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蘇州妙筆描繪“寫意江南”

2022-10-06 10:22:1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十月一日,游客在江蘇蘇州山塘街觀光游覽。當日是國慶假期第一天,人們以多種方式迎接長假,歡度佳節。新華社發(杭興微攝)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詩。

  作為我國江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江蘇省蘇州市守正創新,自2021年開始,啟動“江南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挖掘、研究、呈現、傳播、推廣江南文化,持續提升蘇州在江南文化話語體系中的首位度和輻射力。

  眼下,江南文脈綿延傳承,江南味道浸潤城鄉,江南生活氣韻萬千,一幅“寫意江南”新圖景令人神往。

文脈傳承留住“江南味”

  粉墻黛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傍人家。游走於姑蘇區平江路,看河道中烏篷船過,聽弄堂裏評彈聲聲,常常讓人産生穿越之感,不知今夕何年。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蘇州古城是全球少有的、在原址上不曾變遷的城市,時間跨度超過2500年。與宋代蘇州《平江圖》相對照,蘇州古城總體框架、骨幹水系、路橋名勝基本一致,保持了“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古跡名園”的江南風貌。

  蘇州古城,是江南文化的根脈所在。“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保護理念,為蘇州留住了呈現江南水鄉風貌的物理空間,讓文脈傳承有了堅實的依託。但蘇州人並未止步,“數字孿生古城”應用&&加緊建設,已更新電子地圖、正射影像圖、建築白模、傾斜攝影三維模型等四類數字底圖,並面向古城全貌開展數據治理,實現古城保護更新、産業發展、文旅融合等要素資源“上圖”展示。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陳正宏最近忙得不亦樂乎,由他主持編撰的《蘇州刻書史》進入“衝刺”階段,預計2022年底前出版發行。

  古代蘇州是我國刻書業的“搖籃”之一,在雕版印刷史上寫有光輝一頁。陳正宏認為,以刻書史回望江南,是蘇州重新打量、體味、研究千年文脈的一扇窗口。

  對江南文化的挖掘與研究,不止一部刻書史。三山島舊石器時代遺址環境整治、草鞋山遺址500平方米考古挖掘、《蘇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實施方案》編制、《蘇州運河史》《蘇州運河十景》等圖書出版發行……蘇州不斷追溯與探尋“何以江南”之源頭。

  “良玉雖集京師,工巧首推吳郡”,巧奪天工的蘇作非遺同樣詮釋着江南味道。

  在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秋晚會上,一幅蘇繡的魚兒戲水圖與現實中的流水、錦鯉虛實交錯,美不勝收。這幅蘇繡作品,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指導姚蘭、姚卓等新一代繡娘特別繡制。

  作為蘇繡的主要發源地,蘇州近年來深化蘇繡全産業鏈協同發展,推動蘇繡等非遺文化走進現代生活。姚建萍説:“以針代筆,以線代墨,用針線勾勒江南靈秀、傳遞蘇州祝福、展示姑蘇繡娘風采。”

多元交融綿延“江南韻”

  燈光漸暗,蘇州交響樂團的樂手們屏息凝神,指揮陳燮陽舞動雙臂,動人心魄的樂聲激蕩在劇場每一個角落。

  8月30日,第四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別出心裁地選擇交響樂音樂會作為開幕演出。蘇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陳燮陽説,此次演奏的《泱泱國風》是演繹中國作品的音樂節目,旨在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推廣中國交響樂作品、傳播江南文化品格。“用西洋樂器展示中國音樂,更顯江南文化兼收並蓄的博大氣韻。”

  一曲出雲霄,一夢入江南。守正有道,蘇州致力探索江南文化多元交融和創新賡續。

  8月15日晚,昆山當代昆劇院梁辰魚劇場內座無虛席,潮劇《李商隱·斷義》、祁劇《昭君出塞》、呂劇《釵頭鳳·沈園重逢》3&摺子戲輪番登場。蘇州潮汕商會常務副會長周德霖説:“能在蘇州聽到潮汕家鄉戲,重溫鄉情鄉音,是這座城市包容大氣帶給人們的親切和美好。”

  這是2022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展演期間的一幕。盛典迄今舉辦四屆,促成全國348個劇種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實現“大團圓”,打造中國戲曲“百老匯”,為傳承民族戲曲文化培根鑄魂。

