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鄉的藤野先生
▲在藤野先生的故鄉日本福井縣,藤野先生紀念館前立有魯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雕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子江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子江、楊汀
不到六歲就離開了日本福井縣蘆原市,藤野幸彌對故鄉印象最深的是兩個地方:老屋和墓地。
老屋現在是藤野嚴九郎紀念館,墓地裏埋葬着這位因魯迅的文章而聞名的藤野先生,也就是他的祖父。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這句話,是大部分中國人都在《藤野先生》一文裏學習過的。
去年,藤野幸彌的母親在94歲的高齡去世,他帶着母親的骨灰從橫濱回了一次蘆原,將它葬在家族墓地裏。
墓地位於蘆原市福元寺內,有兩塊墓碑,左邊一塊是單獨為藤野嚴九郎豎立的,黑色的大理石墓碑非常光亮,背面的碑文顯示,碑是嚴九郎的次子藤野龍彌在1958年修建。龍彌是幸彌的父親。
“如果不是魯迅,藤野先生的故事只能流傳在家人的圈子裏”
藤野幸彌不像祖父那樣黑,也並不瘦,他已經67歲,個子不高,頭髮全白了,穿着的確比較“模胡”:一件短袖襯衣下面的扣子都開了,脖子上纏着一條擦汗的藍色毛巾,腰裏圍着碩大的腰包,胳膊上挎着一個綠色書包,後面還背着一個與身高並不相配的紅色雙肩背包。
“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去世10年了。小時候父母在外地工作,我就被留在老家由祖母照顧,5歲的時候,父母到橫濱工作,我就離開了老家。”
中學放暑假的時候,他就回去看望祖母。1983年,中國紹興市和日本蘆原市締結友好城市,市政府希望將這座老房子建成紀念館,他的父親就同意了。
“其實那個房子已經非常破舊,如果不捐出去的話,很有可能就自然毀壞了,捐出去還能夠得到保護,同時也是為了兩個城市友好。”藤野幸彌説。
老屋兩易其址,2011年搬遷到蘆原火車站對面,乘客一出站就首先看到這座藤野先生故居加診所改造的紀念館,前面是一座魯迅和藤野先生的雕像。1990年,雕像落成的時候,藤野幸彌和魯迅先生的兒子周海嬰都出席了揭幕儀式。
藤野幸彌去參觀故居時,很多以前的畫面會浮現在腦海裏,他能夠想起,幼年從&階上摔下來的情景,還能看到他最熟悉的、房子裏挂着的祖父親筆書寫的中國經典《孝經》。當然,更多的是對祖母的回憶,尤其是老人講過的故事。
祖母與藤野先生都是二婚,祖母出生於商人家庭,藤野先生出身醫學世家,兩人的三觀很多時候並不一致。“祖母告訴我,有一年家裏地震,她丟下孩子一個人從房子裏跑了出去,這件事被祖父説了一輩子。另外,祖母有時候有點大小姐脾氣,花錢大手大腳,於是有時候會嫌祖父小氣。”
其實藤野先生並不小氣。藤野幸彌説,現在的紀念館裏,有父親小時候寫的作文,形容家裏到處是蔬菜。他於是想起祖母曾告訴他,當時農民生活艱苦,看病時交不起醫藥費,即使病人沒錢,藤野先生也會好好看病,因此貧苦的人來看病時,就會帶一些種得比較好的蔬菜水果作為酬謝。
“祖母説,家裏的西瓜太多了,只能放在浴缸裏。”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但如果不是魯迅,所有的故事也只能流傳在家人的圈子裏。藤野幸彌在初中時,從祖母的口中聽説了魯迅和祖父交往的經歷,祖母還説,丈夫親口告訴她,中國一定會發展起來的。
“祖父告訴祖母,日本的文化來自中國,日本應該對中國抱有敬意,對中國的侵略應該立刻停止。他還説,再過100年,中國會變得非常強大,到時候日本會發現侵略中國是個錯誤,可到那時候已經晚了,因為已經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痛。”
藤野先生是1945年8月11日去世的,中國變得強大,用了不到100年。
“藤野先生是基於漢學的精神與魯迅相處的”
藤野幸彌説,家裏人很少談論魯迅和祖父的故事,更不會主動向外人説起,他們不想被人認為是在藉&中國文豪給家族臉上貼金和炫耀。
“如果不是因為魯迅先生,祖父只是一個普通的鄉村醫生。只是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善意,讓他成為一個名人,我們非常感激中國。但如果祖父知道他今天這麼有名,肯定是又高興,又苦笑,畢竟他不是因為學術上的成就出名的。”
