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矢志空天報國,這所高校築夢蒼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天空之鏡”景觀。(北航供圖)
1952年,為適應國家重大需求,北京航空學院在京成立,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就此誕生。1988年,學校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下稱北航)。
2022年,北航迎來建校70周年。一路走來,北航矢志空天報國,始終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在高端通用芯片、大型飛機、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專項中貢獻科技力量。
70年來,這所高校培養了25萬餘名畢業生,走出89位兩院院士。至今,每年仍有超過一半的博士畢業生,以及三分之一的碩士畢業生選擇投身國防系統就業。
為國而生,與國同行。七秩四季輪轉,北航逐夢空天,築夢蒼穹。
生於國家急需之時
肩負空天報國使命
經過北京市海淀區高校雲集的學院路,學知橋西北側一塊刻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門牌石格外顯眼。陽光輝耀下,藍色字體與無垠碧空相映成趣,述説着這所高校70年不變的空天報國內核。
北航,發端於國家急需之時。
新中國成立之初,工業基礎薄弱,剛剛起步的航空工業從修理向製造過渡。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國家加速建設航空工業的需求愈加緊迫,“急需辦一所航空大學”輸送大批高水平航空工程師。
1952年,來自清華大學、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四川大學、廈門大學、雲南大學、華北大學工學院、西南工業專科學校等8所大學的航空係,合併組建為北京航空工業學院,後正式命名為北京航空學院。新中國航空航天高等教育翻開新的篇章。
“學校成立初期沒有校舍,師生們分散借居在清華、北京工業學院等地。校園基本建設勢在必行。”北航校史館講解人員張博飛説。
一本本褶皺滿身、灰漬斑駁的書本,在北航校史館裏講述着學校初創之時的艱苦歲月。北航1952級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懋章回憶説,最初沒有教室,學生們就在工棚裏上課,在路燈下捧着這些書讀,課餘時間還自覺參加義務勞動,與工人一起搬磚修路建樓。
初期的艱辛無法阻擋師生衝頂雲霄的熱忱。1958年,北航僅有飛機設計、飛機工藝、發動機原理、發動機工藝四個教研室,但校園裏已醞釀出建造輕型客機的想法。“1958年畢業生的畢業設計,就是要造這架飛機。”現已退休的北航老教授馮宗律當時作為指導教師,參與了飛機的建造。
鋻於當時我國還未自主設計研製過客機,北航師生面臨無經驗可循、無資料借鑒、設備儀器不全的難題。1800多名師生踴躍報名參建,夜以繼日找資料、算性能、繪曲線,製作2000多張圖紙,用計算尺確定參數,人力托舉機身安裝起落架……僅僅一百個晝夜,北航師生就用手工打造出一架客機,最終成功完成北京到上海的試飛。這架飛機便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聞名的“北京一號”。
如今,這架翼展16.4米、灰色機身上寫着紅色大字“北京-1”的原機,矗立在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館,鐫刻下這所學校與生俱來的空天報國印記。
改革開放後,科教興國逐步被確立為國家發展戰略,發展航空航天事業迫切需要高技術人才。為適應國家發展新需求,北航由單一工科院校逐步發展為以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大學,學校工作重心轉向教學和科研,學校進入發展快車道。
為國而生,與國同行。一路走到今天,北航已擁有航空航天、信息科學、理科、文科、醫工交叉五大學科,覆蓋38個學院,正建設“頂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優勢醫工”學科體系,打造空天信融合、理工文醫交叉的學科專業體系,成立無人系統研究院、航空發動機研究院等科研特區,以及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探索國際重大科學問題,執行國家重大攻關任務。
“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航一直秉承空天報國使命擔當,聽黨話,跟黨走,在我國航空航天發展事業中貢獻出北航力量。”北航校長王雲鵬説。
敢為人先勇毅創新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3、2、1,點火……”2022年6月5日上午,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的尾焰,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上空劃破天際,攜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一道直抵雲霄。遠在北航一間教室裏的10多名本科生,在屏幕前屏息凝視。隨着轉播信號傳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消息,教室內掌聲雷動,隨後學生們拿出早已自發備好的祝福橫幅,一起拍照留念。
北航學生不僅因自己所學領域關鍵事件圓滿收官而激動,更因北航的電磁兼容技術、航空發動機技術等多項科研成果為“神十四”和空間站工程“保駕護航”而自豪。
逐夢寰宇,築夢蒼穹。矢志創新,空天報國。建校70年來,北航始終心繫“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用一項項實實在在的落地成果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這所高校,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精耕敢為。
“時代的發展,對捍衛國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我國無人機必須實現從中近程到遠程、長航時的跨越。”北航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錦武帶領團隊於2000年承擔起“長鷹”型號無人機研製任務。
