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沃爾瑪中國朱曉靜:穿越周期,在不確定中創造確定

2022-12-01 16:50:23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11月28日,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舉辦的“CCFA新消費論壇——2022中國零售領袖峰會”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行,本次大會主題為“堅定信心,韌性增長”。

  沃爾瑪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朱曉靜女士出席會議,並發表題為《穿越周期:在不確定中創造確定》的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內容摘編——

  去年的年會在上海,我分享的內容是:我們已進入一個新的零售發展周期,從增量市場進入到以存量市場為主,零售企業的核心制勝能力也從規模擴張能力轉為獲客與留客能力,企業需要堅持長期主義,做難而正確的事。當時這個觀點,和裴亮會長提出的“從外延式擴張轉入內涵式發展”不謀而合。

  今年七月,CCFA在深圳舉辦中國國際零售創新大會,當時我的分享內容是:在不確定性中,我們要回歸零售的本質,也就是提升商品力、提升供應鏈整體效率,為顧客和會員持續地創造價值。我們認為要走“難而正確的路”,這條路之所以“難”,不在於難以想到,而在於難以做到,並且是持續地每年、每月、每天、每個小時去做到,是“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在《寫給管理者的睡前故事》中談及“時代變革”時,有一段有趣的文字:“當一位CEO坐在筆記本電腦前準備一篇發言稿時,電腦會自動打出這些字:‘我們生活在大變革時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過去50年裏,幾乎每篇演講都以這句話開頭。這點從來沒變”。所以,變化是唯一的永恒。

  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再難的市場,也有增長的空間和機會。

  “周期波動”有如四季變化,是市場經濟逃不掉的規律。寒冷的冬天的確有挑戰,在經濟下行周期,有的企業甚至行業領先企業也會削弱、迷失甚至出局。有些企業的第一反應,是要確保熬過冬天活下來。但中國傳統認為,冬至一陽生,陰極、陽起、萬物生。冬天有孕育一切的基礎,往往是新的開始。商業領域,很多卓越的公司都是在市場下行的時候抓住機會發展壯大的,並且要穿越好幾個經濟周期,才能真正確立其歷史地位,驗證他們安身立命的準則的含金量。這其中,不斷經受過考驗的公司之一就是沃爾瑪。沃爾瑪是從美國小鎮起家的,它一家小店起家發展到今天,經歷了至少8次大的經濟衰退的洗禮。

  有兩組數據:一組是行業平均增速。在20世紀70到80年代大部分時間裏,受經濟衰退影響,美國零售行業的平均增速只有2%,同一時期沃爾瑪有38%的逆勢增長。到1990年,沃爾瑪也正是延續了這樣的勢頭,成為美國第一大零售商。

  另一組數據是門店的新增數量。沃爾瑪花18年時間,穩健地把開店數量提升到276家。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曾經回憶説,人們想到沃爾瑪總是有這樣一種印象:它是一個憑空設想出來的東西,然後在一夜之間取得了成功。其實沃爾瑪和所有的成功一樣,只不過準備了很長時間。後來,從276家發展到後來接近2000家的過程中,沃爾瑪又大致經受了三次市場衰退的考驗。

  説起經濟衰退,沃爾頓先生在1991年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有人問我對於經濟衰退的看法。我想了想,決定不要參與其中”。從1991年到1994年,美國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幾乎同一時期,沃爾瑪逆市而上,大力投資於科技與供應鏈建設,市值增長近三倍。

  下行和放緩的市場,同樣有巨大的機會。這種巨大的機會,恰恰來自市場的巨幅變化。在經濟下行周期,消費者行為改變、心理改變,産生了創新的空間,創造了企業彎道超車、加速發展的機會。

  沃爾瑪起家時,也面臨一個大的變化。當時,許多在小鎮成長起來的美國人,在從二戰戰場回來後,涌向了工作機會更多的城市,小鎮的商業開始衰落。但小鎮顧客和他們那些搬到大城市去的朋友一樣,也想買到好的商品,希望得到好的價格。這種需求被當時的零售主流忽視了,因為當時的零售行業有一個思維定勢,認為人口小於五萬的鎮子不足以支撐一家大型一站式零售業態。

