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浯溪碑林:千年勝境裏的時空對話
▲這是浯溪碑林風景名勝區中的摩崖石刻。(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余春生攝)
▲《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拓片。(祁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余春生
北宋崇寧三年春,風中仍殘留着冬日的寒意。年近花甲的黃庭堅,再次遭到貶黜。踏上一葉扁舟,沿湘水逆流而上,此行,他要遠赴宜州上任。
行舟數日,途經一處名曰浯溪的地方,船靠了岸。黃庭堅手持拐杖,沿山路而上。在一方摩崖前,他輕撫山石上的文字,駐足良久……
如今,黃庭堅曾駐足沉思的地方,已成了隨處可見碑文石刻的文化勝境。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志士在此留下詩文。
這裡是地處湖南省祁陽市的浯溪碑林。現存的505塊摩崖石刻,讓它成為我國江南最大的露天碑林。近日,記者來此探尋山石上的時空對話,感受千年文脈綿延。
緣結中興頌
浯溪,本是一條無人問津的小溪,在今湖南省祁陽市的西南郊,流淌了無數個春秋。
唐永泰二年,詩人元結再次出任道州刺史,從潭州乘船到道州赴任的路上,第三次路過浯溪。雅好山水的元結對這片風光惦念已久,於是決定停船上岸。
沿山路而上,只見怪石林立,奇絕非凡。登臨山頂,山的另一側樹木蔥蘢、流水潺潺,儼然世外桃源。一條淺淺的小溪從山間流淌而出,清澈見底,淙淙不絕,穿過石澗,浪花飛濺,匯入滾滾湘水。
元結打聽小溪的名字,但無人知曉。
“溪,世無名稱者也,為自愛之故,命曰浯溪。”元結當場將這條小溪“據為己有”,自創新字“浯”,名之曰“浯溪”,取“旌吾獨有”之意,也就是“我的溪”。元結還寫下一篇《浯溪銘》,記錄了發現浯溪的經過。此後,元結雖在道州擔任刺史,但一有時間就會乘船而下,來到浯溪。他又把浯溪臨江壁立的三座石峰中最高、最陡、最險的峰命名為“峿&”,在溪畔“高六十余尺”的異石上築起一座亭堂。
唐大歷六年,元結因母喪守制,居家浯溪。期間,他聽聞自己的忘年故交顏真卿被罷撫州刺史,於是寫信給顏真卿,邀請他來同游浯溪,飲酒作詩。
不久,顏真卿來到浯溪,與元結同坐峿&之上,共飲美酒。席間,元結談起自己曾在安史之亂後寫下一篇《大唐中興頌》,邀請顏真卿將此文用顏體書丹於浯溪的崖壁之上。
顏真卿欣然應允,在崖壁上揮毫寫下300余字的《大唐中興頌》。寫罷,元結感嘆,此文刻於山石之上,必能流傳千古,於是提議在文末再加六句:“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
《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完成後,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此石刻因文絕、字絕、石絕,世稱“摩崖三絕”。無數文人雅士來到浯溪“打卡”,只為拜讀元結撰、顏真卿書的《大唐中興頌》,可謂“豐碑讀一過,百拜不能休”。
正是為了這方摩崖,黃庭堅停船上岸。站在《大唐中興頌》前,他感慨道,“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遺憾自己與這方石刻相見太晚。
如今,在《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不遠處的一塊山石上,仍可尋得黃庭堅初見《大唐中興頌》時的詩文石刻。默念石刻上的文字,當年黃庭堅雨中尋訪《大唐中興頌》的情景似依稀可見。
天開文字山
走進浯溪,最先見到的是一座名為“寶篆亭”的建築,亭內有清代時任湖南巡撫吳大澂所作《峿&銘有序》,文末寫道:“園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勝,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尤為耐人尋味。
浯溪碑林風景名勝區資深講解員桂勝利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這句話恰恰點出了浯溪碑林生生不息、繁盛千年的原因。“當年元結雖然把這裡的溪、亭、&都説成是他的,但他表達的是對這裡景致山水的喜愛之情,如今我們説‘浯溪’,也就變成了我們的溪。”桂勝利説,山川之美是人們共有的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吳大澂才作出“山川之勝,天下公之”的感嘆。
千餘年間,圍繞着浯溪的山水風光和《大唐中興頌》,歷代文人墨客在這裡的崖壁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詩文石刻。
記者行走其間,仿佛置身一個立體的“跟帖留言區”。清吳大澂讚曰:“瀟湘奇氣鐘浯溪,次山文字魯公碑。”明藍鬱詩曰:“漫郎文字魯公碑,添得江山分外奇。”
漫步碑林間,記者所見有楷、行、草等多種書體,高則鑿於懸崖絕壁,低則刻於崖腳溪畔,薈萃包括米芾、黃庭堅、何紹基在內的書法名家。桂勝利説,在這裡留下墨寶的歷代名家有300多人,“他們通過摩崖石刻進行着穿越時空的對話。”
清同治元年的一個冬日,63歲的何紹基乘船來到浯溪,走向《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
這已不是他第一次來到浯溪,但他依然保有初見顏真卿書法時的震撼,發出了“惟有平原吾所師”的感嘆。
何紹基還曾兩次手拓下《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中數個大字。顏體書法的筋骨特點也影響着他的書法創作,他曾寫下:“歸舟十次經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外觀筆勢雖壯闊,中有細筋堅若絲。”
湘水浩浩湯湯、奔流不息,與之相較,清淺的浯溪似微不足道。然而,浯溪山水孕育的文脈,卻在千百年來始終滋潤着這方土地上的人們。記者了解到,如今,浯溪所在的祁陽市有11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石孕精忠魄
峿&的巨石上有一圓坑,相傳為元結所鑿,名為“窊尊”,可容鬥酒。浯溪碑林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尹艷麗告訴記者,每逢月夜,元結常邀好友來峿&,圍坐窊尊暢飲、賦詩、賞月。但因酒不能繼,往往一喝而幹,無法盡興。
來浯溪碑林游覽的人們,會聽到一個神話傳説——
相傳,浯溪山神知道元結為官清廉,囊中羞澀,每每飲酒不能盡興,便引湘水入尊,變成醇漿。從此窊尊每逢晴夜即酒滿,月落尊中而飲之不盡,元結與友人由此乃得盡歡而歸。
記者登臨峿&,看到峿&巨石上有三道裂縫和大大小小的圓坑。
尹艷麗風趣地説道,相傳,窊尊引來酒妖盜寶,此妖剛剛伸手想要把窊尊端走,呂洞賓騰雲駕霧而來,連劈三劍,酒妖落荒而逃,裂縫和圓坑便是“印記”。
浯溪碑林風景名勝區已故老導游楊仕衡曾撰文寫道,這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説,美在元結忠直方正,為官清廉,所以在百姓們編織的神話中,山神為之供酒,呂仙為之劈妖。
忠直方正,是千百年來浯溪的精神內核。
在《大唐中興頌》的背後,元顏二人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功臣,也由此受到歷代文人的敬仰。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琼琚詞。”細讀元結撰寫的《大唐中興頌》,黃庭堅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磐石見忠貞,波濤不能移。浯溪的一方方摩崖石刻,是書法史上的藝術傑作,更是一代代精忠之魂的永恒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