  9月10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拉開第二屆蘇州灣歌劇舞劇節帷幕。本屆歌劇舞劇節散發中西合璧的獨特魅力,大型原創芭蕾舞劇《敦煌》以芭蕾藝術“復活”千年敦煌文化。觀演市民張梓欣説,期待不同文化元素碰撞交融,激發別樣精彩。

  蘇州,不僅是傳統的巔峰,亦是潮流的前沿。

  華燈初上,拙政園、虎丘、耦園深處,光影漸起;十全街網紅店舖人流涌動,時尚達人們自拍的閃光燈此起彼伏;文藝青年們躲進“江南小劇場”,看一場話劇、聽一段崑曲,品一方世界;夜更深些,潮人們流連在五光十色的酒吧不肯散去,為靜臥的古城平添生趣。

  蘇州文化藝術中心總經理張亮説,滋養世代蘇州人的江南文化在多元融合中展現全新氣韻,賦能文化産業加速發展。

  近年來,喜馬拉雅城市文化長三角區域總部、阿里大文娛蘇州中心·周莊數字夢工廠、騰訊(蘇州)數字産業基地、網易蘇州數字文化創新中心等數字文化項目落地蘇州,2021年蘇州數字及互聯網文化行業單位營業收入達806.47億元,佔規上文化企業總營收的24.6%,文化創意、動漫電競、沉浸式文化消費等新業態、新産業欣欣向榮。

蘇式生活盡顯“江南魂”

  城市,本質在於塑造一種“有價值、有意義、有夢想”的生活方式。蘇州江南文化逐漸外化於柴米油鹽中,成為城市躍動的煙火。

  清晨,水汽氤氳中的一碗頭湯麵是不少蘇州人的心頭好。“一碗好面,不僅填飽肚子,更代表着一種江南生活的符號。”老蘇州周阿坤説。中午時分,穿過古樸幽靜的葉家弄,從傳統農貿市場轉變成文藝打卡地的雙塔市集躍然眼前。這裡除滿足市民日常採買外,還有小食檔、小酒館、鮮花店等。“一口咖啡、一曲國粹。”小資韓麗説,近距離觀察每一杯“特調”的製作過程,這份有條不紊的忙碌仿佛一場精妙的表演。

  京杭大運河滸墅關大碼頭蠶裏街區,民國時期保留建築風韻猶存,新建建築別具一格。創辦於1926年的大有蠶種場原址被改造成蠶裏展示中心,一個個老物件、一份份舊資料,彰顯當地曾經輝煌的蠶桑生産史和絲綢文明。

  碼頭,是江南文化一道不可取代的風景。大運河背後的江河湖海,承載着水墨江南的靈動與灑脫,成為城市魅力的蘊積與弘揚之地。

  蘇式生活魅力綻放,固然得千年文脈之浸潤,亦關乎後天引導與培育。

  《柳毅傳書·龍女牧羊》《紅樓夢·葬花》《白蛇傳·合缽》……在近日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西津橋社區“連心橋戲曲藝術團”演出中,11名錶演者嗓音婉轉、動作優雅,贏得觀眾陣陣掌聲。楓橋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演員均為退休居民,他們利用休閒時間排練、表演,希望通過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街道還發揮文化引領作用,由紀工委組織“香遠益清濯清廉”中式插花、“廉潔於行、情滿中秋”等群眾性廉潔文化活動,推動形成崇廉尚廉之風。

  始建於20世紀初的姑蘇區32號街坊近期煥然一新。蘇州市文保單位陶氏宅園(桃園)、市控保建築曹滄洲祠等修繕一新。多年居住在此的花甲老人榮幼竹説:“改造不僅保留了歷史記憶和文化沉澱,還延續了‘低頭抬眼即見江南’的文化精神。”

  蘇州力促江南文化與民眾生活精準對接。首批33家江南小劇場、59個公益性小劇場、60家江南小書場打造完畢,“轉角遇到戲”藝術風潮乍起。建有博物館、美術館151家,公共圖書館858家,實現全市2021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全覆蓋。

  “江南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蘇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金潔説:“君到姑蘇見,此處最江南。蘇州有自信、有底氣、有能力,推動江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巍巍)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