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野象迎來“嬰兒潮”
▲亞洲象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一處村莊覓食。
▲象群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山林間覓食。
▲刁發興在上報象群動向。
▲象群途經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一村莊。
▲刁發興在觀察象群。
▲刁發興使用無人機監測象群,不遠處一頭亞洲象正在覓食。
▲刁發興(右)在觀察村莊附近的野象。
▲象群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覓食。
本版照片由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於8月1日
新華社昆明8月11日電(記者伍曉陽、趙珮然、王明玉)“象群北上途中出生的兩頭象寶寶都胖了一圈,今年象群又生了一頭小象……”大象專家郭賢明説。短短一年多時間,雲南這群明星象3次添丁,令他感到意外又驚喜。
象群進入生育高峰並非個例。去年底到今年初,西雙版納野象谷員工監測發現,活動在野象谷的4個象群有6頭新生小象;在普洱市江城縣活動的幾個象群,近年來野象數量持續增加,今年新添了4頭小象……一線監測員反饋,活動在西雙版納和普洱境內的野生亞洲象群,近年來幾乎每個象群每年都有象寶寶出生。
同步監測顯示,截至2021年底,雲南野生亞洲象數量為360頭左右,比2018年調查時的293頭增長超過60頭。數據證實,中國野象迎來了“嬰兒潮”。
亞洲像是亞洲現存體型最大的陸生動物、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被中國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瀕危”物種。在中國,野生亞洲象主要分佈在雲南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3個州市。
“亞洲像是陸生哺乳動物中孕期最長的動物。”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所長郭賢明介紹,大象孕期一般為20到22個月,通常每胎只産一仔,幼象出生後由母乳喂養到三四歲,直到母象再次懷孕,因此其自然增長率並不高。
“保護力度不斷加強、人為干擾降低,是中國亞洲象近年來出生率增高的重要原因。”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説,雲南通過加強亞洲象棲息地保護和恢復,強化監測預警、安全防範和應急處置體系建設,有效減少了“人象衝突”。
在野象活動區域,儘管野象可能破壞莊稼,但村民仍對野象懷着善意和包容。43歲的王川家在江城縣康平鎮曼克老村,目前村子周圍有2群12頭野象活動,其中有剛出生的“嬰兒象”。“村民看到野象來了,就遠遠地待着,不去打擾它們,也沒有驅趕野象的情況。”王川説,“如果野象破壞了糧食和農田,政府買的保險會理賠呢。”
育齡野象數量增長也是野象迎來“嬰兒潮”的原因之一。隨着亞洲象數量總體向上增長,進入性成熟期的雌性和雄性野象個體較多,種群結構健康,利於繁殖。
中國在新建基礎設施中充分考慮亞洲象遷移廊道,避免其種群交流不暢。中老鐵路在設計之初,有關機構就調查野象分佈及其遷移通道,線路方案避開了野象主要活動區域。一些公路也以涵洞、橋梁等方式為亞洲象提供遷移通道。
亞洲象食源不斷豐富,取食周期和孕期縮短也促成了生育率提高。陳明勇説,亞洲象“食譜”從20世紀80年代的100多種食物擴充到如今的240多種,它們尤其偏愛玉米、水稻、甘蔗等營養豐富的“精糧”,這些作物種植面積大、分佈集中,取食方便,亞洲象取食所花費的時間大幅縮短,有更多的時間用於玩耍、交流和繁殖。長期監測還發現,一些野象懷孕18個月左右就會分娩,孕期呈現縮短的趨勢。
陳明勇、郭賢明等受訪專家認為,在全球亞洲象總量趨於減少的形勢下,中國野生亞洲象迎來“嬰兒潮”,這是區域生態環境向好和亞洲象保護不斷提升的直接體現,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標誌性成果。
同時,野象數量持續增長也給亞洲象保護管理、促進人象和諧帶來新的考驗。對此,中國正在雲南規劃建設亞洲象國家公園。陳明勇&&:“國家公園將採取更科學、更有力的措施,保護好野象及其棲息地,促進人與象和諧共生。”