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小瑛:愛樂人生,幸福交響
▲今年生日,鄭小瑛(左)和老伴的合影。採訪對象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許雪毅
10月1日是國慶節。61年前,鄭小瑛在克裏姆林宮劇院指揮了她的首場交響音樂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周年。
10月1日又是國際音樂日、國際老人日。
在福建廈門,這位同時與國際、音樂、老人有關的傳奇人物,幾天前慶祝了自己93周歲生日。
鄭小瑛,新中國第一位歌劇交響樂女指揮家,是一位不一樣的“90後”:6月,她為孩子們獻上“璀璨童心·六一兒童節專場交響音樂會”;7月,她和鋼琴家殷承宗聯手在廈門演繹紅色經典,又在第二屆中國(杭州)合唱指揮大會上執棒《黃河大合唱》;8月,她在抖音直播上為大家講解中文版的歌劇《茶花女》;9月,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音樂廳修繕工程全面啟動,她收穫了人生中第93個秋天……
93歲的年輕人
她的身體裏,她的血液裏,也有黃河一樣奔騰不息的激情、一路向前的蓬勃活力。她説,只要還能“撲騰”,就要繼續站上舞&
“90後”鄭小瑛,攜手“80後”殷承宗,7月1日在廈門獻上“時代華章·鑄就輝煌”七一交響音樂會,成為一段佳話。
她是女指揮家,是祖籍福建永定的客家人,把表現客家人奮鬥發展的交響史詩《土樓迴響》帶入西方的交響音樂世界。他是鋼琴家,是生長於廈門鼓浪嶼的閩南人,把展示中華民族拼搏進取的《黃河》鋼琴協奏曲奏響世界五大洲。
這兩位中國古典樂壇的知名人物,一起見證了浴火重生的新中國,有着共同的國外留學經歷。
演繹紅色經典,致敬崢嶸歲月。鄭小瑛激動地在朋友圈寫道:“鄭加殷=174!!!”那是他們的年齡:一位93歲,一位81歲。
年歲的增長,意味着逐漸告別。今年,鄭小瑛已在微信朋友圈裏“沉痛悼念”了4位老友。
她自己,也得過3次癌症。
可她,依然活得生機勃勃。她説,只要還能“撲騰”,就要繼續站上舞&。
“拼命哪!莫膽寒!”鄭小瑛7月25日在朋友圈寫道。那是《黃河船夫曲》裏的歌詞。
前一天晚上,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滿頭銀發的鄭小瑛身着黑色燕尾服走上舞&,全場掌聲如潮。當《黃河大合唱》的旋律響起,觀眾們被盪氣迴腸的“黃河禮讚”所打動,也被指揮&上的“女司令”深深折服。
“致敬鄭老師,她的身體裏,她的血液裏,也有黃河一樣奔騰不息的激情、一路向前的蓬勃活力!”有觀眾在“鄭小瑛工作室”微信公眾號留言。
9月27日,鄭小瑛93周歲生日。這一天,她在朋友圈裏轉發了“一位陌生朋友的來信”。
署名“zhaoping”的醫學工作者提到,兩個多月前,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鄭小瑛今年七一指揮鋼琴協奏曲《黃河》的視頻,為鄭小瑛敏銳的思維、如同年輕人一樣洪亮的聲音所震撼。
來信寫道:“當我也即將進入老年人行列,正在為‘過兩年退休後做什麼’而迷茫的時候,突然發覺,您就是我心中要追逐的那顆星!”
在來信者眼裏,鄭小瑛93歲高齡依然散發着青春的活力,充滿了神奇的力量,分享給我們的不僅是音樂藝術,更是人生拼搏的意義;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音樂的感動,更是激勵我們進取向上的力量。
鄭小瑛很感動。她在朋友圈裏隔空回應:陌生人!你的深情厚誼一定會讓我多活20年!
此前2天,9月25日晚,為慶祝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音樂廳修繕工程全面啟動和鄭小瑛93歲生日,一場簡單又溫馨的慶祝活動在鄭小瑛工作室舉行。
“壽星”向到場嘉賓介紹,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今年1月11日正式註冊成立以來,克服了沒有固定排練和辦公場所、遭遇多次疫情等種種困難,為市民們奉上了多場具有高水準的歌劇、交響樂音樂會和線上線下公益講座。
辦好了心中一件大事,鄭小瑛高興得像個“90後”女生。她親手製作雞絲涼麵招待朋友,在朋友圈“曬幸福”,配圖裏有一張“佈告牌”,上面的主標題是“時光鄭好,面向未來”,副標題是“鄭氏面館今日開張”。
“傳奇”是這樣成長的
33歲在國立莫斯科音樂劇院指揮公演了一場意大利歌劇《托斯卡》。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登上外國歌劇院指揮&
鄭小英到三線工廠演出,大嬸大姐們圍着她:“瞧你的胳膊這麼一掄,大老爺們都得跟着你轉,好解氣啊!”
鄭小瑛哈哈大笑。
上世紀90年代,鄭小瑛在哈佛大學講學。美國記者問她:“你是怎麼戰勝那些男性站到指揮&上去的?”
