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以前半野生的駱駝戴上了“北斗項圈”;冷鏈技術解決駝奶易變質難題;開發駱駝旅游騎行等拓展産業外延

浙江湖州對口支援,助青海烏蘭“駝”起綠色新産業

2022-08-18 11:59:5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8月17日,烏蘭縣茶卡鎮莫河駱駝場的管理員在查看駱駝頸上的“北斗項圈”。(受訪者供圖)

  草原廣袤無垠、鹽湖資源豐富、駱駝刺長勢茂密……位於柴達木盆地東部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是柴達木雙峰駱駝的天堂。

  但是,囿於地形地貌複雜,傳統方式放養的駱駝容易走丟甚至被狼侵食,柴達木雙峰駱駝種群一度面臨消失的壓力。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浙江省湖州市自2010年7月起開始對口支援烏蘭縣,先後選派五批次援青幹部,因勢利導、統籌規劃、精準施策,借鑒浙江産業培育經驗和數字化應用成果持續全産業鏈培育駱駝産業。如今的烏蘭縣,柴達木雙峰駱駝正在“駝”起綠色新産業。

“項圈”賦能,駱駝動態盡在“掌”握

  不管外面是寒風凜冽,還是烈日炙烤,烏蘭縣敖日都雙峰駝養殖專業合作社牧戶海星一改曾經的提心吊膽,可以放心地與親朋好友圍坐在帳房內喝酒唱歌,放養的60峰駱駝則盡在“掌”握。

  通過手機上的“和牧童牧民端”,他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家那些駱駝所處的實時位置。

  精準的定位得益於戴在駱駝脖子上裝有北斗導航芯片的項圈。智能監控載體源於湖州市德清縣地理信息企業為烏蘭牧戶的量身定制,烏蘭由此進入“數字放牧”時代。

  地形地貌複雜,駱駝活動空間大,傳統放牧管護難,烏蘭縣一段時間駱駝離群病亡、被狼侵食等情況多發,駱駝走失、意外死亡是牧戶心中之痛。海星曾經為了尋找一峰失蹤駱駝,海星騎着摩托車帶着乾糧和被子找了三天三夜。

  如何幫助牧戶減少損失,確保致富增收?時任烏蘭縣常務副縣長、浙江援青烏蘭工作組組長傅文虎帶着這個問題,多次與浙江後方相關單位&&,德清地理信息小鎮領銜了這個項目。

  德清地理信息小鎮擁有國內領先的北斗應用、地理信息和人工智能技術,是全國規模較大、産業鏈較全的地理信息産業基地。去年4月上旬,小鎮上的浙江國遙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千尋位置網絡(浙江)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負責人飛抵烏蘭,進行實地考察。

  “在趕赴烏蘭莫河駱駝場途中,我們就發現了焦急不已的一位駝場管理員,正在騎着摩托車四處搜尋‘一天一夜沒回來的幾峰駱駝’。”浙江國遙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説。

  如果在駱駝的身上安置北斗衛星定位設備,位置信息接到當地農業管理部門以及牧戶的手機上,駱駝的信息一目了然了。這位負責人的想法得到了千尋位置網絡(浙江)有限公司副經理周新華的讚同:“我們還可以用遙感衛星與無人機拍攝,知道哪些地方草長得好,這樣就更有利於牧戶的放牧與規劃了。”

  破解困境,馬上行動!浙江國遙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借助北斗導航衛星、導航芯片和實際需求,為當地牧戶量身定制了“北斗項圈”系統,並不斷迭代升級,不僅能夠實時定位,還兼具太陽能充電、閃光夜視、離群警告等功能。

  “如果駱駝長時間不移動,就可能發生了意外,系統會及時短信通知牧戶。”公司技術員單宇説。

  湖州市區域合作辦主任王偉鋒&&,湖州通過牽線地信數字企業,利用北斗應用和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研發無信號區的實用衛星通信方式,數字賦能駱駝放牧,幫助烏蘭駱駝牧戶大大降低了放牧勞動強度,並減少了數量損耗,小小“北斗項圈”激活了駱駝養殖産業鏈發展。

  以前半野生的駱駝,戴上“北斗項圈”之後開始進入“數字放牧”時代。幼駝也得到了有效管護,夭折率大幅降低。烏蘭縣農牧和扶貧開發局局長孫琦昊説,數字賦能真是“及時雨”,解決了烏蘭駱駝養殖“人力成本高、管理效率低、死亡率高”等一系列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烏蘭縣駱駝養殖的平均夭折率已從多年前的30%左右下降至目前的3%以下。駱駝種群數量從2019年底不足2500峰回升至2022年初的4200多峰。

  “數字技術賦能,烏蘭駱駝産業發展潛力巨大。”烏蘭縣副縣長祁生虎説,一峰母駱駝每天可産2.5公斤駝奶,按每公斤收購價40元計算,一峰駱駝每年可為牧戶增收約1萬元。

  “我們在對口支援工作中推動數字賦能,幫助當地建立一批管用實用的‘小切口’可推廣的數字化應用場景,讓牧戶們切實感受到了數字化改革帶來的紅利。”傅文虎説。

  截至目前,烏蘭縣已有600多峰駱駝戴上了“北斗項圈”,今年將覆蓋所有駱駝。  

“外引內育”,富“口袋”又富“腦袋”