藤野幸彌可能並不知道,中國有句古話,叫“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其實早在1956年中日建交之前,魯迅遺孀許廣平就訪問了福井縣,她原計劃去10幾公里外的蘆原市祭拜藤野先生墓,但由於連日活動過度疲勞,只好委託魯迅生前好友內山完造代為祭拜,內山在藤野的墓前朗讀了許廣平的信。
那次交流,被稱為藤野先生家鄉與中國交流的開始,藤野先生的名字也因為這樣的交流逐漸被他故鄉的人熟知。
1964年,在蘆原市建起了第一座與藤野先生有關的紀念碑,石碑位於足羽山頂,俯瞰着整個城市,上面鐫刻着藤野先生的頭像和“惜別”兩字,字體來自藤野先生在送給魯迅照片背面的親筆題字。“惜別”,從此成為這段交往的主題詞,也成為蘆原市展示給中國的一張名片。
1980年,在藤野先生出生地,建立了周海嬰題寫的“藤野嚴九郎碑”。出生地與墓地所在的福元寺只隔着一條兩車道的馬路,現在馬路旁邊還多了一塊小小的石碑,上面刻着漢字:“藤野嚴九郎生誕之地。”
自從1983年蘆原市與紹興結為友好城市之後,兩地保持了密切的交往,新冠疫情之前,每年都互派代表團出訪,青少年交往尤其頻繁。
2018年是兩市締結友好關係35周年,當時的蘆原市長佐佐木康男計劃訪問紹興,他決定帶去一份特別的紀念品:一本關於魯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漫畫書,因為日本最有名的文化産品,就是漫畫了。
“我們請當地的漫畫工作室抓緊在半年內製作完成,並希望漫畫以孩子也能容易讀懂的形式創作。”佐佐木康男告訴記者。
時間緊急,任務落在了在福井縣博物館工作的歷史愛好者後藤寬實身上。後藤寬實學的是化學材料專業,一直在大阪工作,後來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她回到老家福井。因為喜歡歷史,她加入日本歷史研究會,並參與製作了關於明治維新時期福井當地藩主的歷史漫畫。不過,接到任務時,她對藤野先生和魯迅相關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
“既然漫畫書主要的讀者是孩子,我希望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從零開始探索這段故事的來龍去脈。”
後藤寬實翻遍了關於藤野先生的資料,走訪了藤野先生當年在故鄉所有可能留下足跡的地方,與6位曾經見過藤野先生的老人進行了深度交談,她還閱讀了大量的魯迅作品。
“我投入了很多感情,藤野先生來自我的故鄉,我能夠追尋他的足跡。我還希望追尋他兒時的事情,希望知道他人格形成的過程,以便能夠感受他和魯迅相遇時候的各種情況。”
後藤寬實在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紹藤野先生的漢學老師野坂源三郎,因為她在研究中發現,藤野先生對魯迅的好,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時代背景。
“歐美思想進入之前,日本學習的都是漢學思想,儒學的四書五經也是日本人為人處世的基礎,藤野先生是基於漢學的精神與魯迅相處的。”
野坂源三郎1916年去世,墓地距藤野先生墓地相隔不到一公里,墓誌銘全部用漢字寫成,上面寫到:“先生為人端直溫和,博學多才,通經史善詩文……請教者陸續雲集……教弟子諄諄不倦,以身率之。”
“魯迅與藤野先生的故事現在更有重讀的價值”
1945年,藤野先生去世後,人們在他每天隨身攜帶的挎包裏,發現了一封野坂源三郎多年前寫給他的信,當時藤野先生在愛知醫學專科學校上學,只有20歲左右。
這封信裏,野坂源三郎以尊兄自稱,他在信中告訴弟子:如果有志於做學問的話,必須志存高遠,要樹立為庶民服務的志向。他還鼓勵藤野先生要經常思考,克服懶惰之心。
藤野先生在讀書的時候,號“為庶”,他把這封信一直放在身邊,嚴格要求自己,也可見漢學對他的影響之深。
後藤寬實在創作時,還加入了細膩的女性視角。她認為,魯迅和藤野先生都是幼年喪父,童年時代跟隨母親長大,所以藤野先生無意中對魯迅有着同病相憐的感情。後藤寬實經常把自己帶入到藤野先生的時代,想象自己從依然運行的車站出發,坐車去為病人就診。
在這本漫畫中,她根據個人的情感和思考加入了部分推測的內容。譬如,藤野先生在課堂上讓其他日本學生幫助魯迅時説:“你們不覺得幫助周君是對日本的老師中國的報恩嗎?”當藤野先生臨終倒在路邊時,恍惚之間看到了魯迅對他説:“先生,這樣躺着會着涼啊。”
是否加入這些合理想象的情節,後藤寬實是非常矛盾的,在極度糾結的時候,她會一個人到藤野先生的墓前與他隔空對話:“我告訴他:‘我是這樣想的,您覺得我這樣想對嗎?’”
