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在江淮大地尋訪永不消逝的電波

2022-11-11 13:02:2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新華社記者宋軍的記者證。

▲淮南礦區記者組合影。 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劉菁、陳諾、陳尚營、劉曉宇、曹嘉玥

  長江之濱,昔日《新華電訊》的印刷廠變身城市書房;

  淮河之畔,當年記錄烽火的編輯部蒸騰着祥和的“煙火”;

  大別山深處,新華社分社舊址上響起瑯瑯讀書聲。

  新華社,因黨而生,為人民而立,隨時代而興,忠實記錄偉大征程,忠誠鐫刻偉大精神。

  第23個中國記者節前夕,新華社安徽分社的記者們深入江淮大地,找尋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新華社分支機構的紅色“足跡”,採擷前輩在風雲激蕩歲月中英勇奮鬥的新華星光。

黨旗在哪,分(支)社就建在哪

  從農舍、馬背、窯洞一路走來,新華社堅定不移跟黨走。在江淮大地尋訪過程中,我們發現,雖歷經歲月變遷,不少機構舊址早已無處可尋,但只要找到當年的革命部隊或者根據地黨委所在地,在其不遠處就能找到新華社分(支)社的蹤跡。

  1942年夏秋到1943年初春短短半年時間,新華社已經在安徽境內3塊抗日根據地分別建立起分(支)社機構。窮鄉僻壤的山坳、荒草叢生的湖邊……革命部隊走到哪,分(支)社便建在哪,常常沒有固定住所,遇到敵人掃蕩就要搬家。

  新華社淮北支社就是其中之一,它與新四軍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創辦的油印報紙《拂曉報》合署辦公,報社記者兼任支社記者。如今在安徽省宿州市的《拂曉報》社史館中,一整面墻記錄了新華社與《拂曉報》共同戰鬥的盛況。

  一篇回憶錄裏記載,就在支社成立之初,日偽軍對根據地發動殘酷的大掃蕩。整整33天,這個新聞陣地幾乎建在了洪澤湖上。記者們喬裝成漁民,登上木船,堅持發布戰地快報。一部專門抄收延安新華社總社電訊稿的電台、一台舊式印刷機,是大夥兒的寶貝。印刷機沉重,於是大家把它卸開,每人扛一個部件,隨時轉移。

  1947年8月底,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實現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偉大歷史轉折。11月,中共皖西區黨委在大別山腹地——安慶市岳西縣正式成立,同月同地建立的還有新華社皖西分社。

  我們按圖索驥,當年皖西分社所在的岳西縣騰雲廟儲家花屋早已不復存在,如今舊址之上是一所中心學校。唯有操場上的一塊石碑,記錄着當年新華社隨軍記者方德和戰友們激情燃燒的歲月,也見證了無數大山裏的娃娃走出深山,擁抱世界。

  前線在哪,新華社就在哪。淮海戰役中,新華社專門成立了支前支社,這個“扁擔上的支社”由10名左右的記者組成,自帶電台,挑着扁擔背包步行,跟隨一支由民工推着獨輪車運送軍糧的支前隊伍趕赴淮海戰場,行程超過350公里。渡江戰役中,新華社前線記者隨部隊的突擊船、先鋒船行動,克服種種艱難險阻采寫新聞,及時報道渡江進展。

  在安徽蕪湖,為了尋找蕪湖支社所在地,我們行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頭、熙來攘往的小區。中山路是市中心的一條繁華街道,據家住這裡的一位老街坊回憶:“在蕪湖解放的那陣子,新華社搬過好多次地方。”

  中山路是史料中記載的蕪湖支社所在地之一。而離此不遠的薪市街如今被打造成蕪湖古城最亮眼的街區,一棟灰墻黛瓦的三層小洋樓坐落其間。

  薪市街12號,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百年老宅,據傳是由當年在蕪湖海關工作的外籍員工建造,曾用作清末官府,一度還被日寇佔領。蕪湖解放後,這裡成為新華社的一個臨時辦公地點,《新華電訊》——人民政權成立後在蕪湖創辦的第一份紅色報紙就在此印刷和發行。

  長期從事報業史研究的《蕪湖日報》記者郭青回憶,他當年在採訪薪市街的老百姓時得知,這幢老宅常常在晚上傳來印刷機的轟鳴聲,飄出油墨香,第二天一早,《新華電訊》便源源不斷從這裡發向大街小巷。

  這抹油墨香,延綿不絕。如今老宅被修舊如舊,成為當地第一家民營的城市書房,憑欄遠眺,一座城市的天際線正隨着高樓大廈的林立,不斷被刷新。

既是扛槍的戰士,也是提筆的先鋒

  尋訪中,我們總能在不經意間與前輩穿越時空“見面”:或是儒雅的書生,或是壯烈的革命者,或是開荒種地的農人,或是扛槍的戰士,無論曾經什麼模樣,始終一片丹心獻給黨、一腔熱血赴忠誠。

