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説浙江“衣被天下”?這個論壇給你答案
從5000多年前在桑林中發現蠶,到馴養家蠶,再到栽桑養蠶、傳承編織技術,絲織業凝結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其中,浙江這一筆,筆墨濃厚。
比如,位於湖州的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多種以桑蠶絲為原料的織物。這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最早的絲綢産品,距今已有4400年至4200年。
絲綢,見證了東方文明走向世界的夢想,對中華文化的傳播産生了重要影響。
綿延數千年,跨越上萬里。為什麼説浙江“衣被天下”?浙江又為何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發地?在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與絲有關的新老故事呢?
一
中國是世界絲綢的發源地。數千年來,中國絲綢因其獨有的魅力、絢麗的色彩、濃郁的文化內涵,與中華文明相伴相生。
絲綢,是絲綢之路的主角。絲綢産品及其生産技術和藝術成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內容被傳播到世界各地,為東西方文明互鑒作出卓越貢獻。
一問世,絲綢便被視為珍品。春秋戰國、秦漢時期,蠶桑絲綢技術猛進,出現了用腳控制織機開口的踏板織機、用專門程序控制經線提升的提花機。
春秋時期的浙江,大部分地區屬於越國。越王勾踐採納范蠡建議,以“獎勵農桑”富國,“省賦斂,勸農桑”。之後的會稽郡出現帛、絲、紗、縠等絲織品,“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戰國時期的菱紋羅殘片,出土於浙江安吉五福村楚墓 圖源:中國絲綢博物館
西漢武帝時張騫“鑿空”西域,基本貫穿了中原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的交通,橫亙歐亞大陸的絲綢貿易通道開始形成。因為地緣相近,絲綢之路起初的重點在北方,但與南方&&甚密。
到唐、宋時期,連年戰亂、氣候變化導致北方絲綢産銷萎縮,長江中下游地區則成為重心。宋元統治者實施“農商並重”和開放的海洋政策,海上絲綢之路開始取代陸路。其間,浙江是重要的出發地,杭州成為絲綢生産、貿易和信息中心,“絲綢之府”美名傳天下。
集中在蘇南、浙北的江南絲綢業,在明、清達到極盛,民間商貿作為主力,漂洋過海遠銷。在浙江,以手工業為主的家庭小綢坊充盈大街小巷,貨至千金的商賈也屢見不鮮。
這其中,産自湖州南潯的“輯裏湖絲”堪稱絲中極品,聞名海內外。當地興起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為代表的絲商群體,留下了懿德堂、尊德堂、小蓮莊等氣勢恢宏、中西合璧的豪門建築。
其時,大量精美的中國絲綢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直接輸往歐洲、美洲。這也是18世紀歐洲掀起“中國熱”的重要因素之一。
隋唐大運河、草原絲綢之路、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綿延數千年、跨越上萬里的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紐帶,為人類歷史譜寫了燦爛篇章。
絲綢之路地圖 圖源:中國絲綢博物館
二
歷史的發展是連續的過程。
太湖邊興起的蘇州府震澤鎮、盛澤鎮,湖州府南潯鎮、菱湖鎮,嘉興府石門鎮、濮院鎮,杭州府塘棲鎮、臨平鎮等絲綢市鎮,有的鎮可能換了名字,但整個地區,“衣被天下”的名聲依舊。
今天,攤開浙江省地圖,我們能十分清晰地找到其中的發展脈絡。
像是湖州的織造,嘉興的經編、化纖、毛衫,杭州的絲綢、化纖,紹興的印染、市場、染化料,寧波的服裝,台州的産業用布,金華的無縫針織、牛仔褲、針紡……這些地方都是浙江紡織産業重鎮。
湖州一家紡織企業車間
不同的是,古代是絲,今天是布。從絲到布,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
在現當代,隨着編織、印染、縫紉等技藝進步,棉、麻、絨、皮革、化纖等服裝原材料迭代革新,伴隨着市場需求的變化,紡織面料逐步替代絲綢,成為絲綢之路貿易的主流産品。