這本書漫畫書在2018年如期出版,佐佐木康男訪問中國時,帶了70冊送給紹興,同時也派發給蘆原市的中小學校,並贈送給福井縣其他地區的圖書館。
也是從2018年開始,蘆原市開始在藤野先生的祭日8月11日,舉行“惜別祭”,第一年參加者只有5人,這本書出版後,參加的人越來越多,當地孩子的教育中也加入了藤野先生與魯迅交往的內容。2022年,參加“惜別祭”的人士,有近百人。
“惜別祭”的舉辦地點,就在藤野先生墓地所在的福元寺。已經卸任市長的佐佐木康男也在其中。因為創作這本漫畫付出了太多的個人感情,後藤寬實也積極參與“惜別祭”等活動。
“希望福井縣的人,要好好珍惜這個緣分,思考藤野先生和魯迅先生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思考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她説。
今年是藤野先生去世77周年,“惜別祭”的活動更加豐富,參與者一起朗讀了《藤野先生》日語版的部分段落,憑吊了藤野先生墓,還邀請幾位學者進行了現場講座。
福井縣最大報紙《福井新聞》特別編委伊予登志雄的講座內容最為豐富。2004年,恰逢魯迅和藤野先生相遇100周年之際,伊予登志雄前往仙&等地進行了深度採訪,連續撰寫了近10篇文章,讓更多的福井人知道了那段故事。
今年8月4日,他又在報紙發表評論員文章,題為《再讀藤野先生——將其作為真正的友好的路標》,呼籲借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重讀《藤野先生》,思考對中日友好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伊予登志雄告訴記者:“魯迅與藤野嚴九郎的交流,可以説是日中友好的象徵。魯迅發現了藤野先生最閃光的部分,就是對中國的尊敬,日本的文化原本是從中國傳來的,藤野先生自身也從漢學受益匪淺,因此要對中國報恩。所以他才非常努力的為魯迅修改筆記,也希望通過此來推動中國現代醫學的發展。”
他還説,藤野先生與魯迅的關係對中日關係有重要啟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基礎還是人與人的交流,互相理解、信賴、體諒。有了這個基礎才有國家的友好。
“我認為魯迅先生與藤野先生關係所代表的民間友好就像一個路標。魯迅與藤野先生的故事不僅完全沒有過時,現在反而更有重讀的價值和 啟發意義。”
“希望《藤野先生》為更多日本人閱讀”
大學畢業後,藤野幸彌一直在橫濱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他至今還保留着一本《高等漢文》,裏面他最喜歡的篇章是《史記》名篇《鴻門宴》。
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日本的文化來自中國,但也有很多日本人並不了解這一點。經過漫畫書艱難的創作過程,後藤寬實才對此有了深入的了解。
“藤野先生是在江戶時代受過漢學教育的人,這種教育下的日本人,是日本人中的日本人。魯迅先生在否定其他的日本的東西的同時,發現日本有藤野先生這樣的人,是非常驚喜的,我也認為藤野先生這樣的人,才是日本人中的日本人。”
後藤寬實最喜歡的魯迅作品是《阿Q正傳》,她説,中國人從閱讀《阿Q正傳》中,看到了自己的弱點,並且敢於反省,而“缺乏反省精神”是日本人最大的弱點。
“日本作家太宰治寫過一部小説《人間失格》,明顯受到了阿Q的 啟發,裏面描寫了一些有問題的日本人,但日本人只感覺他是小説的主人公本人的問題,並不覺得他的問題是普遍性的。正因為缺乏反省反思,才導致日本成為今天的樣子。”
她説:“我也很難受。我深刻地覺得,如果我們不切實真正地反省,談中日友好相處其實是比較無力的。”
即使現在,日本仍然有人打着考證的幌子,抹黑《藤野先生》這篇文章,蘆原市伊予登志雄的系列報道發表之後,就開始向學生推薦這篇文章,但畢竟蘆原市只有不到3萬人。從日本全國範圍來看,讀過《藤野先生》的人並不多。
“希望《藤野先生》為更多日本人閱讀,藤野先生是蘆原市的驕傲。”伊予登志雄説。
2025年,從東京出發的北越新幹線延長線將抵達福井,藤野先生的故鄉將第一次見到高速鐵路,擁有魯迅和藤野先生品牌的福井,有望吸引到更多的中國游客,也可以想象藤野先生的老屋和墓地,將成為大家必到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