  1942年夏,新華社皖江分社正式成立,分社設在皖江區黨委機關報《大江報》內,與報社兩塊牌子一個機構,分社社長由報社總編輯舒文兼任。照片中,這位社長身着軍裝、頭戴軍帽,面向鏡頭,一臉剛毅。

  1943年3月,日軍調集兵力奔襲皖江中心區,分社臨時轉移,留下舒文等15位同志在原地觀察敵情。他們與群眾一道在巢南山區與敵人兜圈子,並利用黑夜狂風暴雨之機,相繼突破了敵人的包圍圈,並陸續集合到附近的村莊隱蔽,繼續編印延安新華社總社發來的電訊稿。

  敵後從事黨的新聞工作何其難也!人員不足,學生、知識分子冒險穿越封鎖線來分社工作;物資匱乏,就靠着敵佔區的小商販“螞蟻搬家”式地從外地悄悄運到根據地。

  舒文之子舒燕平曾撰文回憶,父親和同事們全天候工作,“總要堅持到戰鬥打到跟前時才停刊幾天,一旦戰鬥結束,就立即恢復出報……要是報紙不出版,群眾就知道要打仗了;報紙一出版,人心就安定了。”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淮海戰役總前委們唯一一張闔影底片陳列於此。我們在安徽省宿州市蕭縣丁裏鎮蔡洼村的淮海戰役總前委會議暨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再次看到這張照片。照片拍攝者是新華社記者陸仁生。

  陸仁生的兒子陸開蒂曾經回憶,當時中央成立了以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等領導人組成的淮海戰役總前委。一天下午,父親得到消息,幾位領導人要在華東野戰軍指揮部所在地的蕭縣蔡洼村開會。“父親説,當時他立刻趕到蔡洼村等候,看到鄧小平等領導人走進會場,他心定了下來,就靜靜地在會場外守候。”陸開蒂説,會議休息時,大家提議拍一張照,背景就在指揮部的屋前石榴樹旁,陸仁生用着從敵人手中繳獲的相機按下快門,記錄了這個歷史的瞬間。後來他跟隨解放軍南下,還拍攝了“解放上海”等其他著名歷史照片。

  我們找到這樣一張記者證,標有記者籍貫、年齡等個人信息,它的主人叫宋軍,當年25歲,是淮南三支社的記者。

  抗戰時期,他們就是懷揣着這樣的記者證,通過日寇封鎖線,冒着隨時犧牲的危險,採訪“火線新聞”。白天隨部隊行軍,晚上在煤油燈下筆耕,宋軍曾經回憶,“那時很苦,苦的情景終生難忘。但我們都不覺得苦,一心想的是完成任務,發了很多的稿子,感到非常快樂。”

  新華社皖北分社淮南礦區記者組——少有的一支活躍在真正意義上“地下”的新聞隊伍。1949年起,他們深入礦區採訪,對礦區工人恢復生産支援前線,建設礦區以及工人的生活、婚姻、礦區的新貌等作了極為系統和全面地反映。

  在淮北前線活躍的新華社記者戴邦曾經收集了一本群眾語匯,記錄精彩的“莊稼話”。他説,人民新聞工作者是人民的公僕。“人民新聞工作者和人民朝夕相處,一起上冬學,一起組織農會、減租減息,一起報名參軍、反掃蕩,一起下湖割葦子、開荒種地,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個草鋪,真是生死與共,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一篇篇“新華社電”,忠實記錄江淮烽火

  “新華社筆下有雷聲”“一支筆勝過兩千支毛瑟槍”……尋訪中,我們常聽到老戰士如此感嘆。是什麼樣的如椽巨筆有此力量?我們順着歷史長河,尋找起那些閃光文字。

  ——“新華社電”見證江淮大地上一次又一次的勝利。1931年11月7日,21歲的發報員劉寅在江西瑞金用繳獲的無線電台發出“一蘇大”召開的電訊。4個月後,《紅色中華》報就記錄了千里之外“紅軍四軍團連佔安徽蘇埠青山”的消息,副標題中寫道“六安縣城即日可下”,何等豪邁自信!

