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關於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尋訪
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從2014年起,每年9月30日,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
人民英雄紀念碑究竟是怎麼來的?對中國人意味着什麼?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記者尋訪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者後人、人民英雄紀念碑展覽策展人,聽他們講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故事。
“一座獨一無二的人民豐碑”
1949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前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當天傍晚,毛澤東偕全體政協委員參加紀念碑奠基典禮。
香山革命紀念館內,在“百川歸海 人民至上——香山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協商建國實踐”專題展覽上,一幅黑白照片記錄了奠基典禮的生動瞬間。
83歲的北京市民陳光銘回憶,1949年9月23日上午全國政協工作人員突然找上門來,邀請父親陳志敬製作奠基碑。父親知道任務重大,當場保證“全力完成”。“為了做好奠基碑,我們全家一起上陣打磨清洗石料,大伯和父親更是點燈熬夜輪流製作。正常需要20天的工期,我們6天就完成了任務。”
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當時中國最頂尖的建築師、藝術家、文史專家、民間藝人、建築工人,廣泛發表意見,反復醞釀、修改建造方案。
在北京市檔案館的館藏檔案中,還保存有當年設計的紀念碑碑頂草圖7幅。
“最終確定的方案扎根於民族傳統,同時兼收並蓄西方優秀藝術元素,充分彰顯了中國氣派和民族精神。”長期深入研究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建造的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説。
從1952年8月1日正式開始動工興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細細品味,氣壯山河的時代巨浪都凝聚在史詩般的建築裏,氣象萬千,今日思之仍激動不已。”參與紀念碑設計的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鏞院士曾如此評價。
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愛國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敵後遊擊戰、百萬雄師過大江……紀念碑上,一幅幅浮雕,濃縮着一百多年來驚天動地的中國革命歷史。
2017年,中國美術館運用3D掃描技術全面記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數據資料,並高精度、全方位地還原到展廳。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每一塊浮雕上面,都能感受到這是中國民族藝術的經典表現。”知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説,這是世界雕塑史上一件偉大的作品,“是一座獨一無二的人民豐碑。”
“以史為鑒、察往知來”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國旗護衛隊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出發,緩緩走向國旗桿。他們身後,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巨幅浮雕,人民的“小木船”,劃出了渡江戰役的偉大勝利。
吳為山説,從革命歷史中汲取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共産黨百年奮鬥的光輝歷程中,宣示着一種永恒的精神,照亮了未來的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述英雄感人故事,表達對英雄的崇敬之情,號召全黨全國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其中規定:“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國家繁榮富強精神的象徵,是國家和人民紀念、緬懷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紀念設施。”
“在開國大典前一天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把國慶節前一天設立為烈士紀念日並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這不是時間的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董振華説。
“沒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奮戰,就沒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就沒有英雄的中國人民,就沒有繁榮富強的偉大祖國。”董振華説,尊重英雄就是尊重歷史、尊重人民,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中心,正處於北京中軸線。“這標誌着數千年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國,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主任陳名傑説。
研究天安門廣場歷史文化20多年的學者閆樹軍,常年堅持去天安門廣場拍照:“這裡有頭裹着白毛巾的延安老鄉,有專程趕來的退伍老兵,更有戴着紅領巾的少先隊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也都有各自的英雄夢想,紀念碑就是他們最好的寄託。”
“英雄是從人民中産生的先鋒,也是從人民的隊伍當中脫穎而出的。今天紀念英雄、呼喚英雄,就是激發新時代不斷涌現出新的英雄,而這些英雄將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邁向輝煌的未來。”吳為山説。
“以史為鑒、察往知來。人民英雄紀念碑見證歷史,啟示未來。”董振華説。
“英雄會激勵人們永遠奮進”
為時代畫像、為人民立像、為英雄塑像,一直是吳為山的職業追求。
3年前,吳為山歷時數月打磨、為“人民楷模”王繼才雕刻了一尊銅像,並捐贈給開山島:“雕塑是塑精神,要把英雄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2018年7月27日,58歲的王繼才在執勤時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去世。
開山島上,2.4米高的王繼才銅像矗立,“遠眺”大海。看到雕像的一刻,陪伴王繼才守衛海島的妻子王仕花淚流滿面。“看到雕像,就像看到了老王,看到了我們共同戰鬥的歲月——他在巡查,我在記錄,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王仕花哽咽着説。
如今,開山島上的“開山島夫妻哨”事跡陳列館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一批又一批參觀者登上海島,尋訪英雄事跡……王仕花每年都會上島幾十次,與大家分享他們平凡而偉大的32年。
“我會把我和老王每一個普通的日子、每一項普通的工作分享給大家。”王仕花的話純樸真摯,“堅守工作崗位、做好本職工作也可以成為英雄,希望每個人都能守衛好心中的‘開山島’。”
“英雄是永恒象徵,會激勵人們永遠奮進。”閆樹軍説,要完善英雄的評選表彰機制,大力傳播英雄的英勇事跡,尤其要讓青少年樹立英雄情懷,培育他們的英雄情結。
今年清明節前,2022年首都少年先鋒崗活動正式啟動。共青團北京市委中學和少年工作部副部長劉漪説,讓優秀少先隊員以紅領巾的名義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站崗,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活動已堅持30多年……
跨越28年,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的王悠然和母親祝瑩都曾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站過少年先鋒崗。
“我將從這裡走向更廣闊的未來,展現新時代青少年的責任與擔當,希望終有一天成為社會棟樑。”王悠然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斌、孔祥鑫、郭宇靖、吳文詡、馬曉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