在男性主導的指揮行業裏,鄭小瑛脫穎而出,歷任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等職務。她説,我沒有遭遇性別歧視,但也沒有因為性別得到優待,我感謝我的祖國,感謝我的人民。
潛移默化中,她受了母親的影響——在女人裹腳的年代,母親放開裹腳從重慶跑到上海學女子現代體育,又衝破家庭追求自己的愛情。
去年,鄭小瑛發起“華人女指揮致敬三八國際婦女節”公益宣傳活動,找到30位全球華人女指揮。今年同樣的節日,她登&指揮,致辭説女性應該是“堅強勇敢的鏗鏘玫瑰”。
這一生,鄭小瑛遇到很多挑戰。1929年她出生在上海,6歲學琴。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家逃難到重慶、成都。
從小參加合唱團,鄭小瑛選擇唱低聲部。“為什麼喜歡低聲部?因為它比較難,要配合主要旋律,有挑戰性,很有意思。”
19歲,鄭小瑛懷抱革命理想,衝破父母3次阻撓,奔向解放區,從剛學會解剖蚯蚓的醫學生變成敲鑼打鼓的文工團員。
今年9月,鄭小瑛在朋友圈裏發了一段珍貴視頻:70年前的她,扎着兩條長辮子,在廣西大瑤山英姿颯爽的樣子。
“我從來沒夢想過當指揮家,是祖國培養和造就了我。”鄭小瑛説。
31歲時,鄭小瑛被公派留學蘇聯進修交響樂、歌劇指揮專業,33歲在國立莫斯科音樂劇院指揮公演了一場意大利歌劇《托斯卡》。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登上外國歌劇院指揮&。
第二天新華社播發了報道。鄭小瑛的媽媽在上海拿到報紙,特地給她寄了過去。“這份報紙我至今珍藏着。”她説。
各種挑戰之外,鄭小瑛與疾病狹路相逢。1997年她查出直腸癌,2014年和2015年又查出肺癌。化療、放療,很快她又揮起指揮棒。她説:“人早晚是要走的,走之前我要爭取多做一點有意義的事。”
69歲,第一次癌症剛做完手術,鄭小瑛應邀來到廈門,組建廈門愛樂樂團。
她心懷感激:“廈門給了我&&,讓我可以試驗我的一些理想。”
如今,已過鮐背之年的她,忙得不亦樂乎。朋友圈以每月10多條的頻率在更新,絕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排練、演出、講座。
鄭小瑛説:“我喜歡這樣的人生。”
“追星者”與被熱愛的人
得到大家發自肺腑的尊重和感謝,鄭小瑛説,並不是我的指揮藝術多麼高超,而是因為我總喜歡把好的東西和大家分享
“我去大山裏追星了!”
2019年9月,親朋好友在廈門準備為鄭小瑛慶祝90大壽,老壽星卻張羅着“下鄉進山”。
兩個月後,鄭小瑛來到雲南一個苗族村落。她鼓勵那些優秀的民間合唱者説:“一定要堅信你們唱的是好的、對的。”她又補充道,“我是你們的追星族啊!你們很了不起。我不會哄你們的,我都90歲了。”
她問大家,你們怎麼能唱得這麼好。有位苗族大嬸説:“我們在合唱裏學會了退讓。”“哇,真了不起,追求和諧,必須互相傾聽,彼此退讓!這麼樸素、有哲學意義的解釋。”她讚嘆。
前陣子,有位廈門人當面告訴她:“鄭老師,您為我們撥開迷霧,原來嚴肅音樂不是那麼可怕。”
“指揮説話了!”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老師楊綠蔭記得10多歲時聽“鄭式講解”的場景。“這麼大一位指揮家,大作品也講,小作品也講,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大家聽得入了迷。”
陽春白雪,和者日眾,是鄭小瑛畢生的追求。
上世紀70年代末,鄭小瑛到工廠區演出,《茶花女》淒涼的序曲響起,觀眾席卻一片鬧哄哄,還有人嘎嘣嘎嘣吃榛子。鄭小瑛認為,中國的戲園文化是看戲、聊天、嗑瓜子,大家不懂得欣賞以音樂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歌劇很正常,自己可以做點什麼呢?
於是,每場歌劇演出前先講解20分鐘的“鄭小瑛模式”誕生了。她提前擠公交車,帶着磚頭錄音機、演出服,夾着總譜,一講幾十年。一開始有人不理解,説她“好出風頭”,但觀眾的回應非常熱烈,有人沒聽全,會退了火車票重進歌劇院,就為再聽一遍完整的“鄭式講解”。
“音樂來自人民,大眾需要音樂。”鄭小瑛説,“藝術家不要擺臭架子,你多付出一點,幫大家捅破那層窗戶紙,就能換得人們對你勞動價值的理解和尊重。”
2021年4月,鄭小瑛在國家大劇院指揮《土樓迴響》。結束後,突然有人高喊“鄭老師,我愛你”,一連三遍,全場應和。鄭小瑛熱淚盈眶。
她想著,自己離開北京20多年了,年輕一代應該不認識自己了,為什麼大家還一直念叨着她?
