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會稽山下,葬了7個皇帝的宋六陵

2022-08-19 12:44:4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圖為宋六陵2號陵園考古工地現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馮源

  在古城紹興的東南方不遠,越城區富盛鎮境內,會稽山脈北麓,一處群山合抱的盆地,開闢着大片的茶園,一派江南丘陵的田園風光。

  距今八九百年前,這裡是南宋皇朝最為神聖、至高無上的區域之一,最多時有7個皇帝埋葬於此,但是後人又習稱其為宋六陵。

無奈“攢宮”

  公元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宋哲宗的原配、宋高宗的伯母孟太后在紹興病逝。這位皇太后命運多舛,但是躲過了在“靖康之變”中隨徽欽二帝以及大批后妃、皇族被金人俘虜北上的悲慘結局,地位愈顯尊貴,在扶立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的進程中一言九鼎,深受君臣尊敬。

  按理,孟太后應該回到位於今河南鞏義的北宋皇陵安葬。但是當時,中原已經易主,皇陵也遭到破壞。南宋君臣想了一個權宜之計,以太后遺詔的方式確定了她的身後之事:“擇地攢殯,俟軍事寧,歸葬園陵”,而“擇地攢殯”的地點就在紹興,今天宋六陵的區域。

  “宋代帝後葬制中,本來就有‘攢宮’環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六陵遺址考古隊領隊李暉達副研究員説,宋代帝後在生前不預先修建陵墓,而死後又要嚴格遵循“天子七月而葬”的禮節,在棺槨沒有入土的這大半年時間裏,就要用層層疊疊的木材把其攢圍成一個立方體,上面蓋上屋頂,然後一體刷白。這樣的結構其實和漢代帝王陵墓的“黃腸題湊”葬制很像。

  在北宋,皇帝的“攢宮”是臨時性的。遺體入棺後“掩攢宮”,把攢宮蓋起來,停靈汴京,出殯前要“啟攢宮”,把攢宮拆掉,把棺槨送到鞏義,葬入新修的陵墓。而到了南宋,“攢宮”就成了永久性建築。皇帝遺體先放在臨安的“攢宮”裏,再去紹興,安葬在陵區的“攢宮”裏。不過,紹興的“攢宮”不用木頭堆砌,而是石砌的墓室,被稱作“石藏子”。

  “後人把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但是南宋人自己不這麼認為,他們只知道自己是宋人。南宋君臣當然也希望把歷代先皇葬回鞏義。”李暉達説,南宋一朝有過兩次嘗試。1139年,宋金達成首次和議,金朝同意以黃河為界,歸還河南陜西的國土以及宋徽宗靈柩。趙構遂派人前往鞏義為父親勘察陵址。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宋理宗隨後也派人前去修整鞏義皇陵。

  但是,這兩次嘗試都沒能成功,直到南宋滅亡,南宋的6個皇帝和北宋的宋徽宗還是安葬在紹興。但是“臨時葬在這裡,以後恢復中原,遷回河南”的政治潛&詞,150多年間一直不變。

  為了配合這樣的潛&詞,相比北宋,南宋皇帝的喪葬制度也透露出各種“未完成”的信號。李暉達説,北宋時“山陵五使”護送先帝棺槨去安葬,帶隊的是先帝曾任用的首相;而到了南宋,“山陵使”從五位減少到兩位,總護使也從首相改為副相。北宋皇陵的地宮要挖九丈深,南宋皇陵的攢宮只挖九尺深,這固然是江南地下水位高的客觀困難使然,也是考慮到事後遷葬方便。

  明明總共安葬了7個皇帝的陵區,卻被後人稱作“宋六陵”,也折射出幾番無奈——善書擅畫但是亡國客死的宋徽宗被華麗地無視了。

國音承祚

  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南宋官窯館區,依託館區內的南宋郊壇下官窯遺址而建。當年,這處官窯曾是一派繁忙的景象,生産的皇家瓷器要送到相去不遠的皇宮,供皇家使用。

  “國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正在此舉行,展覽內容同樣與皇城中的至尊密切相關,不過講述的是他們的身後之事。

  展覽名稱中,“承祚”的含義一望可知。當年,宋高宗定年號“紹興”,改越州為“紹興府”,都承載着“紹祚中興”的意願。中國人歷來強調慎終追遠,先皇的後事更是新朝君臣的頭等大事,既彰顯孝道忠心,更關係氣運國祚。

  而“國音”就需要一番解釋。它代表着一種已經滅絕的風水堪輿之術,名叫“五音姓利”。今人見之,觀感遠不如看滅絕更久的恐龍化石來得有趣。

  “五音姓利”在唐宋時頗為流行,起初用於建房,後來用於建墓,是將主人的姓氏與宮商角徵羽的五音相對應,再由五音對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從而確定陵墓的方位朝向。眾所周知,宋朝皇帝姓趙,而趙姓屬角音,所以宋朝陵墓要東南高、西北低。

  這與後來傳統墓地最好背山面水、北高南低的公眾普遍印象相比,大為不同。而南北方向是聽太陽的按子午線定,還是聽地球的按磁力線定,當時也會爭論不休,因為宋人已經發現了磁偏角,指南針指的不是正南北。

  “五音姓利”的“絕學”,直到考古學泰斗、北京大學考古係首任主任宿白教授在研究河南許昌的白沙宋墓時,才被挖掘出來,為今人所用。當時,宿白研讀了北大圖書館館藏的宋代《地理新書》,重新讓“絕學”有了新的價值——不是看風水,而是要用它作為一把鑰匙,研究宋人的墓葬格局。