  雖説駱駝渾身是寶,但對於牧戶來説,原來的收入主要靠駝絨,駝奶只能供家庭使用——因為擠下來的駝奶5個小時後就會變質。

  今年6月10日,青海尚品駝乳有限公司以現金的形式,向烏蘭駝娃子養殖專業合作社發放奶款11萬多元,並且與合作社、養殖戶代表簽訂了供奶合同。 

  青海尚品駝乳有限公司,就是由湖州市援青幹部招引入駐烏蘭的企業,專門加工生産駝奶製品,為廣大牧戶擴大養殖、馴化擠奶提供了銷路保障。

  “我們入駐之後,在烏蘭縣設立了20多個收奶點,用冷鏈技術解決養殖戶駝奶易變質難題,讓養殖戶沒有後顧之憂。”公司負責人郭強説,公司組成了奶源部,奶源部經理尼瑪加負責對産業鏈中涉及的技術問題進行指導。

  “通過尼瑪加手把手指導,我的頭腦‘富’起來了,掌握了養駝技術,這才有信心將散養的駱駝實現規模化養殖。”烏蘭縣察漢河村村民東衛道出了技術服務帶來的好處。

  被當地牧戶親切稱為“駱駝縣長”的傅文虎介紹説,“龍頭企業+合作社+牧戶”模式,不僅可以推進産業培育,還能更好地發揮“1+1+1>3”效益。對口支援過程中,牧戶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

  烏蘭縣通過引進國內先進的養殖馴化和駝奶加工技術、設備,馴化效率提升了15至20倍;能擠奶母駝從個位數增加至2022年初的800多峰;常溫下液態駝奶保質期從不到24小時延長到了180天,從而可以大大拓展銷售半徑。

  “外引內育”,培育發展駱駝産業,切實幫助了烏蘭牧戶就業和增收。

  在浙江援青指揮部的招商引資下,浙江商人孫英豪看到了烏蘭的“駱駝”商機。2020年,孫英豪註冊成立烏蘭縣駝娃子養殖專業合作社,不斷引導養殖戶加入合作社,帶動養殖戶從分散生産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生産經營轉變。

  “目前,合作社雇用了30名牧工和擠奶工,牧工一個月的收入是6000元,擠奶工月收入是5000元,這裡也實現了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孫英豪説。

探索拓展産業外延,“駝”向綠色新領域

  幫助拓展開發駱駝旅游騎行、駝毛加工等領域,進一步探索拓展産業外延,進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湖州援助烏蘭“駝”業的新使命。

  莫河駱駝場隸屬於青海省柴達木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其前身為中共中央西北局組建的“西藏運輸總隊”,為西藏的和平解放、平叛剿匪、修築青藏公路及柴達木開發建設作出過卓越的歷史貢獻,發展高峰期有職工及家屬近萬人。

  隨着交通條件改善馱運減少和經濟轉型等問題,莫河駝場生産經營陷入困境,大量老舊房屋廢棄。

  為幫助莫河駱駝場克服經營困難,援青幹部牽線浙江鄉村旅游專家前往指導,幫助莫河駝場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於2021年成功爭創青海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獲第一批“青海100”特色文化旅游體驗點、省級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同時,援青幹部積極牽線招商開發旅游,利用廢棄房屋改造民宿,利用草場資源培育發展駱駝。

  截至目前,莫河駱駝場青藏駝隊歷史陳列館已累計接待參觀6萬人次;駝峰驛站民宿成為個性化定制消費游客的熱門入住點;莫河駱駝場的駱駝種群數量已恢復到1100多峰。

  這條圍繞駱駝展開的産業鏈還在不斷延伸:依託烏蘭縣網紅景點茶卡鹽湖,以及沙漠戈壁等豐富旅游資源,開啟公駱駝的旅游騎行馴化,助力打造生態旅游目的地;利用浙江發達的毛紡産業,引導牧民收集駝絨、駝毛,牽線向浙江銷售,着力提高駱駝的附加值;根據市場需求,支持駝奶企業向保健、美容、醫藥等領域拓展;駱駝養殖帶動當地枸杞枝條、玉米、藜麥、麥草等發酵後農作秸稈的循環利用,提升養殖效益和生態效益。

  今年7月上旬,烏蘭縣委書記蔣冬梅帶隊赴湖州德清莫幹山民宿、安吉余村等走訪考察。7月下旬,湖州市委書記陳浩率團赴烏蘭縣對接對口支援工作,實地考察了天空壹號景區、莫河駱駝場等援建項目。

  如何擦亮柴達木雙峰駱駝這一農産品地理標誌品牌,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打通駱駝産業“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是擺在湖州市和烏蘭縣面前的共同課題。

  不同的時代,柴達木雙峰駱駝背負着不同的使命前行。如今,它們也將在這片土地上開闢新的征程……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岳德亮)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