  抗日先遣隊發展到安徽、抗日先遣隊又擊潰皖敵一營、我軍配合遊擊隊拔除敵偽據點,摧毀偽政權,建立抗日政權……抗戰時期,新華社在安徽發出一篇篇前線新聞,傳遞出江淮兒女的覺醒和吶喊,“沿途群眾非常歡迎,所向無敵”“安徽敵人現在手忙腳亂,大起驚惶”。

  歷史的指針指向1945年8月,“新華社延安9日電”播發了毛澤東同志的聲明,號召一切抗日力量“為奪取最後勝利而鬥爭”。

  此後,面對國民黨在抗戰勝利後挑起的全面內戰,中國共産黨領導軍民浴血奮戰,奪取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摧枯拉朽之勢在報道的字裏行間體現得淋漓盡致:陳粟大軍馳騁豫東皖北連克阜陽等十一城,淮海我軍乘勝進軍江淮地區,解放大軍遍佈安徽全境,挺進江淮我軍全線逼近長江……

  “從各個港口涌出了無數只(支)大小船隻。它們立即散佈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飛駛而去。”在渡江戰役最先打響的安徽戰場,目睹萬船齊發的壯觀場面,新華社記者閻吾感到熱血沸騰。

  當南岸傳來登陸信號時,閻吾衝出戰壕,登上突擊船到達南岸,點燃半截蠟燭頭,開始寫這篇新聞報道。《我軍橫渡長江情景》的全部內容為閻吾親歷。這篇語言樸實無華,內容充實生動,情感充沛、鼓舞士氣的電訊於1949年4月23日由新華社發出後,迅速傳遍大江南北。

  ——“新華社電”記錄激情燃燒的革命故事。1941年11月5日,新華社稿件報道了“狼牙山五壯士”。“‘只有一條路——’接着是低啞的語聲:‘咱們跳崖!’……葛振林響應了他的黨小組長的號召:‘咱們堅決抗日到底,為了保衛邊區,咱們死也是光榮的!’……寂寞的夕陽灑在血的山坡上。”尋訪中,我們意外得知,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新華社皖南分社負責人錢丹輝也曾參與挖掘報道。

  錢丹輝是記者,也是一位詩人,曾擔任新華社冀熱察分社社長。聽説“五壯士”中的宋學義和葛振林獲救後,當時身為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宣傳幹事的錢丹輝趕赴醫院,採訪兩位英雄,並連夜返回,含淚完成一篇800余字的採訪稿,英雄的事跡得以傳開。

  1949年2月,對堅持大別山地區鬥爭的解放軍,新華社稿件寫道:“每個戰士和工作人員為了不增加人民的負擔,在頻繁的戰爭中,刻苦地把大衣改成小衣、長褲改成短褲,拿剪下的布片,自己動手來做當時最需要的鞋子。隨即在各個連隊裏出現了許多打草鞋的能手,並創造出了雙底草鞋。”

  ——“新華社電”字裏行間,我們看到一個始終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的黨。皖南解放後,“人民解放軍完整地接管了安徽南部的名勝黃山,並予以保護。”皖北水災後,“宿縣專署已撥發糧食百餘萬斤,並將泗洪、宿縣所存的綠豆五十多萬斤,換給缺種籽(子)的農民,同時發動未受災區群眾運種籽(子)到災區去賣,以解決災民的糧種困難,增加群眾生産自救的信心。”

  新華社1948年5月3日電曾記錄大別山的一件軍民小事:住在金寨縣的解放軍看到當地群眾燒柴困難,於是紛紛上山去拾柴割野草。“每天早晨和傍晚,山坡上都是拾柴的戰士。”晚上臨出發前還打着火把給老百姓的水缸挑滿。

  軍民一心築成銅墻鐵壁。淮海戰役中,新華社支前支社發表的通訊《糧食接收總站》生動地描寫了各方支前民工源源不斷地把軍糧送到接收總站的熱烈場面,與單靠空投糧食的敵軍部隊形成鮮明對比。

  1949年5月1日,“新華社電”記錄了江淮人民踴躍支援大軍過江的盛況,“六合縣人民在繳糧中提出‘人息碾不息’的口號,並將城區十家碾米廠全部動員開工,二十天中即繳糧四萬石,並碾好送給人民解放軍。含山縣東林區民工在修築橋梁時,正當大雨,民工們全身淋濕,眼睛都睜不開,但仍堅持着工作,在一晝夜中修築了五座大橋(計三十八孔)。”民工們向家鄉父老保證:“解放軍打到哪,我們堅決支援到哪。”

  字裏行間,我們看到共産黨人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新華社發自皖南前線的報道中,我們讀到一首指戰員們乘勝追擊時的戰歌:“風吹紅旗嘩啦啦響,解放大軍像海浪,千軍萬馬向前進,要把全國都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主席,今日在新中國首都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華社北京1949年10月1日電見證了開國大典這一偉大歷史時刻。

  當天,遠在安徽阜陽的新華社江淮分社阜陽支社電台報房,報務員朱崇黎和同事們守在唯一一部發報機旁,連着一個小喇叭,側耳靜聽典禮實況,激動得熱淚盈眶。多年來,他背着步槍和電台,輾轉於安徽多個新華社分(支)社,“從新華社延安電到新華社陜北電,終於接收到新華社北京電的電頭!”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新華社電”是永不消逝的電波,是朱崇黎這輩子永不磨滅的記憶,更是新華人永不松懈的追求。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