  而做好宋六陵考古,同樣要搞清“五音姓利”。李暉達説,當時為了搞清這門“絕學”,不但要研讀《地理新書》《白沙宋墓》等文獻,還專門網購了一個老式羅盤,在陵區反復觀察。

  展覽共展出出土遺物159件(套),包括了官用瓷器、瓦作構件、石制遺存等,其中瓷器涵蓋了龍泉窯、吉州窯、景德鎮窯、建窯等當時中國南方重要的瓷窯。它們包括了香爐、鳳耳瓶、貫耳瓶、樽式爐、花盆、碗、盤、盞等器物,涉及祭祀、文房、日用等種類。

  其中,龍泉窯瓷器數量多、品質高,為南宋宮廷用瓷的重要代表。通過這些出土器物,觀眾不僅能夠一窺宋代最高品質陶瓷器的燒造技術,也能如臨現場般,感受陵園內常年不絕的祭祀活動、各司其職的日常生活,接觸到一個真實的皇家陵園。

十年探秘

  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宋恭帝降元。1278年,楊璉真加率眾掘毀宋六陵,將陪葬品掠奪一空。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令重新修繕宋六陵,但是改變不了南宋皇陵的衰敗命運。目前,陵區地面建築幾不復存,南陵區已經開墾為茶園,北陵區曾建有學校。

  1961年,宋六陵成為紹興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它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它又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宋六陵名列其中。

  從2012年至今,在國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的整體規劃和大力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宋六陵遺址內開展了有計劃、有目的、成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其間也有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等方面力量的加入。

  “除了地面遺跡消失殆盡之外,關於宋六陵的可靠文獻資料也很缺乏。”李暉達説,南宋有兩部《會稽志》,而且當時的會稽知縣也兼任陵&令,但是對宋六陵的有用記載不多。他們主要依靠《宋會要輯稿》《中興禮書》《建炎以來係年要錄》等宋代史書,特別是宋高宗出殯時,擔任山陵使的右丞相周必大所著的《思陵錄》。

  “2012年原紹興縣文化發展中心委託我們所進行考古調查,希望能把各陵的墓穴找出來。”李暉達坦言,當時大家以為兩年可以有成果了,但是沒想到一幹就是十年。

  第一步的調查工作從2012年做到2015年。2016年,經浙江省文物局批准,考古隊員在陵區開始勘探。2018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發掘正式開始。考古發掘證照有效期是一年,如今李暉達已經領到了5本宋六陵的證照。

  10年間,考古工作者先後實施重點勘探35萬平方米,發掘揭示了一號、二號兩組陵園建築基址,發現三座帝、後陵墓葬(未發掘),獲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例如,宋六陵陵區裏曾種有大量松樹,形成了“宋陵松濤”的景觀,相傳是前人為了標誌陵墓墓穴位置栽種的。但是考古工作發現,這些松樹很可能只是栽種在地面建築的廢墟之上,前人把廢墟當作了封土。而六陵的攢宮上並沒有封土,只有龜頭殿。它與祭祀用的享殿連接,形成一個“凸”字形。這一建築在南宋人對皇陵的記載中就有,但是掌握實據,還是得基於考古發現。

  這與人們對皇陵的普遍印象大為不同:從秦始皇陵開始,歷朝歷代的陵墓大多都有高大封土,包括北宋皇陵也是如此。“陵”本意為山丘,帝王墳墓稱“陵”也是為了顯示威嚴。而南宋皇陵只是在墓穴上蓋了房子,但是也符合“攢宮”的本義。

展現宋韻

  雖然沒有封土,攢宮也遠不如地宮宏偉,但是當時的宋六陵地面建築仍然代表了宋代最高等級的宮殿式建築。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經基本復原了1號陵園的整體布局和陵園門殿、享殿、龜頭殿的建築結構,同時也初步提出了2號陵園中央大殿、左右配殿、東西回廊、門殿等主體建築的復原方案。

  通過長期的調查勘探,考古工作者初步掌握了陵園遺址內地下遺跡的埋藏情況,圈定了大部分陵園遺跡的分佈範圍。結合這些工作,考古工作者製作出了南宋皇陵整體陵園結構布局三維復原景象,以期向觀眾更加具體而全面地呈現出南宋時期最高規格的宮殿式建築的卓越技藝。

  李暉達説,在7個月裏要能完成複雜的最高等級宮殿建築,營建陵園,充分體現了南宋的經濟水平和建築技藝,也體現了當時南宋朝廷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調度能力。“我們在2號陵園,就發現了目前已知的最大最完整的南宋宮殿&基。”

  1號陵園的位置一直相傳是宋高宗永思陵,對此,李暉達態度謹慎。他告訴記者,不但是永思陵,這裡的徽宗永佑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寧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和度宗永紹陵等6座帝陵,以及孟太后陵等7座後陵,尚沒有準確的位置,文獻説法不一,學者意見不同。不過,只要能確定其中1座,各陵分佈的謎題就能迎刃而解,但是這仍然需要紮實的考古發現。

  南宋帝後的靈柩是通過中國大運河中的浙東運河,從臨安運往紹興安葬的。按照南宋宰相周必大《思陵錄》對宋高宗下葬路線的記載,“國音承祚”展還專門繪製了一幅“從皇城到皇陵”的地圖。李暉達&&,臨安皇城和紹興皇陵是南宋留傳給後世的最重要的兩處不可移動的歷史遺存和宋韻文化地標,此次策展也着重以浙東運河為紐帶,努力呈現出南宋150多年間,杭紹兩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

  “我們希望通過展示南宋皇陵的考古成果,引發公眾對宋韻的更深層次理解。”李暉達&&。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