得到大家發自肺腑的尊重和感謝,鄭小瑛説,並不是我的指揮藝術多麼高超,而是因為我總喜歡把好的東西和大家分享。“這一點感情,大家理解了,所以念叨我。”
今年8月27日,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與抖音直播攜手,為全國觀眾帶來雲上歌劇《茶花女》中文版,在線人數迅速突破300萬。在兩個半小時的直播過程中,鄭小瑛坐鎮直播間與網友互動。
“啊!一次嶄新的導賞體驗!”鄭小瑛在朋友圈裏寫道:“坐在觀眾席裏,耳朵聽着&上,眼睛盯着手機屏幕上觀眾的各種提問,腦子飛快想出簡明扼要的導賞詞,手指忙亂地點着鍵盤,生怕漏答了一個好問題。原來竟可以如此高效率地為成千上萬的愛樂觀眾交流啦!太好玩兒啦!”
不老傳奇,跳動着一顆年輕的心。鄭小瑛保持敞開狀態,隨時願意接觸一切新鮮事物。
2020年,91歲的她在抖音開設“鄭小瑛工作室”,加上在微信公眾號開設的“瑛樂知音”,已發布數百個視頻。
此前一年,90歲的她在喜馬拉雅、蜻蜓等APP上開設交響樂導賞《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帶你欣賞交響樂——“讓耳朵更聰明”》,持續到今年7月,已講了50課。聽眾催她更新,問她“鄭老師是不是搞飢餓營銷法”,她哈哈大笑。
鄭小瑛實在太忙了,但仍記挂着網上課程。“學院派的音樂名詞大家一聽就頭大,我的特點是比較大眾化,中小學教師很喜歡,説對音樂欣賞備課有用。”
想做的事很多
“中國人在交響樂領域也做出了成果”。她數着幾部歌劇的演出計劃,已經安排到了明年
2007年,鄭小瑛攜廈門愛樂樂團,到被譽為“音樂聖殿”的柏林愛樂大廳演出。出發前,她寫了一篇文章,説要到“關公門前耍大刀”,因為德國是貝多芬的故鄉,那裏有耳朵最挑剔的聽眾。結果演出大獲成功,返場持續了10多分鐘。
那一次,鄭小瑛指揮的是《土樓迴響》。這部40分鐘5個樂章的交響詩篇,迄今已被她帶到亞歐北美等12個國家、演出77場,創下中國交響樂套曲演出紀錄。
柏林愛樂大廳、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音樂廳、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大廳,美國舊金山戴維斯交響音樂廳……每次,鄭小瑛都奔着世界一流音樂廳而去。她希望西方主流社會看到,“中國人在交響樂領域也做出了成果”。
“你有心來我有情,不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開路,水深還有造橋人!”説到動情處,鄭小瑛哼唱起《土樓迴響》中膾炙人口的客家山歌。
2000年,鄭小瑛第一次回到父親出生地福建永定,見到了客家人為繁衍生息、保衛家園而建的標誌性建築——土樓。應她邀請,作曲家劉湲為當年舉辦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創作了《土樓迴響》。
“我們的青年音樂家努力用西方交響樂手法講述中國故事。”鄭小瑛認為作品很成功。
這位指揮家努力推動“洋戲中唱”——用中文演唱西方經典歌劇。5年前,她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中文版的馬勒交響曲《塵世之歌》。有一次,懂漢語的意大利朋友上門請教“客家女”話題,被她“借來”校對《茶花女》的意大利文翻譯。
現在,鄭小瑛很想帶幾個徒弟一起把中文譯配做下去。“你幫我留意看看,有沒有人願意加盟?”她對來訪的楊綠蔭説。
鄭小瑛想做的事情很多。她數着幾部歌劇的演出計劃,已經安排到了明年。
她還想學開車。親朋好友勸阻:“鄭老師還是等無人駕駛吧。”
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專訪時,鄭小瑛坐在客廳椅子上,一口氣從上午10點談到下午1點半。桌上的礦泉水動都沒動。阿姨炒菜的聲音響起又靜默下去。老伴劉恩禹坐在一旁,默默陪了3個半小時。
鄭小瑛曾成功在20多個國家指揮,演出中外歌劇和交響音樂會1600余場。客廳裏擺滿鄭小瑛的照片、畫像、海報,還有各種模型和紀念品。
在裏面,記者看到了鄭小瑛和女兒的合影。
在莫斯科指揮第一場歌劇公演時,鄭小瑛曾把女兒照片夾在總譜裏。“指揮完翻到最後一頁,照片上女兒正對着我笑。”她回憶。
鄭小瑛有些遺憾。女兒小時候不在身邊,再見面時母女倆已過了親熱年齡。如今,女兒在美國,兩人只能微信&&。
去年7月1日,鄭小瑛在朋友圈曬了老伴合影,附文:加起來180歲,“光榮在黨”129年的兩個老黨員。
今年生日當天,老兩口照例拍了合影,兩位白髮老人在蛋糕和鮮花叢中笑得開心。
傍晚,這對銀發夫妻常常相伴在小區散步。“人生已到尾聲,還能自理,還能這樣一起生活,我很幸福。”鄭小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