之所以説浙江“衣被天下”,是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服裝製造商,而浙江的現代紡織産業位居全國首位,擁有最完整的産業鏈。
有這麼兩組數據足以證明:目前,這裡化纖産量佔全國近一半,印染布産量佔全國一半以上;2021年,浙江省紡織和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10003億元、營業收入10716億元。
如果把前文提及的這些地方圈成一個圈,處在物理中心的大約就是紹興柯橋。柯橋人文底蘊深厚,比如,《蘭亭集序》裏的蘭亭,就在今天的柯橋。但柯橋還有另一面——
這是一座“國際紡都”:是亞洲最大的布匹專業市場所在地,世界最大的紡織貿易集聚地,全球近1/4紡織産品在此交易,遠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92年,“紹興輕紡市場”更名為“中國輕紡城”,成為全國首個冠以“中國”的輕紡專業市場。30年來,從搖着船櫓的“水上布市”,到大膽開闢“馬路市場”,再到建設“國際紡都”,柯橋就憑着“一塊布”,闖出了全球影響力。
很難想象,30多年前,200多戶布商,陸陸續續來到柯橋水上河邊布街經商賣布的場景。幾百米長的河道邊,商販兜售布匹,買家從四處雲集至此,狹長的“水街”興盛了起來,一條專業布街就這樣悄然誕生,成了中國輕紡市場的雛形。
中國輕紡城
三
從絲到布,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技藝仍在不斷精進,不斷“出圈”。
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浙江不斷推動企業走出去,主動接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續寫着“衣被天下”的新時代故事。
原本被很多人視為“古老産業”“傳統産業”“夕陽産業”的絲織、紡織,在浙江有了新變化。憑藉科技、管理、設計等加速變革,絲織、紡織近些年開始轉向“先進製造業”,為産業發展注入動力。
以柯橋為例,今年前三季度,當地外貿出口966.7億元,同比增長25.9%。其中面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出口562.23億元,同比增長28.2%,出口國家的數量在高位上進一步增加。
因為一塊塊“布”,海外客商雲集於此;又因這座城,外商找到了“家”的感覺。2014年,印度布商Bobby來到中國,“因為有一筆關於布的生意,我來到了柯橋。”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Bobby回憶説,“在這裡什麼布都能買到,而且物美價廉。”更讓他沒想到的是,此後他便在浙江紹興柯橋扎了根,並且有了中國媳婦和兩個混血寶寶。
産業的興盛,人氣的興旺,靠的正是浙江人的精益求精、銳意進取。
柯橋今天的這片天地,就是靠腳步與韌勁闖出來的。中國加入WTO以後,柯橋外貿從非洲拓展到歐美,大批布商積極跑展會、找客戶,開啟“二次創業”。“拎包就走”成了他們的職業習慣與日常。“商場的安全感,永遠在市場一線。”一位柯橋企業家曾這樣説。
這背後,更是對絲綢文化、布藝文化傳承弘揚的不懈追求。更好地發掘浙江絲綢歷史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國絲綢博物館主辦的第五屆國絲漢服節活動現場
千年絲路熠熠生輝,古道新程碩果纍纍。
在當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新國貨崛起、網絡直播興起等機遇下,擁有厚重歷史和豐富文化的浙江絲綢,正站在“漢服”“旗袍”等經典崛起的風口之上,匯聚着各界的目光。
11月15日-16日,2022新絲路故事匯·柯橋論壇舉行,論壇邀請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多位參與者、建設者、研究者和傳播者交流研討,就“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共享‘一帶一路’機遇”主題,碰撞思想的火花。
發展空間越發廣闊的浙江大紡織業,當前正面臨轉型升級新課題:攀登價值鏈上游的同時,也肩負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使命。
不斷煥新的浙江絲綢文化,也正沿着“一帶一路”,演繹着聯通世界、“衣被天下”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