團隊接到任務時,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沒有原型機參考、沒有預先研究基礎、新技術應用超70%的現狀。在某機場試飛時,他們住着沒有暖氣的營房,喝着鹼性偏強的水。就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這些將青春獻給“長鷹”的北航人終於在2004年12月見證了“長鷹”系列首架無人機成功首飛。
“當時很多研究人員甚至都沒有坐過飛機,但最終還是把無人機造了出來,拉開了我國研製大型長航時無人機的序幕。”該團隊成員、北航教授郭宏説,“北航人身上都有一種敢為人先的底氣。”
這所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毅突破。
身穿藍色連體工作服,北航集成電路學院科研人員借助自主研發的晶圓級磁光克爾測試儀,在5個原子層厚的納米磁性薄膜上寫下“中國‘芯’”,這個厚度僅為一張普通打印紙的十萬分之一。通過檢測字跡顏色對比度、清晰度,科研人員可確認薄膜的均勻度是否適合用於製作磁性芯片。
北航集成電路學院工藝與裝備系主任王新河介紹,磁性芯片可作為高可靠的信息存儲模塊和高靈敏的磁信號傳感模塊,應用於飛機、衛星的控制系統,以及手機電子羅盤、汽車自動駕駛等領域。而磁性芯片生産過程中的磁性薄膜檢測這一關鍵技術,屬於我國長期被“卡脖子”的技術,這一科研成果實現了我國自主創新突破。
這所高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發力有為。
在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火炬接力火種匯集儀式上,火種匯集9名代表之一的邵海朋格外顯眼,他雙腿穿着頗具科幻感的助力外骨骼,在拐杖輔助下獨自走上主席&。這套設備便是由北航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中心研究員帥梅與團隊打造的外骨骼機器人。“它基於傳感網絡和AI控制算法,能自動感知穿戴者的主觀行動意願,輔助其‘隨心而動’,主要幫助行走能力有一定障礙的殘疾人增強肌肉剩餘力量。”帥梅説。
這所高校,面向經濟主戰場踔厲創新。
2012年以來,北航以知識産權為紐帶深化校企協同創新,實施應用導向的高價值專利源頭培育,轉化科技成果711項,涉及專利2293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較好服務了國民經濟主戰場。
北航科研院院長楊立軍説,學校堅持基礎前沿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雙輪驅動,“組建大團隊、搭建大&&、承擔大項目、做出大貢獻”,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關鍵瓶頸技術匯聚,與産學研用深度融合。近16年來,北航獲得15項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創造了一所大學連續獲國家高等級科技獎的紀錄。
鑄造一流人才
譜寫嶄新篇章
一頭幹練的短髮、一身白色實驗大褂,在北航一間實驗室裏,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教授在白板上邊寫邊畫,給圍在一旁的本科生講解飛機機體與線纜設備的電磁兼容分析。今年62歲的她語氣鏗鏘,站姿挺拔,學生們側耳傾聽,時不時點頭、時不時暢懷大笑,課堂氛圍溫馨又不失活力。
從航空航天、無線通信,到電力調度、交通運輸,電磁場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自1979年考入北航電子工程系,蘇東林已與無影無蹤的電磁場打了40餘年交道。她帶領團隊開創了我國電磁兼容與電磁環境學科方向,破解多項重大裝備的電磁兼容技術難關,相關成果實現規模化應用。
對於電磁科研人員而言,外場實驗必不可少。每隔一段時間,蘇東林就要帶團隊從北京到內蒙古,在沒有任何庇蔭的科爾沁大草原,頭頂烈日做實驗。由於在日光下暴露時間過長,蘇東林被曬出日光性皮炎,並留下後遺症。直到現在,每年夏天她都穿長袖衣服,在陽光下站一會兒,臉部依舊會紅腫。
如今,蘇東林依然身處教學一線,與學生一同赴外場搞科研。“我帶的博士生裏,有95%畢業後都到國家重要領域工作了。”蘇東林的笑容幾乎把眼睛擠成了兩條縫,“看著學生一個個走到探月工程、國産航母這些重大工程中去做電磁兼容工作,比什麼都開心。”
大學之大,在乎育人。培養一流人才,傳承空天報國情懷,正是來自蘇東林等教師的育人實踐。
《北航新時代人才培養領航行動計劃白皮書》中,對於人才培養有這樣的描述:要“着力培養傳承空天報國精神、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領軍領導人才”,要“強情懷、強基礎、強實踐、強融通”。
近年來,北航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大型項目實踐,讓學生深度參與並見證創新突破,踐行空天報國情懷。
80小時46分35秒!2021年,北航青年科研團隊研發的“馮如三號-100型”無人機,創造了油動固定翼無人機續航時間新世界紀錄,參與的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超過20歲,90%以上為“00後”本科生。
“這種‘真刀真槍’的實踐,確實讓我學到不少課本以外的知識。”北航本科生田格參與了這架無人機的研製,“未來希望自己能投身到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事業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這顆衛星承載着團隊所有人多年的一個夢想。”北航博士生趙旭瑞從本科階段開始參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大學生小衛星-1(APSCO-SSS-1)的研發。這顆由北航牽頭研發的衛星,於2021年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就像趙旭瑞一樣,在北航學子的眼裏,自己的征途便是星辰大海。
“邁入新時代,學校黨委深刻把握高等教育規律和辦學規律,緊扣‘雙一流’建設目標,突出問題導向,深化綜合改革,着力構建與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北航黨委書記趙長祿説,“在新的起點上,北航將繼續推進學校事業內涵、特色、高質量發展。”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趙旭、楊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