見昔日勝景,又能真實觸摸歲月留痕。另一方面在北區點綴了一組園林景觀,進一步展現南宋園林藝術特徵與審美取向。
對此,王宇也認為,杭州沒有太多大體量的南宋遺跡,即便有遺跡,其類型也很單一,就是佛塔或者石橋。缺乏大體量遺跡,會導致人們對南宋臨安城的理解出現偏差,忘記它是當時南半個中國的首都,集中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先進的文化,維繫了政權的統治。“秦漢有陵墓,隋唐不但有陵墓,還有像龍門石窟這樣的大型遺跡,明清更有故宮,我們需要對南宋有一個物質上的感知。”
但是在建設之初,宋代宮殿並沒有實例可循。黃滋説,設計團隊一方面考察了浙江省內存留的宋代建築和古塔,一方面又依據宋代的古籍古畫,力求復原德壽宮的整體格局。像北宋頒佈、南宋重印的建築規範《營造法式》,內含兩浙名匠喻皓諸多智慧,南宋左丞相周必大的《思陵錄》記載了大量宋高宗史事,南宋遺民的《夢粱錄》回憶了臨安的風貌——這些古籍都被他們反復研讀。
中國古代有一種專用於繪製建築的畫種——界畫。到宋代,界畫出現了以《清明上河圖》為代表的高峰。像《瑞鶴圖》《蓬萊仙館圖》等著名界畫由於準確描繪建築細節,也成為此次復原宋代宮殿風格的參照。黃滋説,像鬥拱、檐口、瓦片的顏色、屋脊上的走獸,各種細節都力求接近宋代原貌。
“對土遺址而言,回填是最好的保護方式。”卓軍説,但對於鏈結過去與未來的德壽宮遺址而言,通過保護展示實現上承優秀傳統、下啟文化創新,才是它帶給世人的最大價值。最終,有4000余平方米最有闡釋價值並具備露明展示條件的遺址進行原址原貌展示。
露明並非是光天化日,遺址本體是在室內保護棚裏展示的。展示區內夏季室溫不高於26攝氏度,冬季氣溫不低於10攝氏度,相對濕度不大於70%,晝夜間相對濕度差不大於5%,光照強度不超過180勒克斯,而國標規定,中小學教室課桌面上的光照度不能低於300勒克斯。
“把遺址全部‘搬’進室內保護棚,就是要減少光線對遺跡的危害,抑制微生物病害。”卓軍介紹説,這座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也是一次探索,即首次在最大範圍內系統保護潮濕環境下的南宋建築園林遺址。除了防治病害外,遺址保護最大的敵人是水。“這裡的地下水位在一米左右,如果不能止水防水,就會變成一個游泳池。”
為此,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在遺址四面圍上了一個長440米、寬70厘米、深達17至18米的高強度混凝土板,形成一道止水帷幕。它把整個遺址包起來,盡可能減少對遺址的擾動,同時起到了隔斷防滲的效果。
“時隔800年,我們首次見到了最大面積露明展示、等級最高、復原研究最充分的南宋皇家建築園林遺址。”卓軍&&,這座博物館是國內首次系統展示南宋歷史文化全貌的場館,首個規模性保護展示南宋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會為未來的南宋皇城遺址綜合保護工程提供經驗參考。
何為宋韻?
德壽宮遺址博物館中區的重華宮正殿是一座陶瓦、木結構、五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築,面闊27.2米,進深17.44米,高11.6米,其規格與《思陵錄》記載完全一致,採用全榫卯結構,不用一根鐵釘。它沒有採用古建築等級最高的廡殿頂,因為宋代建築很少用到,屋頂上覆陶瓦,也因為遺址裏沒有發掘出琉璃瓦。
重華宮展示區布展面積約450平方米,設有兩張禦座,一張居中,一張偏右,模仿了高宗禪位後,與孝宗、文武百官共商國是的重要場景,以及宋代宮廷博古雅玩、茶飲休憩的經典場景。
而在中區一層,博物館設立了南宋歷史文化廳,分為序廳和背海立國、盛世繁華兩個單元。從發展歷史、經濟文化成就、科學技術與對外貿易、文化交流等多個方面展示南宋150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西區的慈福宮正殿則辟為南宋臨安城專題展區,全面介紹南宋臨安城的選址、特色和功能區劃。
在“地下”的中區重華宮正殿遺址本體及德壽宮遺址考古成果展區、西區慈福宮及相關苑囿遺址本體展示區更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觀眾可以沿着玻璃架空棧道,觀賞離腳下還有約1米高差的南宋遺跡:香糕磚、磉墩、柱頂石、水道、水池及池底的木樁……它們看似平淡無奇,卻是貨真價實的宋廷遺物,承載了800年前的絕代風華。
不過,卓軍坦言,土遺址要讓人看懂是一個難題,為此,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的數字化復原展示。重華宮遺址展區採用CAVE空間投影技術,依次指示三個階段的遺址遺跡,還能通過三折屏幕産生超大沉浸視覺效果,讓觀眾置身於宋孝宗為宋高宗賀壽的場景。而在慈福宮遺址展區,投影技術讓原本乾枯的水道遺跡流水潺潺,已經湮沒800年的“小西湖”重現人間。
遺址內一共有11個數字化打卡點,通過3D互動裝置、動態長卷、數字投影、交互AR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等多種方式,科技賦能展示不同時期的德壽宮遺跡和皇家宮殿建築園林風貌,營造出原真性、即時性和沉浸式的觀展效果。
“我們還充分挖掘3000余平方米的空間,展出了龍泉窯青釉六方七管佔景盆、官窯粉青釉鵝頸瓶等宋代文物190余件(組)。”上城區文廣旅體局副局長、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館長施雲姝介紹説,館方通過紀錄片、建築模型、場景再現等各種展覽,力求創新敘事方式和傳播語言,豐富展陳結構和觀展體驗。接下來,博物館還會通過開發文創産品和數字藏品,舉辦臨展和學術研討會,組織雅集、游園會和臨時展覽等各種方式,讓德壽宮遺址真正成為“宋韻文化傳承展示窗口”。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史學大家陳寅恪的名言,如今早已“出圈”,風行一時。那麼,究竟何為宋韻?
長期致力於宋代考古的鄭嘉勵認為,宋韻文化應該包括浩然正氣的愛國主義、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經世致用的浙學思想、放眼天下的海外貿易、典型敦厚的士大夫生活美學、豐富多元的市民生活、奠定後世審美範式的文化藝術、以三大發明為代表的科學技術。
“宋韻文化絕不等同於包羅萬象、良莠並存的兩宋文化。我們理解的宋韻文化,特指兩宋文化中優秀的文明元素、內在精神和傳延至今的文化價值。”浙江省社科院原副院長、浙江大學教授陳野則認為,宋韻文化大致可以包括日常生活領域的物質之韻、生産技術領域的匠心之韻、社會運行領域的秩序之韻、發現發明領域的智識之韻、學術思想領域的思辨之韻、文學藝術領域的審美之韻,等等。它們呈現為思想、制度、經濟、百姓生活、社會、文學、藝術、建築、宗教、科技等多種形態。這些具有文化創造價值和歷史進步意義的文明成就,匯聚成兩宋文化精華之所在,凝聚為一個時代的獨特氣質和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