  但沃爾頓先生嗅到了機會。他於1962年創立了第一家沃爾瑪,也第一次打出了“天天低價”的廣告語。為什麼是“天天低價”?沃爾頓先生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幫顧客也就是小鎮居民省錢。

  幫顧客省錢,並不是讓他們購買更低廉和劣質的商品,而是能夠有機會享受和富人一樣的商品和服務。也就是,同樣的品質,更低的價格,而這後來也成為了沃爾瑪的使命——省錢、省心、好生活(Save money,live better)。“天天低價”對於沃爾瑪來説,並非只是一句促銷口號,而是對消費者的價值承諾。當顧客想到沃爾瑪時,他們能夠非常確定,自己不可能在別的任何地方找到更低的價格,而且他們不喜歡的話可以拿回來退換。

  回到當下的中國市場。經過現代商業這三十年的發展,中國零售市場規模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中國是當之無愧的零售大市場。但是,無論在商品力、品類管理、自有品牌力等方面,還是在減少層層流通環節上的損耗方面,都存在大量潛力空間。在渠道方面,中國的數字化、電商等領域全球領先,但真正的線下線上融合、一體化全渠道方面,目前尚未産生真正成熟的模式。

  但是,回顧現代企業發展史,我們會看到,實現跨越周期的持續發展,成功的根源往往來自內部而非外部。在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專注於企業內功的建設,也就是人才、組織、企業文化與價值觀。

  商業模式各有選擇,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組織架構也各有選擇。但關鍵是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人才組織等要素,一定要與商業定位、商業模式全面深度匹配,並且堅定地、不折不扣地執行,帶動團隊的思維、工作模式、績效考核、組織文化的更新迭代,並且確保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性的變化。這其中,內功的打造,最主要的因素是企業管理者和團隊的自律,也就是中國人常説的“心性”。

  我想分享一個“每天前進20英里”的故事——

  從美國西海岸的聖地亞哥到美國東北部邊境緬因州,這基本上是美國大陸上的最長距離,大約為3000英里。這段路程的地貌十分複雜,而且經常會遭遇天氣變化。如果要徒步走完這段路程,最佳方案是什麼?

  美國商業作家吉姆·柯林斯在一個春天組織了三批人進行了這個試驗,實驗要求到達終點就是勝利。

  第一組選擇在好天氣時快速行進,一天徒步40至50英里,壞天氣不行進;第二組隊員信心滿滿,出發就很有激情,每天行進50至60英里,看似三個月就能到達終點;第三組選擇每天行進20英里,天氣惡劣時他們要走20英里,天氣晴朗他們也只行進20英里。

  五個月後,第三組出人意料地先到達了終點。原因很簡單,第一組容易被好天氣誘惑,被壞天氣干擾,無法堅定地執行計劃;第二組很有信心,但急於求成,後來漸漸松懈下來,便失去了鬥志;而第三種旅客不論天氣好壞、路途泥濘,內心總是能保持良好的自律,他們有明確的規劃和嚴格的執行,不被干擾和誘惑,每天堅持二十英里,最終走完全程抵達目的地。

  吉姆·柯林斯最終得出結論:執行一項任務,有明確規劃,嚴格執行,保持自律不被誘惑,就會成功。

  “20英里法則”就是自律法則:始終恪守上限和下限,無論順境、逆境始終保持一個節奏。困難時期咬牙堅持每天前進20英里,不會因為天氣惡劣而蜷縮不前,也就是要把基礎的事做到、做好;順風期也不得意忘形,不會因為風和日麗而走過多的里程,也就是不追求過度的、透支的數據增長。

  保持這樣的節奏,讓我們有確定的聚焦點,這對動蕩市場周期的企業增長和管理尤為重要。因為只有接受不確定性是市場常態、變化是恒常,在不確定性中建立確定,才會為團隊創造安全感。歸根結底,確定性和安全感是自己給的,也只有自己才能給。

責任編輯: 薛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