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5版

長江流域珍稀物種頻現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2022-11-14 12:45:1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5版

  浩蕩長江,潤澤萬千生靈;萬物生息,盡顯安瀾風光。

  面帶微笑的江豚、徜徉濕地的麋鹿、騰空跳躍的神農架金絲猴……它們是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其生存狀況直觀反映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情況。

  近年來,在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全面推進下,長江湖北段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一度瀕危的珍稀物種再次歸來。

  極目楚天,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卷徐徐展開。

“水中國寶”微笑歸來

  中午時分,在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天鵝洲保護區”),江豚飼養員丁澤良手提一桶小魚,準時為網箱養殖的幼年江豚喂食。調皮的江豚猛地一下從水裏探出頭來,一口順走丁澤良手裏的刁子魚。

  被稱為“微笑天使”的江豚,是長江健康狀況的“晴雨表”。其性格活潑、好動,近年來在長江湖北段頻頻現身,躍水嬉戲。

  痛憶過往,圍墾建壩、過度捕撈等粗放型發展模式曾嚴重損壞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使江豚種群陷入瀕危的狀況。

  為保護江豚,中國系統實施遷地保護、人工繁育、就地保護三大策略,最大限度留住“水中國寶”。地處長江荊江段的天鵝洲保護區是中國最早開展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的保護區之一,水域寬廣、餌料豐富,為江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地。上岸漁民丁澤良多年來與江豚為伴,主要負責天鵝洲保護區幼豚喂養、野化培訓等工作。

  天鵝洲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徐春永介紹,“隨着各項工作有序推進,近年來,保護區的江豚種群數已達到近百頭,每年增長率約8%。2014年至今,保護區累計向省內外江豚保護場所輸出江豚24頭,成為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種源輸出的重要基地。”

  不僅是在天鵝洲保護區,隨着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全面推進,長江禁漁、碼頭治理、排污整治等系列行動不斷取得成效,長江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態文明理念漸入人心,江豚全面回歸指日可待。

  日前,由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的2022年長江江豚科考初步觀測結果顯示,長江江豚自然種群較2017年的1012頭有所恢復,母子豚的數量顯著增加。一些過去的分佈空白區也出現了江豚的身影,預示未來種群可能有較大恢復。

長江之畔又聞鹿鳴

  深秋時節,長江之畔,成群麋鹿徜徉濕地、逐水奔騰。這是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石首麋鹿保護區”)的麋鹿野生種群,約2500頭。

  麋鹿,面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俗稱“四不像”,喜好沼澤濕地環境,以嫩草為食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

  麋鹿自古以來多記載於古籍,《墨子·公輸》載:“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但受捕獵、戰亂、災害等影響,麋鹿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到20世紀初期,麋鹿在中國原生地滅絕,世界上僅存18頭麋鹿出現在英國。

  為迎接麋鹿回家,中國分別在北京、湖北、江蘇設立三大麋鹿保護區,開展麋鹿引種保護工作。成立於1991年的石首麋鹿保護區,與天鵝洲保護區為鄰,臨近長江、牧草豐富,濕地系統完整,適宜麋鹿生存。

  石首麋鹿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溫華軍介紹,20世紀90年代,該保護區分兩次引進64頭麋鹿,開始麋鹿重回原生地的野化訓練、恢復野生種群等探索。

  近年來,石首麋鹿保護區採用無人機、紅外相機等先進技術,不斷加強對麋鹿的監測和保護。“不僅能夠及時了解麋鹿的生活習性、活動規律、環境需求和種群變化等信息,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也盡在掌握。”溫華軍説。

  30年間,石首麋鹿保護區麋鹿從最初引進的64頭髮展到2500余頭,形成了4個小種群,遍佈長江荊江河段兩省九縣(市),且全部實現了自然繁衍,恢復了野生習性。

  隨着長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近年來,石首麋鹿保護區記錄到國家一、二級保護物種56種,先後出現了黑鸛、白枕鶴、獐等珍稀瀕危動物,且數量不斷增加。

深山“精靈”與人為伴

  鄂西2200米海拔處,山清水秀、綠樹成蔭。清晨,陽光如金絲般穿過茂密的樹林,萬物從睡夢中甦醒。

  “噫……噫……”黃天鵬一大早就鑽進神農架林區,他習慣性地向遠處呼喊。緊接着,幾處枝葉擺動,兩隻金色的“小精靈”從高處躥跳過來,如朋友般與黃天鵬打招呼。

  黃天鵬是神農架國家公園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負責人。他介紹,神農架金絲猴屬於川金絲猴湖北亞種,自古生活在長江流域,是中國特有的靈長類物種。但受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初期,神農架普查判斷只剩下500多只金絲猴。

  “作為中國的珍稀物種,神農架金絲猴在物種進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保護好神農架金絲猴種群對保護整個川金絲猴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黃天鵬説。

  2005年,神農架林區成立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後啟動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項目。經過系統科學的研究,研究基地逐步建立起神農架金絲猴的疾病與預防控制體系、人工繁育體系、環境適應力評價體系,並掌握了神農架金絲猴的遺傳多樣性。通過生物廊道的建設,神農架金絲猴種群數量得以恢復。

  據介紹,截至今年7月,神農架金絲猴數量達到1483隻,種群從8個增至10個,棲息地面積從210平方公里增至354平方公里,呈現出整體數量增加、種群數量增加和棲息地面積增加的“三增”現象。

  “神農架金絲猴以前並不與人類‘往來’,甚至對人類充滿戒備,想要觀察金絲猴,就得躲在幾公里外用望遠鏡觀察。”黃天鵬説。如今,神農架金絲猴與人類已建立起深厚友誼。在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前來研學的科研人員和中小學生可與金絲猴握手互動。這樣的和諧畫面,已成為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取得實質性成效的生動寫照。

(記者田中全、萬芃琦、王天宇)新華社武漢電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